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6-04-23 23:41:19| 人氣3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轉載)初發心菩薩應具備的條件及修學要點

引用來自於:http://www.enlighten.org.tw/dharma/8/9

菩薩正行第9集~由 正元老師開示:初發心菩薩應具備的條件及修學要點

菩薩正行影音連結



各位電視機前面的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各位菩薩收看「三乘菩提菩薩正行」。在上一次的節目當中,我們說明了「三品菩提心的抉擇」,還有一部分沒有講完,今天我們先繼續沒有講完的部分。

上次我們談到,即使是已經發心的人,他的三種菩提性並不是絕對不變的。有的人他不一定是聲聞種性,也許只是運氣不好,他遇到了聲聞之師,所以才修學聲聞法;但是如果後來遇到了緣覺之師,他就可以進一步修學因緣法;乃至因為勤修一切善法而不斷的增上,後來有機緣遇到了教大乘法的菩薩,那麼他就可以再增上修學佛菩提。佛陀說,如果像這樣善於往上修進的人,我們就稱他是菩提心不退。而如果不努力修進的話,那麼就稱為有退,他可能由佛菩提退為緣覺菩提,乃至再退為聲聞菩提。而如果能夠在一切時中常常都爲一切眾生而來修集善業善法的話,那麼這個人就不會退轉菩薩性;而如果只是為了自己的世間利益而來修學的話,那麼他就一定會退轉佛菩提,像這樣的菩薩就會有退心以及怖畏心,因為他會爲了爭奪利益而去造作惡業,因此會恐懼下墮到三惡道中。

從上面的說明我們可以知道,聲聞、緣覺、佛菩提這三種菩提,其實並沒有定性,而是會因為所遇到的外緣不同而轉變的。如果這三種菩提有定性的話,那麼已經發起聲聞菩提或緣覺菩提的二乘人,他們就不可能迴心而在後來發起佛菩提心了。世尊曾經舉了一個金礦的譬喻說:譬如金礦的礦石本身,雖然已經有了金性的因,但是還要再加上人工外緣來和合,然後才會有黃金被提煉出來,才算有了黃金的功用。菩薩性也是像這個樣子,雖然一切眾生都是由本心如來藏所生,而且如來藏中本來就都有菩薩性的功能,可是仍然得要假借熏習法理的外緣,菩薩性才會出現;所以在他的菩薩性顯現之前,我們不可以說每個眾生都有菩薩性。要是這位眾生他的心中生起了善法欲,想要證得佛菩提,或者想要利樂眾生,當他心得決定的時候,我們就可以說這個人有菩薩性了。如果他只是爲了自己想要了生脫死才來發菩提心,那麼他就成為聲聞心,就沒有菩薩性了。如果是在往世從來都沒有熏習過佛菩提的人,他根本就不會有佛菩提心的。而我們看到有一些人看來天生就是有菩薩性,那是因為他在往世就已經長久的熏習,所以成就了菩薩性;他只是因為有隔陰之迷,所以一時之間還找不到人生的答案。

那麼菩薩性是何時才算具足呢?其實明心的時候還不算具足,見性了也還不算具足,還得要到十行位滿心以後,圓滿了菩薩性種性,這時候才算具足了菩薩性。所以在十行位滿心之前,都還有可能退轉為中品緣覺菩提,或者下品聲聞菩提的。至於真實的不退,就得要等到初地的入地心,對般若完全通達以後才會作到的。

接著我們要來談談:初發心的菩薩,需要具備什麼樣的條件,才能叫作修行大乘法的菩薩呢?

佛陀在《優婆塞戒經》中說:「求大智慧故名菩薩;欲知一法真實故,大莊嚴故,心堅固故,多度眾生故,不惜身命故,是名菩薩修行大乘。」(《優婆塞戒經》卷一)

這意思是說,因為他是爲了求大智慧,想要知道一切法的真實義,而不只是追求解脫的緣故。既然說是真實,一定是有個實體常住不壞,而這個實體如來藏不是三界有法,所以在滅盡了一切三界有之後,祂仍然永遠不壞,這樣的法才能夠稱為是真實法。這個真實的如來藏是萬法的根源,萬法都是依祂而生而滅,永無窮盡。

假如一個人的心中想要求證一切法真實,那麼這個人就一定是一位菩薩。如果他只想要知道一切法空,心中認定一切法緣起性空,那就不能叫作是一切法真實,而是一切法都空掉了,這哪能叫作真實呢?

