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出處:http://www.enlighten.org.tw/dharma/6/20
三乘菩提概說第20集~~由 正緯老師開示:識蘊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大家繼續收看「三乘菩提概說」。我們說這個系列我們談到的都是五蘊,今天要來給大家談五蘊的最後一個叫識蘊。
還是一樣,在每一次講次之前,簡單地跟大家複習一下。五蘊的內涵就是色、受、想、行、
識。對於這個五蘊,色蘊的最直接的理解,可以說它就是我們的色
身;受跟想,就是我們的感受,然後我們的想像、思想等等,受跟想是我們一般所能夠,當然也都能夠直接掌握的這個名詞。那行的部分,色受想行的部分呢?行,
我們說一般人所感受到的行,就是色,就是我們的色身,搭配我們的心理活動的受跟想,在一段時間內連續變化的,就叫作行。所以我們在前面幾個講次裏面跟大家
說,色是怎麼樣的虛妄不實,受跟想跟行分別又是怎麼樣的無常變化。如果說我們對於色跟受跟想,乃至於說行的這些事情,如果我們沒有認清楚它的本質,我們反
而把它執著它是一個真實的存在,並且我們念茲在茲,心心念念都要一味地去追求色蘊、追求受蘊、追求想蘊、追求行蘊的話,由於它們本質上就是這樣子地無常變
異,甚至是剎那剎那地變異;所以當我們心心念念要追求這些事情的時候,自然我們就一定會引生許多的煩惱出來。並且,這些東西既然都是無常變異的話,我們如
果談到修行的話,當然修行一定要非常肯定、非常真確的目標了。所以,色受想行這些事情,由於無常變化,當然就不會是我們修行的目標,反而是我們修行應該要
看破的事情。
我們剛才談到了五蘊的色受想行識,這個色蘊是指的我們的色身,受想行識談到的都是我們的
心理的這些功能作用。那麼我們前面講到的受想行這個三件事
情,是一般人比較能夠直接予以體會的;一般人比較難以直接體會的,是受想行運作的根本,叫作識。因爲識這件事情談到的就是了別的意思,所以我們說到,如果
我們要對一個境界有所感受的話,當然我們先要分辨這個境界;分辨了之後,然後我們才能夠有所感受說,這個感受到底是順我們的意,還是逆我們的意。所以,受
這件事情它的根本就在於,我們要對境界能夠有所了別,所以受的基礎一定是在於識。而且,同時我們也看到了想,因爲想我們談到了,我們給各位舉個例子,想就
非常像是、好像是我們用照相機去取眼前的境相一樣;那想也是我們的心去取,對眼前的境界取一個相。既然要取相,當然就有牽涉分別的作用,所以我們說,想蘊
本身也是以識蘊作爲基礎的;因爲所有一切想,都需要對境界有所分別的。既然受跟想都是如此的,那我們剛才談到的行這件事情的時候,它本質上就是連續活動的
軌跡;所以既然是這樣子的話,行蘊本身當然也都是以識蘊作爲基礎了。所以我們跟大家說,識蘊是一切心理活動的基礎。
識的本身,我們精確來看,識的本身又分成了六個識。各位菩薩如果前面幾集有收看的話,我們曾經提到過,我們說一個人完整的心識的話,應該是有八個心識。可是這個八個心識來講,第七識跟第八識由於行相比較微細,需要花了比較多的功夫才能夠觀行,才能夠找到;所以,這個第七、第八識,
一般來講,我們都是保留在大乘的修行裏面才詳細地爲大家來講解的。至於說對於一般的觀衆,或者是說對於一般初學佛的修行人來講,我們說對於一般的人,應該
要先掌握解脫的知見,要把解脫的基礎給紮穩;要把解脫的基礎紮穩,就需要對於五蘊有所掌握;那對於五蘊有所掌握裏面,其中的識蘊,我們談到的範圍就只有到
