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6-12-14 15:13:02| 人氣14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轉載)究竟忙些什麼?(六)

引用來自於: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09/2188-a09_046

學佛釋疑(二)第46集~由 正緯老師開示:究竟忙些甚麼?(六)

學佛釋疑(二)影音連結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大家繼續收看「三乘菩提之學佛釋疑」系列。我們這幾個講次談的題目是:究竟忙些什麼?

從前幾集的鋪排裡面,我們幫大家把這個議題的解決的方法,把它導引到所謂的「人生意義」的層次上面。所以今天也要繼續來跟大家談「人生意義」這麼一個看似好像蠻偉大的議題。當然,我們在這裡所說的這些人生的意義,應該只是我們從佛教的眼光來跟大家分享,當然最後如何抉擇,就還是要看觀眾自己了。

之前有跟大家說,選擇人生意義的時候,可以從世間法的角度`31不同的角度去切入,比方說積極的行善,比方說不作虧心事。這些都是我們所要讚歎的!如果觀眾朋友們選擇是這樣的人生觀的話,我們也一定是,一定是給予讚揚、給予稱頌!但是我們要說的是,另外有更深入的人生觀,就是所謂「佛教的人生觀」,裡面所蘊含的層次跟裡面所蘊含的豐富的義理,可能是觀眾朋友們之前也都沒有接觸過的。所以我們希望今天藉這樣一個短暫的時間,來稍微讓大家能夠一窺裡面的堂奧。

我們說,佛教所揭櫫的人生觀,跟前面基於世間法所引申出來的人生觀,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呢?我們談到的,上一次最後的時候談到的是所謂的「煩惱」的層次。那當然一般人在面對所謂的「煩惱」的時候,很顯然的,比方說一般人所看到的煩惱不外乎是什麼呢?比方說,今天的工作順不順利?或者最近有沒有跟眷屬吵架?最近小孩是不是都不聽話、難以管教?甚至說呢,在外面是不是碰到一些你難以接受的事情等等?這些都是大家所存在的所謂的「煩惱」。當然,這個「煩惱」也包含說,因為無常變化所導致的種種的失落,比方說,每一個人在人生的旅途上,都恐怕都必須要面對失去親人的痛苦!這一類型的這個煩惱,可以說是人生處處皆是,所以才有一句話講說:「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它的道理就在這裡。

那麼對治這些煩惱的這個方式呢?一般我們在世間法上面,我們會想到的解決的方式,通常比較近似於「見招拆招」。比方說,我們可以打個比方來看,我們可以想像:一個空地上面,佈滿了許許多多大石頭,我們要能夠前進的話,很顯然的,我們採取的方式可以有不同的方式。比方說一般人採取的方式,當碰到困難的時候,就好像要在這樣一個佈滿了石塊的這個地方要前進的時候,首先一般人所採取的作為,很可能就是費盡心力的把眼前所面對的石塊仔細把它敲碎了,然後這一步才開始往前踏出去。所以就是變成說,您每次前面只要面對一個石塊的時候,您都要拿出所有的工具出來,然後很費心費力的把這個石頭徹徹底底的把它打破、打碎了之後,您才能夠繼續的往前進。這就是一種因應煩惱的方式,對於每一件的煩惱,我們都是因應這個個別的煩惱的狀況,然後再想辦法個個的擊破。所以這種方式,其實是非常多!我們在世間的方式,碰到煩惱的時候,非常多常發生的方式,也就是針對每一個單獨的煩惱,我們都想辦法一一的如何的去對治它、去摧毀它,然後我們自己才繼續在人生的道路上前進。這是第一種我們會想像到的對付煩惱的方式。