而且,這位菩薩還要修成大莊嚴果,這是要依親證一切法真實的如來藏——法界實相心之後,才會出生無量無邊的智慧,以無量深廣的智慧來利益一切的有情,這樣才能夠稱為是大莊嚴。而二乘人呢,並不會想要這種莊嚴,他們的心中只想要自己得解脫就好。

另外,菩薩還得要其心堅固。也就是不管多麼辛苦,不管佛法是多麼的深奧難學,他都不會退卻,因為他已經有菩薩性了,所以才能叫作菩薩

此外,菩薩還要多度眾生,因為菩薩想要成佛,並不是只爲自己,而是爲了求得更廣大的福德智慧以及威神之力,能夠度化無量的眾生,而且將來成佛的淨土就是在廣度眾生之中才能夠成就的。像是布施、護生,都可以和眾生結下善緣,在未來世遇上了,自然就會有好感,就很容易可以攝受他。菩薩懂得這個道理,所以就會不厭其煩的隨緣來度化眾生。

還有,菩薩要不惜身生命的。尤其當菩薩看到有些佛門外道,假借佛法來斂財,卻又把邪法給眾生,很容易就誤導眾生,斷了眾生的法身慧命;所以菩薩就應該要不惜身生命,勇於破邪顯正來救度眾生,而不應該因為擔心自己的生命安危,而就鄉愿,不敢摧破邪說。

當具足了這六個條件,也就是求大智慧、欲知一切法真實、大莊嚴、心堅固、多度眾生,才能夠說真的是要修行大乘法的菩薩,如果沒有這六個條件,就不是具足修行大乘法的菩薩了。

接下來,我們再來談談菩薩的退轉與不退轉。

佛陀在《優婆塞戒經》中開示說:「衆生勤修無量善法故能增上,不勤修故便退為下。若善修進則名不退,若不修進名之為退。一切時中,常爲一切無邊眾生修集善故名不退轉。若不如是,是名退轉。」(《優婆塞戒經》卷一)

從這段經文我們很容易聯想到一句俗話,就是「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在菩薩道的修學上,就是要一直不斷的爲無量眾生而努力修集無量的善法。我們在念佛拜懺結束的時候,都會發願唱說「不退菩薩為伴侶」;當然,應該也沒有人願意與有退菩薩為伴侶吧!因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還沒成為入地菩薩之前,很容易就會被影響而跟著退轉了。

佛陀又在這部經中告訴我們,已經發心修行的菩薩,能夠持續進修三十二大人相的種種福德善業的話,就叫作不退菩薩;而如果不能修三十二大人相的福業,就叫作退轉菩薩,將會退回二乘解脫道中,不再尋求成佛、廣利眾生的法道了。三十二相業都是屬於修福,詳細的內容將會在後面的節目當中來說明。因為三十二相業,都是在善法福德上來修集,所以個性慳貪的人我們就可以確定,這個人鐵定不是菩薩;而經常樂於利益眾生的人,才有可能是菩薩。尤其是在家菩薩,因為在家菩薩是以財施為主,而出家菩薩則是以法施為主,無畏施則是由出家菩薩、在家菩薩共同隨緣隨力去作。

上面這些都是 佛陀提醒我們,在發大菩提心修學佛道之後,就要不斷的努力修集各種的善法福德而精進不懈。

另外 佛陀又教導我們,在家菩薩及出家菩薩,應該要奉持的種種戒法。

佛陀說,出家菩薩要奉持八重法,就是五戒當中的四種性戒——殺、盜、淫、妄等四個重戒,再加上摩觸異性、粗語、作媒、二不定法,一共是八法。也就是說,出家菩薩的重戒包括殺生,偷盜超過古代一錢價值的物品,與任何人有性器官的接觸,或者未證言證等大妄語,這些都是屬於重罪;另外,不可以與異性有身體上的摩觸行為,不可以惡口講粗話,不可以爲人作媒、爲人證婚,也不可以在任何的處所與異性來獨處。

