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5-02-11 14:02:09| 人氣5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轉載)三乘菩提概說第32集─加行位之意義(上)

引用出處:http://www.enlighten.org.tw/dharma/6/32

三乘菩提概說第32集~由 正禮老師開示:加行位之意義(上)

三乘菩提概說影音連結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上一節我們簡單地介紹了修四加行的前提。其中有個前提就是第八識的存在,這個是修四加行的另外一個重要的前提。因為如果沒有第八識的 存在,而有些人認為說法界只有六個識,有情只有六個識或七個識;這樣的話,他所能夠實行四加行的時候,當他最後修四加行觀能取、所取空的時候,事實上他就 會落入一種恐懼。恐懼說,如果我們的六識,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種識,在我們所觀察的這個範圍之內,祂如果說是空的,祂是畢竟會斷滅的,這樣的話,當我們一 個人他捨壽之後六識一定會滅掉;既然六個識都滅掉,我們有情不就是斷滅了嗎?也就是說,我們有情只要死掉之後就是斷滅。如果我們有情死掉之後就是斷滅,那 我們何必修行?因為生不知從何而生,可是死掉之後就成為斷滅,斷滅之後就成為空無;既然是這樣子,我們就不需要修行,那也就不需要修四加行,也不需要談佛法的實證,那也不要談任何的因果了。所以說,如果只認為法界中有六個識而沒有第八識、第七識的話,那麼是沒辦法修四加行而能夠獲得果證的。

同樣,如果說法界中只有七個識,除了六識之外,加上第七識末那,也就是處處作主的意根;如果說認為法界中只有七個識而沒有第八識, 那麼一樣的道理,我們這個第七識末那心祂處處在作主,如果說死亡之後,祂還能夠繼續作主嗎?而且這個作主心祂一定是刹那、刹那地決定,刹那、刹那決定我們 的種種的意行;那這樣子,既然祂是刹那、刹那的決定心,顯然祂就是刹那生滅的心。既然這樣子,這個刹那生滅的末那祂也是一個會斷滅的法,因為祂是刹那生 滅;既然是刹那生滅,祂必然需要還要依另外一個法,才能夠到未來世去。如果沒有第八識作為祂的所依,刹那生滅,如何在祂自己滅了之後能夠再生起?所以說,既然是刹那生滅的法,必然要依一個永不生滅的第八識如來藏,這樣的話才能夠讓生滅的法能夠存在。所以說,一定是要有第八識如來藏作為一切生滅法的所依,所以說才能夠完整地呈現法界的這些現象界的所有的事實。

同樣的,如果說有人認為說,除了八個識之外還有第九、第十,這樣的話,所謂第九識跟第十識就落入一種虛妄想。因為法界中就是有第八識永 恆的存在,跟其他七個識的刹那的存在、生滅的存在,這樣子就構成了法界的所有的事實。也就是說,在一切的諸法之中,我們可以作兩種分類,一個是生滅的法, 跟不生不滅的法;就是這兩種法性,不可能有第三種法性。既然法界中只有這兩種法性,那第九識的法性跟第十識的法性是如何呢?如果說祂是屬於生滅的話,那還 是歸於生滅的法;可是如果說祂是不生不滅的話,第九識跟第十識是不生不滅、是永恆的法,又跟第八識的永恆存在、不生不滅的法是相同,那麼法界中就有三類永恆存在的法囉!這樣法界的實相就不會只有一個,所以說這樣子就會落入虛妄想。

所以在修四加行之前,一定必須要先確認,只有第八識如來藏永恆存在作為前提,這樣的話修四加行才能夠成功;如果不以這樣子的正知見作為前提來修四加行的話,那一定落入斷見,或者是落入常見的虛妄想。所以說,第八識的永恆存在,是修四加行的重要的一個前提;如果沒有這樣的正知正見,是沒有辦法來實修四加行的。

我們簡單地說明了修四加行的前提,接下來我們要來稍微介紹一下,這個四加行就是所謂的加行位它的意義。

加行位,我們依照《成唯識論》裏面,它有說到有所謂的唯識五位,也就是所謂的資糧位、加 行位、見道通達位,還有修道位,還有究竟位,加行位就是屬於 唯識五位裏面第二個——加行位。這個加行位跟資糧位有什麼樣的差別呢?也就是說我們前面在講,修四加行之前必須要具有廣大的福德,而這個福德所說的,就是 唯識五位裏面的資糧位。也就是說,資糧能夠滿足之後,這樣的話進入了加行位,也才能夠如實地修行四加行。

我們接下來就要來看看,這唯識五位裏面,資糧位大家已經知道了,加行位就修四加行,第三個就是見道的通達,就是通達位,再接下來是修習位跟究竟位;加行位在唯識五位裏面,這個加行的意思是什麼呢?