前面的六個識。因爲這個六個識,這六個識我們等一下會給大家講解,會讓大家看到,這個六識確實也都是像受、想、行蘊一般,祂也是一樣剎那剎那地變化,祂也
一樣具有虛妄不實的本質。那知道了這個之後,從此之後就不會把六個識當作是一個寶貝一樣的在執持,甚至在生死之間都牢牢抱住不放。如果能夠了知六識,並且
能夠知道說,六識真正的滅盡關係到解脫的話,這個樣子我們才能夠進一步地來談說,接下來怎麼樣觀行第七識的運作,接下來又是怎麼樣能夠找到每一個人本來具
有的清淨本心,也就是《金剛經》、《心經》所謂的那一顆清淨本心,那個就是第八識。所以,我們在說後面的七、八識,我們都是留在大乘法裏面再來詳細地講。所以我們在這個講次裏面,也都是集中跟大家說前面的六個識。
前面的六個識裏面,六識裏面的前面的五個識,恰巧就是對應到我們的五種的感官機制,也就
是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跟身體所牽涉到的五個感官機制。這
個五個感官機制,眼識的這個分別的對象,我們說眼睛這個感官機制,它裏面牽涉到的識就叫作眼識。眼識很顯然就是要來分別什麼呢?分別當前境界裏面跟色有關
係的事情,就是物質界有關係的這些,我們呈現出來的這些色塵方面的事情。具體來說就是,眼識會看到什麼呢?會掌握到色彩,掌握到明暗,掌握到大小,掌握到
形狀。那麼耳識呢?耳識相對應的、耳識所攝取的境界,就是關於聲音的大小跟高低,這個都是耳識的範圍。鼻識就是聞到的是香的或是臭的,這是鼻識的範圍。那
舌識呢?就跟味覺有關,所以舌識所攝取的,是所謂的一般我們所常常講的,像酸、甜、苦、辣、鹹等等的這一些的味道。那身識呢?身識牽涉到的就是我們的觸
覺,所以會談的是,這個眼前我們所觸到的對象,到底它是軟硬的程度,或者是它是滑的、還是粗澀的,或者是粗細,或者是冷熱等等;這個都是我們的身體在接觸
到外境的時候,所會引起的所謂的身識。所以我們可以說,我們說人的八個識裏面的前面五個識,就是對應在我們的五種感官機制,也就是眼睛、耳朵、鼻子、舌
頭、身體所對應到的眼、耳、鼻、舌、身這五個識。
有了這個五個感官機制之後,接下來的第六個識叫作意識。意識了別的狀況又是如何呢?我們
可以跟大家說,前面的五個識所描述的,都是個別的感官機制所
得到的,所謂的最直接、最單純的第一手的感覺、第一手的資料;但是,關於這個資料的更進一步地分析,或者更進一步地分別,那就是意識在作用。
所以我們回頭來看,比方說眼睛會看到色塵,我們剛才講眼睛看到的色塵,就是色彩、明暗、
大小、形狀等等。可是如果針對我們眼睛看到了東西,進一步要
分辨這個形狀——到底是完整的圓形,還是說這裏面不是很正的圓形,或者說這個形狀跟金字塔的形狀很像;這個關於形狀的詳細的分別,那自然就不是眼識負責的
事情;因爲眼識所看到的形狀應該是第一手,第一手最直接的了別,進一步細部的了別就是意識了。所以,真正關於說眼前這個形狀到底是不是像一個金字塔,那就
是意識的了別。又譬如說,我們看到一個人的時候,除了直接看到膚色之外,其實我們也會看到說這個人的表情是什麼,這個人神態是什麼,甚至是說這個人氣質好
不好。關於這一些表情、神態、氣質,都不是眼睛直接去看到所能了別的,而是這些透過我們眼睛所看到的直接的資料之後,在我們的腦海裏面,由意識去了別表
情、神態跟氣質。
同樣對於聲音來講,意識所瞭解的聲音的範圍,就是會判斷聲音的音質的好壞與否,或者是說它有沒有走音,或者是我們今天聽到的聲音是由哪一個樂器所發出來的等等,這些都是意識所了別的聲音的範圍。
