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來自於:http://www.enlighten.org.tw/dharma/7/85
三乘菩提學佛釋疑第85集~由 正文老師開示:佛教是不是宗教?(一)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要繼續跟各位分享「學佛釋疑」。今天要跟各位探討的題目是:佛教是不是宗教?
有人問到說:佛教到底是不是一個宗教呢?因為有的人說「佛教根本不是宗教」,那有的人說「佛教是宗教」,那有的人又說「佛教是佛對於十法界眾生的一個教育,所以它是對於十法界的一個圓滿的教育,但是不能稱為宗教」。那到底佛教是不是宗教呢?我們來先探討一下,那什麼叫作宗教。要瞭解佛教是不是宗教之前,我們必須要瞭解,那什麼是宗教。
何謂宗教呢?宗教代表的又是什麼樣的意涵呢?宗教這個語詞,它的演變到底是從什麼地方開始所出生的呢?從什麼地方開始有宗教的這樣子的一個名詞?現代的這樣子的一個信仰,也就是說我們把所謂的道教、民間信仰,或是說乃至於基督教,乃至於我們現在的這個佛教,大家都把它稱為宗教,那甚至於有人也把它說「反正所有一切宗教都是勸人為善的,那信哪一個教都一樣」。那我們先來瞭解一下,那到底宗教是什麼東西,什麼是宗教。
這個就必須要瞭解一下,第一個,我們從漢語,也就是說我們從我們這個漢字裏面來看的話,漢字本來並沒有「宗教」的這一個語詞,漢字本來並沒有宗教這一個語詞。那在漢語當中,宗教它本來並不是一個連綴詞,也就是說,「宗」跟「教」它並不是被連結起來稱為一個名詞的;在中國的漢語裏面,有「宗」、有「教」,但是就是沒有「宗教」這一個字,就是沒有宗教的這一個名詞。「宗」這個字,在中國人的信仰裏面,中國人的信仰,原來是跟宗法制度有著密切的關係的。
宗
法制度是一種家國一體的文化型態,這是一種政治制度的文化,也是一種社會制度的文化。這個宗法制度大概是從商朝跟周朝的時候就已經確立了,一直到
明清一代,都是一脈相傳;乃至於到現在的我們整個漢人的文化社會裏面,在中國,甚至於……其實中國大陸那邊經過了這個「文化大革命」完以後,雖然是破除了
這些傳統的制度,但是在中國大陸那邊,這個宗法制度到現在還是有它的影子存在的。我們台灣是承襲著這個漢文化,所以這個宗法制度也一直都是在。乃至於東南
亞新加坡、馬來西亞那個地方,從我們閩南移民過去的這些中國的這些漢民族,這些也是有遺留了宗法制度的一個影子。從到處有宗祠、宗廟,這個就能夠看得出來
說,這個是宗法制度的最主要的一個遺留下來的最主要的社會制度跟政治制度。從商周到明清的時候,這個宗法制度,其實是在宋朝的時候是到達了最頂點的時候,
也就是說,對於宗廟的這樣子的宗法制度的運作,這個是在宋朝的時候到達了最頂峰的時候。所以,中國的這個傳統的信仰,當然也不離我們現在居住在我們台灣的
人民,移民過來這些民眾,它基本上都是承襲了這樣子的一個政治制度的文化還有社會制度的文化。
這
個宗法制度的最主要的核心的一個地方就是宗廟,宗廟是宗法制度運作的核心。那宗廟的功能有哪些呢?宗廟的功能有祭祀,還有舉行重大的典禮,還有決