那麼有沒有其他方式呢?當然有!因為我們如果想像說,如果我們眼前的佈在我們前面的這些大石塊,這些石塊你可以想像說,這些石塊跟石塊中間呢,並不是完全都沒有缝隙可以通過的。所以,當然另外一個方式就是說,假如說我們現在能夠知道說我們要往哪個方向前進的話,那麼我們其實可以怎麼樣呢?可以順著這個方向,然後不要費心費力的去敲擊每一個石塊,我們採取的作為也許就是繞過去——從空隙裡面繞過去,只要不違背原來的大方向,那麼我們就可以選擇從現有的空隙裡面繞過去,而不需要這麼費力了!但由於繞過去的方式,很顯然的跟前面一種方式比較起來,費心費力的程度就減輕很多了,也比較容易收到這個成效。當然這裡面呢,我們用這樣子兩種世間人常常想到的對治煩惱的方式,用這樣大石塊橫在眼前的方式來給大家作比喻。前一種,是等於一般人碰到事情,見一件事情才解決一件事情的方式,那就是每一個大石塊都得要用心去敲敲打打。第二個方式是什麼樣的方式?第二個方式其實就比較像是我們前面所講的「少欲知足、隨緣因應」的方式,因為你就是因應眼前的狀況,你可以決定:「我如果不需要真的這麼認真去把它敲破的話,那麼我可以繞道的話,我就不妨繞道就好了嘛!」所以這個方式,顯然比第一種方式要省力、要有效率、更有效率。但是這個方式,我們剛剛講了一個它的大原則是說,你得要知道你往哪個方向走,並且你還得要這個石塊跟石塊中間還得要有足夠的空隙。如果你都不知道往哪個方向走的話,請問:這個空隙要怎麼去尋找、怎麼去迂迴、怎麼去繞過呢?同樣的,如果前面的空隙不夠大的話,您是不是也一定得要拿出工具來敲敲打打一番,才能夠迂迴前進呢?所以,我們說「少欲知足」跟「隨緣」的這些事情來講的話,確實它是蠻符合我們剛才講的這個譬喻的情況。你得要有指導原則、得要建立好適當的人生意義,才能夠談「隨緣」;並且,「隨緣」正因為說你是隨順著世間的因緣變化,所以如果世間的因緣變化,恰巧就像我們剛才舉的,石塊跟石塊之間沒有足夠的空隙讓你能夠遊移過去的話,那對不起!您還是得要辛辛苦苦的把這些石塊想辦法給它掘鬆了,或者把它破開了,您才有辦法往前進。這是「隨緣」的狀況。

那麼佛教談的呢?佛教對於這些煩惱的狀況,當然,對於這些一切解決前面兩種解決煩惱,我們用石塊來譬喻的方式,佛教對於這些都是隨喜讚歎的!只要您能夠解決煩惱,都好!可是佛教所重視的,其實更是如何根本的去解決煩惱、面對煩惱。如果再回到前面剛才舉的,我們在佈滿崎嶇大石塊的這個路上要如何前進的這個例子來說的話,那麼佛教裡面在面對這些煩惱的時候,最起碼的方式,是希望我們不是要把所有的力氣都花在這些石塊上面,反而要能夠反過頭來反觀我們的自身,也就是每一個人從無始以來牢牢執著的這個「我」;佛教所重視的是說,一旦你能夠把「我」這個現象、這個觀念或者這個執著,把它好好的處理的話,那麼當你在面對石塊的時候,如果你的「我」越淡泊的話,就相當於你的身段越柔軟越纖細,以至於說這些石塊都不再是你的障礙。甚至於我們可以說,佛教的這個我們說解脫方面的話,如果真的能夠證到解脫的這些證果的話,那就相當於說:我們這個「我」這個色身,在剛才這個佈滿石塊的路上前進這個譬喻裡面,色身就好像消失了ㄧ樣,一旦色身消失了,色身不再是一個障礙的時候,當然你在沿著這些路上前進的時候,既然沒有可以質礙的色身的話,那麼石塊對於你來講,又怎麼會有什麼樣的質礙呢?所以所有的這些石塊對你來講,也不再像你有色身的時候那種會障礙你的石塊一樣。這個時候,你再看這些煩惱的時候,煩惱已經都影響不到你了;你再看這些石塊的時候,石塊也都影響不到你了。這是第一層的解脫的境界。

當然,如果再深一層去看的時候,再繼續用這個比喻的話,那我們可以說,再繼續看下去的話,不僅是我們自己的「我」——我們自己的色身,在你行進中,已經不能夠跟這個石塊起交互作用來妨礙你的行進;並且呢,在你更進一步修為的過程中,這些解脫的證境,會讓你在面對這些石塊的時候,所有這些石塊會從根本性的改變——發生了根本性的這個性質的改變,所以不僅您的本身的「我」—本身的色身已經不能夠障礙您前進,而且所有這些路上的石塊,也全部都不再有任何一個能夠障礙您了!也就是說,「我」跟「我所」的所有的障礙,都已經全數不存在了,這個才是真正真正的大解脫的境界!

