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電視機前面的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大家收看《菩薩正行》的節目,今天我們要來探討:在布施的時候,有哪些原因會讓我們生起了後悔心,而減損了布施的福德呢?我們又該如何生起智慧,能夠歡喜的布施,而得到大福德呢?
佛陀在《優婆塞戒經》卷5當中開示說:【善男子!施已生悔,因於三事:一者於財貪愛、二者諮承邪見、三者見受者過。復有三事:一者畏他呵責、二者畏財盡受苦、三者見他施已受諸衰惱。】(《優婆塞戒經》卷五)這意思是說:布施了以後,之所以會出生後悔的心,是因為有三種事情而產生的:第一種於財貪愛。是對財物的貪愛心還很強,在布施的時候,無論是看到貧窮田遭受到災難而受苦因而生起了慈悲心,或者是對報恩田、功德田生起了歡喜供養心,所以就把大筆的錢財布施出去了;但是之後看到了一些自己喜歡的珍寶、豪宅、轎車等物品的時候呢,心裡又想說:「唉!我之前布施的那些錢要是留下來的話,今天就可以買這些喜愛的東西了呀!」或者是想說:「那些錢,我可以用來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像這樣子,就是於財貪愛,所以在布施了以後,就產生了後悔心。
第二種原因是諮承邪見。是因為去問了別人的邪見,因此就對曾經作過的布施後悔了。譬如說,常常有人在護持正覺同修會以後,因為心中有疑而不確定,所以就又去問某些道場的住持法師,那些住持法師就說:「你千萬不要再去正覺布施了,那個啊是邪魔外道。」他聽了之後心中就很恐慌!所以就後悔說:「哎呀!我當初要是沒去正覺講堂布施就好了。」像這樣接受了錯誤的邪見,把正法的功德田誤以為是邪法,這就是諮承邪見,因此就對布施到大福田產生了後悔心。後來有些這樣的人,是到後來讀了正覺講堂很多的書以後,才發覺其實是那些住持法師錯了,正覺講堂的法才正確,所以後來就不再後悔了。
第三種原因是見受者過。是說布施了以後,看見受布施的人,他的身口意行不清淨,或是把錢財用到不適當的地方去,受施了以後他反而去造惡業,所以來世將會遭受苦報;所以這位布施者,因此生起了後悔心。這叫作見受者過,所以生起了悔心。
佛陀接著又說:另外還有三件事,也是會讓人在布施以後產生後悔心:第一種,是畏他呵責。是說自己在財物上不自在,所以在布施以後,擔心家人知道了會呵責他,所以心中感到害怕;或者是家人在知道以後,果真很嚴厲地呵責他,而使他的心中產生了畏懼;所以他就對所作的布施,產生了後悔心。第二種,是畏財盡受苦。是說他擔心把財物布施出去,自己以後的生活會沒有著落。那第三種,見他施已受諸衰惱。則是看見別人布施了以後,卻沒有好報,反而事業失敗,或者是出了車禍受了傷,或是生了重病,受到種種的衰惱;所以他就對布施產生了動搖,而有後悔心。
像「畏財盡受苦」或者是「見他施已受諸衰惱」這兩件事情,都是因為這些人還不懂得三世因果的道理,不知道這一世的布施,是要到下輩子才會得到果報,並不是今生馬上就能得到善業的果報。或者是他對於三世因果還沒有深信,譬如說,有人在某個大道場布施了以後,卻出了車禍,那個車禍事件,其實是因為他在過去世傷害了人,所以這一世才會遭受車禍的果報;而他今生布施的善業果報,是要到下輩子才會得到回報的。這就像是去銀行存款,今天早上存了,不能下午馬上就要領利息啊!得要存款到期了,才能領到利息的。他看見別人布施以後受諸衰惱,而不明白三世因果的道理,所以就擔心自己是不是會因為布施而遭受了惡報?因此就對自己曾經作過的布施,產生了後悔心,誤認為布施不一定會有善報因果,甚至認為是布施才得到了惡果。
所以從 世尊所舉示出的這六種情形,我們就知道,布施以後要能夠歡喜而堅定不悔的話,真是不容易的事啊!是要有足夠的智慧才能夠作到的。所以 世尊開示說:「善男子!智人三時不生悔心。」(《優婆塞戒經》卷五)意思是說:有智慧的人,在遇到這三件事情的時候,都不會產生後悔心的。所以布施了以後,如果遇到這三種境界出現,不論是前三件事或是後三件事,都能夠不後悔的話,那就真的是個有智慧的人啊!即使因此受到家人的呵責,他也就隨他們去,自己還是不因此而動搖心志,布施還是照作不誤;能夠像這樣,就稱得上是有智慧的人啊!