定重大的事情。所以,以前的宗廟那個權力是相當大的。在古時候,宗廟就是在祭祀祖先,乃至於祭祀天地,都是在這個地方。所以,不只是民間有宗廟,乃至於這
個皇帝帝王之家,一樣是有帝王之家的宗廟,所以皇帝祭祖的時候一樣是在宗廟,一樣是在宗廟祭祖。所以,這個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的一個文化的思想,中國的一個
傳統的社會制度還有政治制度。所以,中國的政治制度,其實是跟這個社會制度有很明顯的關聯的。
所以,這個「宗」在這個時候,在中國的這個詞彙裏面,其實這個「宗」最主要是指宗法制度,那宗法制度輾轉的演變成中國的傳統的信仰。中國的傳統的信仰,還有中國的這些祭祀的這些信仰,其實都是源流於這個宗法制度,但是一直都沒有形成宗教這個名詞,一直都沒有形成宗教這個名詞。
但
是,宗法制度確實在中國的這個傳統文化裏面,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所以從宗廟能夠作祭祀、舉行重大典禮。其實古時候的典禮有春祭,有秋祭等等兩
個大祭,譬如說像現在我們祭孔的時候,祭孔的時候這個就是重大典禮,祭孔的時候我們現在是在孔廟;但是以前祭祀——春祭、秋祭的時候,其實就是在每一個家
族的宗廟裏面,去作這樣的事情,去作這樣的祭典。乃至於家族裏面有重大的決策要決定的時候,也是在宗廟裏面,譬如說家族的族長,家族的族長過去也是透過這
樣子的一個決定,來決定族長的權力,甚至於有哪些人有犯家族的重大過失的時候,也是在這個地方作重大決策的。所以,這個是宗廟在我們這個中國的文化裏面扮
演著重要的角色的地方,但是從這邊所衍生出來的信仰,並沒有形成說「宗教」的這樣的名詞。
我
們從《說文解字》這邊所說明的:「宗者,尊主廟也。」也就是說,「宗」,宗法制度的這個「宗」,就是尊主廟的意思,也就是說「宗」的意思就是尊
敬、遵從這個家廟,遵從這個宗廟,以這個宗廟為核心,以這個宗廟為最主要的一個祭祀的一個中心。那《孔傳》裏面說:「宗,尊也,所尊祭者,其祀有六,謂四
時也,寒暑也,日夜也,月也,星也,水旱也。」所以,這邊從《說文解字》跟《孔傳》這邊,就能夠很清楚的看出來,中國的傳統的信仰跟宗廟的密切關係。
從
《說文解字》說「宗者,尊主廟也」,也就是說這個宗,就是我們祭祀祖先的地方;那《孔傳》這邊說「宗,尊也」,尊什麼東西呢?除了《說文解字》這
邊所說的尊主廟以外,「所尊祭者,其祀者有六」;第一個,「謂四時也」,也就是說春夏秋冬,寒暑,也就是為了要求風調雨順,要求能夠這個風調雨順,能夠四
時平安,所以在這個時候就透過宗廟來祭祀春夏秋冬、寒暑,也透過這個宗廟來祭祀日月星辰,所以說,「所祭祀者,寒暑也,日也,月也,星也」;所以在這個地
方也扮演著祭祀日月星辰的這樣子的一個重責大任。譬如說有水災、有旱災,也是在這個地方祭天、祭祖,告示祖先,祈求祖先能夠庇祐,能夠免除水旱災。
那
基本上,我們從這邊就可以看得出來,這個就是中國傳統信仰的這樣子的一個源流。所以,這個當中對祖先的尊敬,它加強了宗族內部的團結,也穩固了以
農立國的社會結構。所以,如果從社會組織、社會結構的角度來講的話,這種宗廟宗族的祭祀,是有它穩定社會結構的功能存在;這個是純就整個社會結構的角度來