所以,從這個例子上我們給大家看的就是說,佛教其實對於「煩惱」的剖析、跟揭櫫人們如何對治煩惱這個上面呢?佛教有非常非常精深的義理跟行門。光是我們上次講的:光是「煩惱」來講,分成「見惑」跟「思惑」的時候,光是「見惑」的層次的話——觸及到的層次,就已經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像到的微細的層次了。正因為有這樣微細的、有這樣深入的探討,所以才有機會超越了我們剛才講的「在石塊之間迂迴前進」的那種作法,而是根本性的解決了我們的色身跟石塊之間所產生的障礙;這是佛教對於煩惱的本源,有深刻的探討跟對治。以這個來說呢,佛教可以說跟我們前面所講的幾個基於世間法而來的人生觀,有非常非常大的不同!

其次,佛教的人生觀所關注的,我們可以發現說,前面的這些我們談的世間法的人生觀所關注的這個時間點,其實大概都是在我們所認知煩惱的這個時間點的前後;如果我們更進一步的把它攤開來看的話,用世間的眼光來看這些人生觀的時候,大概我們所能夠思考的範圍,不會超出我們這一生——也就是我們這一世。可是,佛教談的這個生命觀呢?是橫跨三世的!也就是既有過去、也有現在、也有未來,我們的生命是橫跨於三世的。當然,這裡要跟大家先打一劑預防針,佛教所說的這個生命橫跨於三世,並不是說有一個靈魂能夠在過去存在,然後現在繼續存在、未來也持續存在,不是像一般人所說的靈魂那樣的橫跨三世的存在。佛教所談的橫跨三世的狀況,這個狀況比較微細、比較複雜,我們在這裡暫時不講,只是跟大家強調:絕對不是所謂的靈魂在這個過去存在、現在存在、未來也存在,絕對不是這樣子!那佛教,因為談生命有不只於這一世,有過去世、也有未來世,所以很自然的會談到所謂的生命在這個世間輪轉的過程中,它會產生什麼樣的因緣?什麼樣的狀況?碰到什麼樣的際遇?所以,這個就無可避免的會觸及到所謂的這個「三界」的問題。也就是說,我們所看到的—目前我們所看到的人間跟伴隨著人間的這些傍生,其實只是現在我們肉眼所見的很有限的世界;但是,其實佛教所看到的這個世界觀,是遠遠超過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這一切,所以我們佛教裡面才會談說:整個的這個世界有分三界——分成欲界、色界跟無色界,而我們人間也不過只是欲界裡面的其中一小部分而已!

所以,既然談這樣子的話,人間只是一小部分,而生命又是橫跨三世而存在。我提醒大家:「這個存在,並不是像靈魂這樣子從過去到現在、到未來,不是這樣子的!」既然有這個存在的話,我們就無可避免會談到所謂的「輪迴」的問題。所以,如果佛教在談人生觀的時候,一定不會把我們的人生界定在現在僅有的這一世,而是會界定在「我們在無窮無盡的每一世」的那一個生活裡面,應該把持的觀點是什麼?這個就是我們在談「時間」這個層次的時候,會把無窮盡的「輪迴」把它放在一起考量。那當然所謂無窮盡的輪迴放在一起考量的時候,自然也就會包含了一個對大家來講都是非常關切的問題,也就是說,我現在假如是有輪迴的話,假如說在輪迴的過程中又有種種不同的生命的可能存在的形式,比方說我們現在這一世是人,如果輪迴存在的話,我們下一世還會是人嗎?那如果按照我們說真正的世界的觀點來說的話,我們說除了人間之外,人間只是欲界裡面的其中一小部分的話;那我們其實應該要合理的懷疑,就是:「我們下一世,到底除了人之外,還有可能會去哪裡?」這個就是所謂「輪迴要到哪裡去」的問題。當然「要到哪裡去」的問題,就一定會不免得一定會提到說:「你作了什麼事情,以至於你將來得要到哪裡去往生」的問題啊!這個就是基於「輪迴」,再繼續推演下去,我們就不免會想像到說:到底這個裡面所蘊含的「因果關係」是什麼?所以意思就是說,跟前面的這種基於世間的人生觀比較起來的話,你可以看,世間的人生觀從頭到尾談的就是這一世,甚至很多人談的這些人生觀,只有談是跟煩惱相近的那個時間點前後的事情;但是,佛教如果要建立一個「佛教的人生觀」的話,它所談的範圍,一定函蓋了無窮無盡的「輪迴」,一定函蓋了在輪迴裡面所必然需要扮演關鍵力量的「因果關係」。