事實上加行位的意思是說,當我們在具足了一些修道的資糧,具有廣大的福德之後,我們就已經一步一步地接近了見道。也就是說,一個菩薩開始修學佛法的時候,他具有了正見,他也歸依三寶,他也開始伏除性障,他也開始逐漸地修學六度波羅蜜,也就是說他開始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跟一些般若智慧的熏習;這個時候他已經開始具有廣大的福德跟正知見。這個時候,對一個菩薩他 具足了歸依三寶的功德,他就開始滿足了十信位;他開始修六度萬行,他就在十住位的初住位一直到六住位,開始一步一步地修習;因為初住位修的就是布施,二住 位修的就是持戒,三住位修的是忍辱,四住位修的是精進,五住位修的是禪定,六住位修的是般若智慧。當他一步一步地這樣子來修學的時候,前五度一般來說都是 屬於福德;他開始有了福德,那麼他就已經開始臨近六住位,而逐漸要進入七住位。也就是說,在修學六度波羅蜜的時候,他開始具有了福跟慧;可是他接近了見 道,可是還沒有到達。當一個學人他了知了自己所修的這個過程,原來是已經逐漸地靠近見道了,就好比說一個旅行到遠地的人,當他知道說「我已經開始快要到達 了目的地了」,他心中一定會開始產生歡喜,然後他就會開始加快步伐。加行位的意思,就是這個意思。

也就是說他已經臨近了見道,這時候他已經發起了取證道果的這種歡喜心。這個時候菩薩心中是想要利益他人,可是當他行了布施,行財施、無畏施還有施行法施的時候,他發覺說:「我對於法並不瞭解,我並沒有實證佛法;我連菩薩的 初果都沒有獲得,我如何能夠說法正確呢?」所以,他心中爲了悲憫衆生,想要利益一切衆生,他心中就開始說:「我應該如何對法的意涵能夠如何去實證,我能夠 真正地說法利益衆生呢,來讓我的布施度能夠更加的圓滿?同樣地,我的持戒如何能夠更加的清淨,而不會因爲對於法的認識不足,而連自己破壞了菩薩的十重戒都不知道呢?」所以說,他在這個時候因爲有了福德、有了正知見之後,他心中就生起了要實證佛法的這種心,已經發起來了;這個時候他就會加緊他的腳步,他要快快地前進,以到達他所要達到見道的目標。

因爲加行位所設立的意涵就是說,我們在修行的時候,在這個階段要加快腳步,要在法義上能夠專心一致地去前進;所以說加行位的意思就是,能夠讓我們修道、讓我們修學佛法的腳步能夠加快,所以就立了這個「加行位」的名字。

加行位還有另外一個意思,就是說它是有作用的。也就是說,爲什麼叫有作用呢?因爲我們平 常走路,那就是一種作用;如果說我們原來一分鐘可能走了幾百 公尺,我們看到一個目標快到達了,我們加快了腳步。所以那個表示說,我們能力是可以再提升的,我們腳步是可以更快的囉,所以能夠再把腳步加快就是有作用。 因爲我們本來就有這樣的作用,只是原來可能是沒有那麼積極,沒有那麼精進;我們現在要提起了精進心,我們加快腳步,讓我們步伐再加快;所以對於學人來說, 這個是有作用的。也就是讓自己對佛法的真實的意涵能夠更深入,能夠產生更深入的見解,所以這是有作用的。所以,加行位的意涵,就是有這樣的意思。

我們瞭解了加行位的意思之後,我們要來稍微看一下,唯識五位裏面資糧位、加行位、通達位,還有修道位、究竟位,跟菩薩五十二位階之間的關係。因爲這樣子我們才能夠瞭解,加行位它的真正的意涵是如何,才不會對於加行位產生了誤會。