談,而不是從佛法的角度來談,我們後面會從佛法的角度來談這一部分的問題。
但
是我們說,它剛剛所說的「宗者,尊主廟」,還有祭祀有四時、寒暑、日月星辰、水旱,從這邊就能夠看得出來,這個其實還是以為說這個祖先能夠賜福,
這個祖先能夠賜福、賜禍,這個山河日月星辰能夠主宰一切,所以這個其實就是離不開因為「外我」能夠主宰一切的外我的「我見」。那這我見是從什麼地方來的
呢?這個我見還是從「內我」的我見來的。也就是說,因為對於五陰世間不明了,不知道你這個五陰是從什麼地方所出生的,不知道你生從何來,不知道你這個五陰
的出生是從什麼地方來,不知道你這個五陰,跟你的器世間的共業也是有關係的,所以就會去遵從這樣子的一個日月、星辰、水旱。所以,從佛法的角度來講的話,這個基本上就是一種我見還有我所見的一種具體的表現。但是,如果從社會的角度來講的話,這個基本上是有穩定這個社會結構的一個功能。
所
以,宗法制度跟它所形成的文化價值體系,是漢民族文化的主軸,而這個信仰文化也是由這樣子所形成的。那這樣子的信仰的根源,其實基本上來自於兩個
方面:第一個,就是透過宗廟宗法制度的這樣子的一個信仰,所以形成了祖先神靈的信仰;第二個,說因為這樣子祖先神靈的信仰,所以形成天道的信仰。從這樣子
的祖先神靈的信仰跟天道的信仰,再由這兩種的信仰,輾轉因為這樣的交互影響,所以輾轉形成各式各樣的神靈的信仰還有民間的信仰。所以,原來中國的一個傳統
的信仰,就是在祭天地、祭鬼神。
所以在《論語》裏面說:
「非其鬼而祭之,諂也。」「非其鬼而祭之,諂也」在指的這個鬼,其實就是祖先,也就是說如果不是自己的祖先,你去祭拜他的
話,這個就是諂媚的現象。這個是《論語》裏面所講的,所以必須是祭拜自己祖先的神靈,所以孔子才會說「非其鬼而祭之,諂也」。所以從這邊來看的話,在周朝
的時候孔子所主張的,並不是叫大家去祭拜各式各樣的神靈。但是,因為眾生的無明,因為眾生的無明——當然祭拜祖先神靈也是一種無明,但是畢竟祭拜祖先神
靈,還有隱含著飲水思源的倫理教育的基本的功能存在;如果說以從世間善法的角度來講的話,它是有飲水思源的功能存在,但是它還是不離開我見的一個相應的一
個知見。
到最後透過祖先神靈信仰還有天道信仰,就是說透過
對於祖先的祭拜,還有剛剛所說的祭拜日月星辰,至祭拜天地鬼神,在這個地方輾轉互相形成以後,形成
了很多很多的這些天道、鬼神的信仰。那這一部分,其實在周朝的時候其實就已經慢慢在形成了,要不然就不會有後面民間傳說的「封神榜」。那封神榜其實從商朝
到周朝的時候,其實應該在那個時候,就已經把祖先神靈的信仰跟天道的信仰已經混雜在一起了;所以封神榜裏面,這個諸仙諸神列位仙班,這個本身就是天神天道
信仰,由祖先神靈信仰跟天道信仰所組合而成的;也就是說我們前面所說的,這種信仰其實就是把我們社會的力量,投影到這個封神榜裏面的仙班仙位裏面去。這個
其實說起來也是非常的有趣,這個就是眾生的一個無明所形成這樣子的一個的信仰。
所以,綜其所有一切信仰的中國傳統信仰,這樣的一個演變的過程,宗法制度終究從來沒有以「宗教」來相稱,所以宗教這個名詞,在宗法制度的這個文化底下,一直沒有以宗教來相稱的。那宗教這個名相、宗教這個名詞,到底是在什麼時候才開始有這個宗教的名相呢?為什麼會用宗教來稱呼這個信仰呢?
