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7-07-11 15:24:54| 人氣14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轉載)五戒的五施與五善

引用來自於: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0/2275-a10_068

菩薩正行(二)第68集~由 正珍老師開示:五戒的五施與五善

菩薩正行(二)影音連結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繼續收看正覺教團所推出電視弘法節目《菩薩正行》系列,今天要談的題目是:五戒的五施與五善。

什麼叫作五戒的五施與五善呢?因為受持五戒,就是行五種廣大的布施;受持五戒能夠得到五種善的心行。我們先說五施,佛陀是這樣的開示的,佛陀說:【善男子!一切施中,施無怖畏最為第一。是故我說五大施者,即是五戒。如是五戒,能令眾生離五怖畏。是五種施易可修行,自在無礙,不失財物,然得無量無邊福德。離是五施,不能獲得須陀洹果,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優婆塞戒經》卷六)佛陀的開示是說:一切世間的布施,以無畏施是最為第一的,因為眾生所重視的就是他的生命,其次才是財產;這就是不殺與不盜,接著就是不邪淫以及不妄語。因為你能夠不會侵犯別的眾生的眷屬,能夠保護眾生的眷屬、保護眾生的名譽,讓他沒有恐懼,這也是施無畏。例如惡口來說,譬如有人喜歡到處張揚別人的過失,如果有人得罪了他,心裡就一定會恐怖,因為怕他會四處張揚、編造是非!所以這樣的人,每個人對他只有產生一種少得罪為妙,最好趕快遠離他,不要跟他來往;因為萬一一句話不小心得罪了他,以後就倒楣了。這就是大家對他產生了恐怖跟畏懼。

如果一個人一向不在背後說人是非,善於保護朋友、親戚、眷屬的名譽,大家對他就不會有恐懼心,所以就很喜歡親近他,這樣施無畏的功德就能夠成就了。所以身為一個受持戒律的菩薩,這個口業應該要謹慎,少講是非。為什麼殺、盜、淫、妄,對於這個口業,我們在這裡要特別稍微多說一點呢?因為殺、盜、淫,我們要持守的時候,必須要有一定的因緣,而且要成就它也必須有比較粗重的一個過程;但是口業的部分,只是嘴上的兩片皮,一下子就成就了,所以口業的違犯是非常迅速的。這四種的無畏施—不殺、不盜、不淫、不妄造口業(不妄語)—的受持,也就是一種無畏的布施,這樣的布施功德果報都是無量無邊的。

另外,不飲酒也是一樣可以成就無畏施。因為一個人他如果受持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這四種戒,但是對於酒戒他不去攝持,喜歡喝酒而且經常爛醉如泥,這樣子會導致他前面的四條戒律都會違犯。而且更因為一個人他喜歡喝酒,所以眾生就不可能對他放心;也因為他喜歡喝酒,怕他酒後亂性,所以眾生就會想要遠離他。所以雖然喝酒只是他個人的一時的行為,但是一喝了酒,就很可能會違反了前面的四種戒律;佛陀就特別遮止這一個戒律,要遮止弟子們喝酒。所以這五種—殺、盜、淫、妄、酒—就是最大的無畏施,如果能夠攝持這個五戒,也就成就了一個無畏施的功德。也因此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人他如果能夠受持五戒的話,我們會覺得這一個人是相當可以信賴,也是相當可以親近的人。如果這個人在五戒當中,只要有一條戒律是不能持守的,只要有一條戒律是違犯的,例如他很喜歡順手牽羊,那麼對於他其他的四種戒律縱然是持守得很好,別人看到他還是會對他產生隔離的心,會產生畏懼的心;又或者這個人戒律雖然持守得很好,但是心中總是想要侵犯別人的眷屬,這樣的人雖然他其他的戒律持守得很好,也是無法讓人放心的跟他來往。所以這五條戒律可以說是這一個人身成就的基本律儀,一個人能夠攝持五戒,就是在行五種無畏施,就是讓眾生對他這個人身,以及對於他的這個人的格,能夠產生信賴感,不會產生怖畏。