至於說香的話,我們剛剛說直接的就是鼻子、鼻識去辨別是香或是臭;可是如果說針對目前這
個香味,我們如果除了直接的香跟臭之外,我們還進一步能夠去
分辨說,這個到底是哪一個牌子的香水,或者是說我們能夠分辨說,現在這個味道是不是代表了家裏面的瓦斯可能沒有關好,必須要小心注意等等。關於這個部分,
香味的進一步的分別,當然這個都不是鼻識的範圍,而是我們的意識在分辨。
味覺的部分也是如此,因爲我們在味覺的部分所分辨的,舌識所分辨的,是基本的這些味道,
像酸甜苦辣鹹等等的這些味道;可是,關於說吃起來的味道,這個味道,目前的這個食物到底有多少成分,是加了多少成分的巧克力,還是加了什麼樣子的牌子的可
可,這個細微的了別,當然就是意識的了別。
至於觸也是一樣。觸,我們說觸的本身除了根本的這些分別,像比方說我們說它是粗的、是澀
的、是軟的、是細的、是滑的等等,關於這些了別,當然就是直接的觸;可是如果我們觸了之後,還能夠分辨說,這個我們眼前所摸到的棉被,它到底絲的品質是含
了多少,或者是說這個棉被觸感舒不舒服,是不是合於我們的意 等等,當然這些觸的本身就全部是意識了知的範圍了。
所以我們說,前面的六個識,眼耳鼻舌身這些五個感官機制,就是我們跟外界接觸的窗口,我
們透過這個窗口得到了直接簡單的這些感覺機制的這些分類;可是,接下來對於這些從五個窗口進來的資料,作非常精細的了別這件事情,當然就是意識在作了別。
並且意識,可以說意識是人類很可貴的一個資源。因爲我們如果
跟所有我們一切傍生類來講的話,我們可以說跟這些傍生比起來,也許在五種的感官機制上面我們不見得能夠比得上這些傍生們;比方說,我們說鳥類的視覺也許都
比我們好得太多了,一隻狗牠的鼻識可能比我們的鼻子要靈敏得太多太多。問題是,所有的這些傍生,牠們的意識跟人類相較起來的話,都相去甚遠。也就是因爲這
個意識的緣故,所以我們才能夠看到,古往今來一切偉大文明的傳承,偉大的這些所有的一切的知識,包含科學、文學、藝術等等,所有一切都起源於我們的意識。
甚至,我們今天講說觀衆們今天有心想要探尋生命的真相來學佛,那麼我們在學佛的過程中,所有用到的關於思惟、理解的這些事情,也全部都是在意識的範圍裏
面。所以,可見得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說,意識可以說是非常非常的重要,重要到說,我們甚至往往會覺得,意識就是我們存在的最主要的價值。
我們這樣講就是說,前面講的眼耳鼻舌身意的六個識祂的共通性。雖然說意識相較於前面的五
個識來講,祂是伶俐得太多了,並且我們剛才講,是我們所有一切幾乎都是由意識累積而來的;可是如果我們回歸到識蘊的本質,就是六個識的本質來看的話,我們
說這個六個識,祂們都是由於我們有相應的根接觸了境界之後,
才會產生了識。比方說,我們對於眼前的顏色的判知,一定是因爲我們的眼根,也就是我們的眼睛跟相應的視覺感官機制,碰到了境界、碰到了顏色這些物質的法之
後,然後我們才會生起眼識。同樣的,我們說耳朵也是一樣,耳朵也是因爲我們聽覺的感官的機制碰到了聲音之後,就會生起了耳識。那麼眼耳鼻舌身意,最後一個
意的部分,其實祂之所以會生起意識,也都是因爲由於我們有一個意根,也就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的第七個識;由於我們的意根接觸到意根所相應的法塵之後,就直
接會生起意識了。當然就是說,這個部分我們之前也告訴大家說,關於意根,關於第七識、第八識這些事情,我們都會在大乘法裏面再詳細地跟大家說。但是這裏面總而言之,就先跟大家說,六識都是由於有我們相應的這些機制——根,然後接觸了境界之後所產生的了別的作用。