各位觀眾可能會想說:「我光是我這一世想的,就已經煩惱夠多了!我還要去擔心所謂的這一世往生之後要到哪裡去,以及還要想到說無量無盡的每一世的狀況,每一世的輪迴,還要牽扯到輪迴的因果關係。唉呀!這麼多的事情,可真是會令我頭痛!我怎麼能夠從裡面理出個頭緒出來呢?」您的顧慮是沒有錯的!如果以我們自己來想像的話,光是要從目前的人生的這一世,推演到說我們有過去世、我們有未來世,再推演到我們有無量的過去世、我們有無量的未來世,然後這裡面所牽涉到的因果關係。唉呀!這個真的是,對我們來講,我們凡夫俗子的腦袋,真的是無論如何也很難很難推想出:到底我們應該要建立怎麼樣合理的人生觀?不過,幸好的就是說,我們前面有佛—有我們 釋迦牟尼佛、有諸佛菩薩—在前面開道了!因為諸佛菩薩在佛教的經典裡面,已經詳細的幫我們闡述了「輪迴」是怎麼一回事,「三界」是怎麼一回事,那我們每一世到下一世去,如果遵循什麼樣的軌則的話,將來會有什麼樣的狀況發生;基本上,佛菩薩已經在這個佛教的經典裡面,已經一一的為我們說得很清楚了。所以往往我們所作的事情,我們很慶幸的!就只需要跟隨著佛菩薩的教導,然後一步一步去驗證、去體會,然後接下來,驗證、體會正確無誤之後呢?接下來就是依著這樣子的方式繼續作下去。所以,佛教所揭示的這些的道理,由於它跨越了無量世,包含了「輪迴」跟「因果」,這些部分,當然乍看之下是非常的複雜的!可是實際上透過佛菩薩的教導之後,其實這一切是既清晰又明了,並且有明確的規則可以依循的。那麼想想看:如果,各位如果有機會接觸到這樣一個既清晰又明確,並且可以適用於橫跨過去、現在、未來,能夠讓我們確實掌握在無窮盡的「輪迴」當中,如何掌握它的「因果」特性的這些軌則的話。那你說,這樣建立出來的人生觀,是不是比剛才我們說基於世間法所建立的人生觀,要來得更堅實呢?因為這些基於無量世的「輪迴」跟其中的「因果」關係,所建立起來的人生觀,才是值得恆久存在、不會變異的一種人生觀。

當然就是說 ,當建立出這樣子一個人生觀的時候,這個只是一個中心的指導原則,實際上再把這個人生觀再把它映射到我們現在的人的生活的時候,當然還是會依照我們現在人的生活而有所修正的;可是這一些的修正,並不是表示說:這一些原則有任何的錯誤,反而是基於中心原則——中心的核心思想的指導之下,為了要因應現在你所面對的人間的諸相的狀況,所作的一些必要的調整。這個才正是—這個不就是我們前面所講的「隨緣」嗎?因為我們有了一個放諸過去、現在、未來能夠依循的一個最大的準則,然後我們再依據實際上的狀況適當的調整,讓它能夠在現實的人生上能夠適用,這個才是一個真正的「隨緣」啊!

所以,我們講的「佛教的人生觀」,可以說,從根本上遠遠超過了基於世間法所建立的人生觀!當然,佛教的人生觀跟世間的人生觀不同之處,除了我們剛才講的對於「煩惱」的探究,除了說對於「時間」的這個見解之外,還有其他的部分。那我們都留到下一個講次再來跟大家分享。

阿彌陀佛!

台長: 菩提
人氣(14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正覺電視弘法7-9輯 |
此分類下一篇:(轉載)究竟忙些什麼?(七)
此分類上一篇:(轉載)究竟忙些什麼?(五)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