佛陀又說,在家菩薩要奉持六種重戒,其中的殺、盜以及妄語等三個,是和出家菩薩的性罪相同的,另外再加上邪淫、自讚毀他以及酤酒,也就是買賣酒。至於詳細的內容,同樣在後面的節目當中會有詳細的說明的。

上面所說的八重以及六重,是 佛陀在《優婆塞戒經》當中的開示。佛陀在不同的因緣,開講《梵網經》、《菩薩瓔珞本業經》以及《地持經》的時候,又有十重以及八重等不同的說法。這是因為《優婆塞戒經》的戒法是一生受,它是作為正受盡未來際的菩薩戒以前的方便受,它不通於其他菩薩戒,都是屬於盡未來際受;所以這一部戒經,講的是在家菩薩一生受六重二十八輕戒。佛陀說:出家菩薩、在家菩薩,如果能夠奉持八重、六重,而且具足清淨的話,那麼就是不退菩薩

佛陀又在《優婆塞戒經》中,告訴我們各種果證之間的差別,以及在家菩薩發心的殊勝。佛陀開示說:

外道斷欲所得福德,勝於欲界一切眾生所有福德。須陀洹人勝於一切外道異見,斯陀含人勝於一切須陀洹果,阿那含人勝於一切斯陀含果,阿羅漢人勝於一切阿那含果,辟支佛人勝於一切阿羅漢果;在家之人發菩提心,勝於一切辟支佛果。】(《優婆塞戒經》卷一)

所 謂的外道斷欲,就是證得初禪的外道,雖然他只是外道,但是一切眾生在欲界所修的全部福德合起來都不及他,因為他已經超過一切欲界眾生了。而初果須 陀洹就是解脫道的初果人,他所得的福德,勝過所有外道得初禪以上禪定的人,而所有初果人合起來的福德不及一個二果人;所有二果人的福德合起來,不及一個三 果人;所有三果人的福德合起來,也不及一個阿羅漢;所有阿羅漢的福德又不及一位辟支佛,可見得辟支佛的福德有多麼大。但是 佛陀又接著說,如果一個在家人發起菩提心,也就是發起四宏誓願,並且確實去實行了,而成為真正的菩薩了,那麼這個在家人,發起成佛度衆生的福德,是無量無邊而又不可思議的,所以又勝過一切的辟支佛果。

佛陀在《優婆塞戒經》中接著又說:【岀家之人發菩提心,此不為難;在家之人發菩提心,是乃名為不可思議。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遶故;在家之人,發菩提心時,從四天王乃至阿迦膩吒諸天皆大驚喜,作如是言:我今已得人天之師。】(《優婆塞戒經》卷一)

這是說出家人發起佛菩提心並不困難,可是在家修行,身邊總是有許多的惡因緣纏繞著他們,而在家菩薩在這麼多的惡因緣纏繞之下,還能發起菩提心而不退失,這真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我們之前有談過,岀家有心出家以及身出家。以菩薩道的修學來講,是以心性的修學為主要,並不只是在身行、口行的表相上來修行。菩薩出了家,在生活環境能夠遠離世間種種的惡因緣,相對上單純許多,障礙也少,所以在修行上是比較容易的。但是有些在家菩薩,即使世間的惡因緣很多,但他並不是還貪著於世間五欲,只是因為依於如來藏的體性而隨順因緣,修除自身的煩惱習氣,並且累積福德智慧。所以 世尊說,像這樣的在家菩薩的心性,是更值得敬重的,他的修行層次並不會低於現出家相的菩薩。因此,當這樣的在家菩薩發起大乘菩提心的時候,從四天王天開始,往上一直到色究竟天,諸天們都大驚喜啊!他們都會這麼說:「我們未來終於會有人天之師了!」由此可見,有些在家菩薩能夠發起菩提心,是在過去生就已經是深植了菩薩種性了,所以 佛陀說,在家菩薩發起菩提心是非常的殊勝的。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今天就先談到這裏。謝謝各位菩薩的收看!我們下次將會繼續談「菩薩修行以發起菩薩性為首要」,歡迎各位菩薩繼續收看!

敬祝各位菩薩,身心安泰,學法無礙,福慧增長!

阿彌陀佛!

台長: 菩提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