所以 佛陀說:這五種布施是很容易修行成就,行這五種布施是可以自在無礙,而且行這種布施不會失去財物。是隨時隨地都在行無畏施,縱然是在睡覺的時候也是在行無畏施,因為睡覺的時候還是有五戒戒體的存在,大家不會擔心說:「這個人他在睡覺了,我如果把他吵醒了以後,他等一下可能會做出什麼樣的事情!」所以我們說這五種無畏布施是隨時隨地都可以布施的,所以叫作自在無礙。佛陀就告訴我們,受持這五種戒律,不會失掉任何的財物,而且可以得到無量無邊的福德。如果一個佛弟子離開了這五種的無畏布施,佛陀開示:這樣的人不可能證得須陀洹果,當然更不可能證得斯陀含、阿那含以及阿羅漢果,更不可能證得佛菩提果。

另外,世尊又開示:如果我們受持五戒,就會有五種善法圍繞著我們。佛陀說:【善男子!有五善法圍繞是戒,常得增長,如恒河水。何等為五?一者慈、二者悲、三者喜、四者忍、五者信。若人能破慇重邪見,心無疑網,則具正念;莊嚴清淨,根本清淨,離惡覺觀。善男子!若人能遠五惡事者,是名受戒,遠離一切身口意惡。】(《優婆塞戒經》卷六)這段經文 佛陀開示:如果我們受持五戒的話,就有五種善法圍繞著我們,就像是河水一樣,會繞在大城的大城門的四周,讓善法能夠常得滋潤以及增長,也會像恆河水一樣恆流不斷;這五種就是慈、悲、喜、忍以及信。怎麼叫作慈心呢?慈就是不殺戒,因為慈心就會讓眾生安樂。能夠不竊盜眾生的財物,就是悲心;因為眾生在世間,依著自己所擁有的東西會產生深重的我所的念想,所以當他的東西失去的時候,他就會產生很大的痛苦;如果我們不去竊盜眾生的財物,這樣子就不會讓眾生產生無名的痛苦,這就是悲心了。另外是喜心,喜心就是以歡喜心來看待眾生。當我們看到眾生的眷屬都能夠不被侵害,每個家庭都能夠和樂平安,每個家庭眷屬之間都能夠不因為有外遇,或者有所謂劈腿的行為,彼此產生糾結乃至讓孩子產生陰影,就這樣因為持不邪淫戒,每個眾生都這樣的持守的話,每個家庭就能夠有著和樂以及平安的狀況;但是如果有人犯了邪淫戒,這樣的影響,不但影響到他的家庭,甚至會影響到下一代,讓下一代的孩子都有陰影。所以我們說,如果能夠持不邪淫戒,就有喜心的隨行。

第四種是忍心,忍心就是能夠安忍於不行妄語的戒律。講話隨便講或者欺瞞眾生習慣的人,你叫他不打誑語是很困難的,因為已經習慣了,由習慣就會變成自然。像有些人他的習性,就喜歡把一件小事誇大成一件很大的事情,他覺得這沒有什麼大不了,也不會傷害人,所以每一件事情到他嘴巴就會變成很誇大的事情,小事就會變成大事。這樣的事情,我們在媒體上是最常看到的,而這樣的人,我們教他行不妄語戒,其實是有困難的。我們既然是受持了五戒、受持了菩薩戒,我們自己要注意自己是不是有行妄語的習慣?自己是不是有喜歡誇大事實的習慣?因為行妄語的習慣、因為誇大語的習慣,所以讓很多事情顯現的就不是如實的,因為顯現的不是如實的,往往會造成許多不必要有的是非。所以一個受持戒行的人,他對於這一件事情——也就是口業的現行,他會起作意而忍於隨順語業起行的一個習慣,謹慎自己口業的起行。也因此有一些人習慣開口就是惡口,有些人習慣開口就是妄語,有些人習慣開口就是誇大,如果沒有一個忍心的話,沒有辦法看到自己有這樣的行為;沒有辦法看到自己有這樣的行為,就失去了改變的契機。所以如果我們要注意自己有沒有妄語的習性的時候,我們一定要花一點時間來注意自己口業的起行,這個時間可能是一整天、可能是一個禮拜,乃至於可能是一個月或是一年。因為有時候口業的起行,會隨著對象的不同而讓持守產生了差異;所以當我們覺得一件事情,它可能說出來後會有不好的後果,所以不想說它,這樣的話,我們寧可很簡單地跟人家說:「這件事我不想提,這件事我不想說。」也不要去撒謊、也不要去打妄語。所以也就是因為這樣的「忍」的德,這一個妄語戒也就能夠受持清淨。