既然是這樣子的話,大家就很自然就可以知道,因爲每一個識的生起,都會因應境界而產生。
境界我們前面就已經說過了,我們說境界的變化,只要您的心思
夠細膩的話,只要您的定力夠好,您不管是透過思惟的方式或是透過觀行的方式,也一定都可以確認,我們眼前的境界其實是在剎那剎那之間變幻無常的。如果是這
樣講的話,因爲我們的六個識其實都是因應在眼前境界而產生的,如果境界是這樣子的變化的話,可以想見,我們的六個識也必然是這樣子剎那剎那的變化的。更加
上說,我們自己如果是以前面五個識來講,前面五個識祂的產生,都是必須由我們的五種的感官機制來接觸到外境;這個五種的感官機制又是基於我們的色身、我們
的身體而產生的;我們前面也說過了,當我們在說色蘊的時候,我們就已經跟大家講,我們每一個人的身體其實也都是在剎那變化的。比方說,我們從眼睛看得見來
講,這個事情會隨著我們當天的身體狀況,而產生看得見、看不見、看不看得清楚不清楚等等的差別,甚至隨著我們近視或是老花的狀況都會有所不同。所以可見,
前五識的生起來講,可以說不僅是感官機制或者是祂所感知的境界,都是一樣剎那變化的。
對於接下來的,我們說意根接觸法塵而產生意識這件事情來講,當然我們沒有時間跟大家談所
謂的意根的狀況;不過我們說,意根所接觸到的法塵,法塵這件
事情我們可以給大家下一個最簡單的定義:法塵其實就是我們接觸透過五種感官機制進來之後,在心裏面生起了相應的境界,叫作法塵。正因爲有法塵的存在,所以
我們才有辦法對於眼前的境界作細部的了知。當然,如果從這個方式來看的話,法塵必然是緣於眼前的境界,或者我們當下的境界而產生的,所以法塵當然也是剎那
剎那的變幻不停的。既然如此的話,意根在接觸法塵生起意識的時候,所生起的意識自然也必定是剎那剎那的變幻不停。更何況在以後的大乘法裏面,各位觀衆應該
都有機會學到,其實意根的本身也是一樣的,也是一樣在剎那剎那變化的。
所以整個來講,六識來講,都具有無常變化的特性在,所以祂不會是一個我們說生生世世都要保有,都應該要保有的恆常主體,更不會是我們修行的主要目標。
另外,還有一個重要的性質,這個六個識,我們說在人間我們有五種狀況,都可以看得到這六
個識會斷掉。比方說,當我們睡得很熟,完全沒有作夢的時候,
這個時候我們完全沒有眼耳鼻舌身識,更沒有意識;因爲那個時候如果有意識的話,那就表示還在作夢;既然睡得很熟沒有夢,就表示沒有意識存在了。所以,這個
是我們可以觀察到的其中一個六識會斷的狀況。其他,包含說我們昏迷了,比方說我們的麻醉劑用得很深的時候,我們昏迷的時候,這個時候當然也就是所謂的六識
都斷了;或者我們進入正死位,或者是入無想定,或者是入滅盡定,這些狀況也會觀察到六識都斷了。以上講的這些東西,可以說我們平常可以想像、可以觀察到
的,都是睡熟了或者是昏迷,昏迷不醒的狀況的時候,六識是斷滅的。既然是這樣子,六識那就很明顯的可以觀察到六識是會斷滅的,所以,祂當然不會是我們三世
修行應該要修行的目標。
當然就是在這裏,就給大家簡單作一個總結:我們前面看到的色受想行識這個五個蘊,其實每
一個蘊它的特徵就是無常變幻會斷滅;既然是這樣子的話,這個
五蘊本來就是「我」,所以我們自己所以爲的「我」、所寶貝的「我」,其實真正是無常,真正是會斷滅的。我們修行的第一步,就是要認知到「我」的虛妄、會斷
滅的這個真實的樣貌。
今天就先跟大家說明到這裏。
阿彌陀佛!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