除此之外,有智慧的人還能夠作到哪些事情呢?世尊接著開示說:【復有三事:一者明信因果、二者親近善友、三者不貪著財。信因果者復有二事:一者從他聞法、二者內自思惟。親近善友復有二事:一者深信、二者智慧。不貪著財復有二事:一觀無常、二不自在。】(《優婆塞戒經》卷五)這意思是說,有智慧的人還能夠作到三件事情:第一是明信因果。「明」就是很清楚知道因緣果報的道理,而且很相信布施的因緣果報。第二是親近善友。因為從善友處,學習到了正見正理,所以就能夠不諮承邪見了。第三是不貪著財物。就是能夠捨離對於財物的貪著,這樣就不會再畏懼財物布施了以後會受苦了。
佛陀又說:有智慧的人,能夠作到的這三件事情,還各別有兩件事情也能夠作到:第一、能明信因果的人,能夠從他聞法以及內自思惟。從他聞法是說,自己不知道布施的因果時,就從別人那裡去聽受布施正確的因果道理;內自思惟呢,則是要在聽受布施的正確因果道理之後,還要自己在心中深入去思惟,看看那個道理到底對不對?如果思惟了以後,覺得 佛陀在經中所說的「布施因果」真的正確,有道理,那麼就能夠心得決定,而安心地去布施、樂於去布施,因而使得自己生生世世都廣有福德。
第二、親近善友的人,也可以成就兩件事情而獲得利益:第一是能夠從深心中,相信善友所說的布施因果;第二是能從善友那邊得到布施真實的智慧。所以說親近善友非常的重要,因為善友能夠幫助我們在道業上不斷地增進;反過來說,如果沒有能力簡擇善友還是惡友,而隨意聽從惡友的邪見,也沒有能力去思惟對錯,那麼不但沒有辦法累積福德資糧、增長智慧,反而很容易就毀謗三寶,造下墮落三惡道的大惡業。所以我們應當非常謹慎地簡擇善友來親近啊!
第三、不貪著財的人,則是能夠深觀無常以及不自在。觀察無常是說,自己的五蘊身本來就是無常的,不可能永遠完好的存在;財物呢,也是無常的,不一定能夠永遠保留在自己的身上。像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當中就說:【富貴雖樂,一切無常,五家所共,令人心散,輕躁不定,譬如獼猴不能暫住;人命逝速,疾於電滅,人身無常,眾苦之藪。以是之故,應行布施。】(《大智度論》卷十一)這意思是說,當人擁有榮華富貴,能夠隨意享受五欲之樂的時候,雖然感到很快樂,但這一切世間財物都是無常易滅之法,是與國主、盜賊、水、火以及惡子等五家所共有的,是無法單獨受用的。當國家課重稅,橫徵暴斂的時候,或是遇到無情的水災、火災、地震等天災,或是遇到強盜、小偷的時候,財物都很難留得住;如果又生了個不肖子,有再多的財產也不夠他花,不需要多久也都會敗光的。因為如此,許多人即使有了億萬家財,但是心中呢,經常還是很焦慮、很擔憂,怕一不小心他的財富就忽然減少了,或是怕身邊的人在圖謀他的財產,所以他的心總是無法安住下來,就像獼猴一樣的躁動不停。而人命短促呢,是說人命大多難超過百歲,就猶如閃電一般的一閃即逝。人身也是無常的,無論是風雨、寒熱、飲食或病痛,總是要花許多的時間和心思來照顧這個色身,所以說這個色身真的是眾苦聚集啊!所以龍樹菩薩說:因為這樣的緣故,我們應該要明了三世因果的道理,多行布施,積累不與五家共有的七聖財等等的清淨資糧,那麼今生以及來世,才能真正的安隱無憂啊!