因爲唯識五位談到加行位,作了四加行之後,他是可以進入初地的;可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四加行的目標,是讓大家能夠進入七住位,能夠明心見道。所以這個中間就會有產生一些落差,有人就會有一種誤會,認爲說正覺同 修會所說的四加行並不符合論典。他們會說:從《成唯識論》所說,這個加行位加行之後,那個是進入初地的,已經過了三賢位;可是爲什麼同修會所說的四加行卻 是在六住位?然後四加行圓滿參禪之後,實證明心之後,才是七住位而已呢?這樣的話,同修會所說的四加行顯然是錯誤的。可是這樣的見解,這樣的評論,事實上 是不如理的。爲什麼呢?

因爲菩薩的五十二位階所說的是,修行的每一個詳細位階把它列出來,就是一個里程碑。可是,有些人對於唯識五位的認識就以爲說,唯識五位裏面這個資糧位、加行位、通達位、修道位還有究竟位,事實上也是跟菩薩的 五十二位階是完全相應的;所以他就認爲說,資糧位跟加行位一定會有一個固定的一個位階,這樣才能夠對應到後面通達位、修道位,還有究竟位這樣的對應。所以 他們認爲,這個加行位有一定的固定的位次,它們一定是在入地之前,除此之外沒有加行。可是這樣的見解是錯誤的。因爲加行位跟資糧位在唯識五位的建立裏面, 它所說的不是菩薩五十二位階這樣詳細的一階一階的對應,它所說不是這樣。

唯識五位它所要說明的是說,任何一個菩薩他在人間修行的時候,他一定會先經過資糧位、加行位;有了資糧又加上加行之後,他就能夠實證佛法。譬如說,他就可能實證了三賢位裏面的七住位,明心見道;或者是他能夠繼續前進,能夠見性進入十住位;可是他之後的另外一個里程碑,就是到了入地。可是就一個菩薩來說,他的一生如果說他明心又見性了,他到底是哪一個位階呢?那是不定的。因爲他有可能是七住位,也可能十住位,可是他也有可能是十行位。也就是說,一個菩薩如果說他已經是到了十行位了,結果他捨壽之後到了下一世,當他重新在人間出生,再重新修學佛法的時候,他一樣是明心七住、見性十住;可是之後呢?事實上他前一世就已經是十行位了,這一世他又明心再又見性之後,他的果位應該不會只停留在十住位,他一定會進入十行位裏面的某一個位階,乃至他會到十迴向位的某個位階,都有可能。可是就佛法所建立的里程碑來說,明心見性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可是這個所代表的果位,他可以第一從七住位開始,再上十住位;可是他有可能是入地,也就是說一個人明心見性之後,他也有可能是一個入地的菩薩;乃至如果說祂是佛陀的話,祂明心見性之後,祂就是到了這個究竟位。譬如說在佛世的時候,釋迦牟尼佛就是因爲明心又見性了,所以祂就成就了佛道。

所以說,唯識五位的建立它是在說,一位菩薩當他重新來修學佛法的 時候,這個時候他所要進入唯識性相的實證的時候,他的果位是不定的;而且他的果位有可能是入地,也有可能進入了修道,也有可能進入了究竟位。可是當然 佛陀祂有先預記,除了 佛陀之後,將來是 彌勒尊佛下生成佛,才有佛陀再示現於人間;除此之外就沒有,中間再也不會有另外一尊佛來示現成佛。可是就一位菩薩來說,一位菩薩在修學佛法的時候,修習資糧位,繼續修行加行位;可是當他加行成功,明心見性之後,他的位階是如何呢?他是不定的。因爲他可能從七住,也可能是十住,可能是十行、十迴向位,乃至進入初地,乃至二地、三地等等,不定。

所以,唯識五位所說的是,一位菩薩在一生的修行的過程裏面,他所要努力的一個次第是什麼;一定是先修資糧,再加行,然後就能夠見道,或者見道通達;所以其中的意涵是代表一個菩薩一生的修行。可是菩薩的五十二位階所說,是從十信一直到成佛的每一個詳細的位階。所以兩者有一些差異。

因爲時間的關係,所以我們這一節就先爲各位介紹到這邊。謝謝各位收看!

阿彌陀佛!

台長: 菩提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