接下來,就是遵循 佛陀所說的不飲酒,當然不飲酒也有輕重的差別。接著我們說信德的成就,信德的成就就是不飲酒,這個不飲酒也有輕重的差別,如果重的話就是開設酒廠釀酒,或者是開酒坊、酒廊賣酒,這樣的一個行為,會讓許多人都產生喝酒乃至肇事的後果,所以是重罪;如果比較輕一點是自己每天要喝上一大杯,貪著這個酒味,這也是輕垢罪;如果喝酒喝到醉爛,乃至於說喝酒喝到胡言亂語無法自制,這就是屬於重罪了。所以一樣喝酒,也是有著輕重的差別。但是我們在這裡要說明的:如果說是醫生的交代,或者是說一個已經六七十歲,乃至七八十歲以上的老人家,必須要每天小小的一杯來增加自己身體的血液循環,所以酒對他來說只是藥用,這樣是沒有犯酒戒的行為可說。所以因此我們在攝持這個不飲酒的時候,要看這個人他喝酒的時候,他心中的作意是什麼?如果說這個人喝酒是貪戀這個酒味,而且喝了酒總是爛醉如泥,那這個人他就是犯了重戒;而且也因為這個人喝酒總是喝到迷迷糊糊的,喝酒喝到總是胡言亂語,這時候他的一切的修行、一切的果德都消失了,只是迷惘在酒精的效力之下,他對於 佛陀所說的一切的法已經沒有信根、信力可言了,更不要說 佛陀遮止不能喝酒。所以說,喝酒這一個戒如果能夠持守,這只是遮戒而能夠受持,就表示你有信德的成就了,表示你對三寶已經具足了信心,所以就有「信」這個善法圍繞著你。

也因此一個人能夠受持五戒,就有慈、悲、喜、忍、信五種善法起行作意,而這五種善法,並不是你自己心裡故意要行這五種善法,而是在於你受持這五種戒律的時候,這五種善法就從你持戒的身上顯發出來,這個功德是自然流露出來,不待你作意要去行慈、悲、喜、忍、信這五種善法。所以 佛陀會說,當你受持五戒的時候,這五種善法會圍繞著你,這不是故意去求來的。

另外,也因為受持五戒,就能夠破除殷重的邪見;因為受持五戒,對於三寶、對於受持五戒的因果都沒有懷疑,所以就能夠破除疑網。破除疑網的意思就是說,對於 佛陀的懷疑、對於是否能夠得道、對於法都不會再有任何疑心了。對於修證的過程,一切疑慮會消失,心裡只是單純地具備正念,願意單純地依著 佛陀的教示而走,如理思惟。有了正念就能夠如理作意,所以他的一切身口意也就能夠莊嚴清淨;那對戒的原理也一定能夠正確地受持,這就是根本清淨;也因為根本清淨,他就可以離開惡覺觀。如果說一個殺戒沒有持好的人,他看到任何的動物就會想吃牠的肉;但是如果受持清淨的人,他就不會對任何動物而起了要吃牠的肉的這個作意,這就是不會起惡覺觀的念頭。

所以今天一個受持五戒的人,他能夠有正念、能夠如理作意,所以能夠根本清淨,也能夠離開惡覺觀,心念就會非常的清淨。

今天就說明到這裡。

阿彌陀佛!

台長: 菩提
人氣(14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正覺電視弘法7-9輯 |
此分類下一篇:(轉載)三歸五戒始修學(一)
此分類上一篇:(轉載)略談持戒功德的差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