生命以及財物,除了要去觀察它的無常以外,我們還要去觀察它的不自在。因為從因果的正理上來說,財物永遠都是歸屬於施主所有的,它不會一直由一個人自在的擁有的。那麼生命就自在嗎?生命其實一點也不自在!你今天再怎麼樣有福德,再怎麼想辦法,也控制不住啊!終有一天是要捨壽的,而把財產移交給別人;那麼這種情況,是不是到未來世的自己,就要準備去當個窮光蛋的餓鬼道眾生呢?對於未來的生活影響這麼重大的事情,我們大家都應該要在心裡先盤算一下啊!不應該像一般的世間人,懷疑有沒有未來世,所以就只盤算今生過得好不好,而對未來世呢,完全不作規劃,等到真的去到未來世,因為完全沒有資糧,那麼就會和餓鬼道相應,就一定會出生到餓鬼道去了。所以如果想讓自己未來世得自在,當然這一世就要先布施,才能在世間法上得自在啊!所以不貪著財物的人,一定是能觀察這兩種法,才能不貪著於財物的啊!
佛陀接著又作了一個小結論而開示說:【善男子!施主若能如是觀察,如是行施,當知是人能具足行檀波羅蜜。是故我先說「有布施非波羅蜜、有波羅蜜非是布施;有亦布施亦波羅蜜、有非布施非波羅蜜。」】(《優婆塞戒經》卷五)這意思是說,施主如果能像前面所說的有智慧的人這樣來觀察,像 佛陀所說的這樣來布施,我們就可以知道這位施主能夠具足修行布施波羅蜜。所以 釋迦牟尼佛在講這一段經義之前,曾經在《優婆塞戒經》卷2當中,講過四種波羅蜜的差別:第一種是有布施而沒有波羅蜜,第二種是有波羅蜜而不是布施,第三種是既有布施也有波羅蜜,第四種則是既不是布施也不是波羅蜜。
「波羅蜜」是指渡過生死大海,到達不生滅的彼岸。所以第一種有布施而沒有波羅蜜,指的就是一般世間的布施;像是號稱為佛教的某個功德會,雖然在寺院當中有佛像,但是卻從來不曾談到不生滅的如來藏第一義諦。所有的一切世間法都是生滅無常的,包括一切有情的五蘊身也同樣都是生滅無常的,唯有世間萬法的根本——一切有情的如來藏心,才是永不生滅的波羅蜜彼岸。如果我們不教導眾生依止自身永不生滅而安隱的如來藏,表面上看來好像很慈悲,不斷地在救濟眾生,但是眾生在被救濟之後,仍然不知道要如何依止究竟寂滅安樂的如來藏波羅蜜,而讓眾生仍然永遠不斷地在生死法當中沈淪;眾生之所以會沈淪生死,最根本的問題,就是因為錯誤地執取如來藏所生的五陰十八界為我。而佛道的入道初門呢,則是要見道:要明了五陰十八界並不是真實我,再來要斷除對五陰十八界的執著。別說是教導人「什麼是如來藏波羅蜜?」如果說就連佛法的初步「斷我見」都不教導,那麼其實這就和佛法一點關係都沾不上了,那其實就不能說它是「佛教」,而只能算是掛著佛教的招牌,但是從來不教人真正佛法的佛門外道了。俗話說「救人要救到底」,像這樣表面上好像很慈悲的在救濟眾生,但是卻不幫助眾生出離到不生滅的安樂彼岸,以佛法的標準來看,這樣其實是不能稱作是真正的慈悲的。所以 佛陀說:像這樣子的布施,就稱為「有布施而沒有波羅蜜」。
當然,這也是在提醒我們,應該要修學「有布施也有波羅蜜」的大乘菩薩法,而不應該只修世間布施行而已啊!古德們也常說:福德與智慧這兩法,就有如車之兩輪、鳥之二翼,如果單修福德或智慧一邊的話,也必定是無法走遠、無法高飛、無法成就佛道的啊!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今天的節目就說明到這裡。
敬祝各位菩薩身心安泰,一切無礙!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