這個是因為佛法傳入中國以後,也就是說,佛法從歷史上所記載的東漢明帝開始傳入中國;但是,佛法其實不是從東漢明帝的時候傳入的,也就是說史實上的記載,也就是說官方的記載,但是官方的記載之前,一定是有一段很長時間的流傳。那從佛法傳入到中國以後,才慢慢的有宗教的這一個名詞產生。因為佛法進到中國以後,慢慢的普遍的形成中國民間的一個信仰的對象;慢慢形成一個信仰的對象的時候,那因為中國原來沒有宗教的這個名詞,那就透過佛經裏面對於佛法的義理的解釋來說明宗教;所以宗教這個名詞,就慢慢的在佛典裏面——漢譯的佛典裏面,就慢慢的產生宗教的這個名詞。
我們看一下「宗教」在什麼地方出現過呢?在《瑜伽師地論》卷六十四裏面所說的:「觀自宗教者:謂契經、應誦、記別等依止,攝釋、宣說、開示。」
所以,《瑜伽師地論》這邊就直接的指出「觀宗教者」,也就是說觀宗教是什麼呢,所謂的宗教是什麼呢?就是契經,契經就是三藏十二部經,應誦、記別這個三藏十二部經。也就是說,佛所開示給我們成佛之道,佛所開示給我們解脫諸法的教說,是記錄在什麼地方呢?記錄在三藏十二部經裏面,那三藏十二部經裏面所說的就是宗教。那這個宗教是以什麼為主呢?我們後面再來作說明。
「宗」其實就是在指心,「教」就是在指 佛所說的教說。所以,「佛語心為宗」,也就是說 佛所說的這些教理、佛所說的教示,就是「以心為宗」。什麼叫作「以心為宗」呢?也就是說,必須要依止著這個心為宗諦。依止著這個心,哪一個心呢?依止著如來藏。依止著這個真心,依止著這個真如心,這樣子的這個心就叫作宗。所以,禪宗就叫作宗門;禪宗就叫作宗門,就是因為宗於這個佛心之宗,所以這個叫宗教。那闡述如何證悟這個佛心的這個教說,就叫作宗教。所以,後面說「攝釋、宣說、開示」,也就是說,依著三藏十二部經去攝受、解釋,去對眾生宣說,去對眾生開示,讓眾生能夠依著三藏十二部經,能夠瞭解如何修學佛法,乃至於透過三藏十二部經去修行佛法,能夠真正的能夠證悟這個「佛語心為宗」的這個宗心。透過這樣子的一個修行,能夠證悟如來藏,能夠證悟這個真如,能夠證悟您的自性佛,那這樣子才是宗教真正的道理。
《宗鏡錄》卷二十九裏面這麼說:「論其宗教,莫非自心是本。」這個就是我們前面所說的,前面說的其實就是《宗鏡錄》這邊所說的「論其宗教,莫非自心是本」。宗教是以心為本,也就是說,如果要說宗教的話,莫非自心如來藏就是您的根本;必須以這個自心如來藏為根本,這樣子才是真正的宗教。
那這個在佛果圜悟禪師的語錄裏面的卷十六說:「佛語心為宗,宗通說亦通。既謂之宗門,豈可支離去本逐末,隨言語機境作窠。」
那這邊說「佛語心為宗」,這是剛剛所說的,佛所說的教說是以這個真如心為宗諦的;那你真正的證悟了如來藏,真正的證悟如來藏以後所說出來的這個教說,才是真正的叫作說通。而且這個說通只是初分的說通,你真正的說通,也就是說你要通宗完全通達的話,必須要圓滿佛地的一切種智才是真正的說通。那你要真正進入說通的階段,至少必須要真正的證悟了如來藏;所以說「宗通說亦通」,也就是說你必須要通宗——通如來藏之法,才能夠通教。所以後面又說「既謂之宗門,豈可支離去本逐末」,既然禪宗叫作宗門,怎麼可以離開我們的這樣子的一個最主要的主幹,而捨本逐末,去追逐這些枝末細節,而在言語境上面去作窠臼呢?
那今天時間已經到了,我們先跟各位分享到這邊。下一集繼續跟各位分享「佛教是不是宗教?」
阿彌陀佛!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