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銀行打狗支店」,位於哨船頭,雙圓頂具有俄羅斯風情,建於西元1900年(明治33年)。舊址今為空地。》
1.
遇見一座古建築,心底的過往情懷由然而生,「它」讓我駐足,重疊在古今時空,這是很多人曾經有過的悸動。
《台灣專賣事業起源於日治時代,西元1898年(明治31年),台灣總督府除了維持原有的鴉片專賣,並擴大專賣項目,先後實施了食鹽與樟腦專賣,並於西元1901年(明治34年)1月合併原有的台灣製藥所、台灣鹽務局及台灣樟腦局,成立「台灣總督府專賣局」。此建築設於西元1928年(昭和3年),位於今七賢三路與鐵路交叉口,國家專賣的內容有煙、酒、鹽等物品。》
2.
「建築行為結合了感性與理性。」
建築物在構成理性的生活環境外,更因年代累積也兼具感性的歷史教育傳承!特別是公共建築。
建築物的保存,在造形規劃完備為前提下,新舊文化沒有並容的問題,只有自然融入的現象。倒是教育的配合,值得關切。
其實綜觀國內美學教育的基礎養成,是有很大的成長空間,也是國內長久以來,不管是古蹟維護、市鎮(社區)總體營造之推動,窒礙難行的原因。
有新舊建築的共存平衡,環境才具有歷史人文的氛圍,對於教育的幫助,更是潛移默化。
《高雄市的警衛機構,起始於打狗警察官吏派出所。西元1920年(大正9年)打狗改名高雄,警察機構亦隨之改設成高雄警察署,直隸於高雄州。此建築物在日治時期曾為打狗支廳、高雄郡役所、高雄州警署之用,雖戰後為永光行(貿易公司)所購得,以成私人產業,但至今保存狀況良好,現位於今臨海二路18號。現今高雄市警察局,則設於前金區中正四路一九一號。》
3.
懂了舊建築的構成因素,才能賦予新建築的創意。
還記得貝聿銘在羅浮宮前,設計了一座結合了金屬、玻璃、光影等素材,流線簡潔充滿現代感的金字塔嗎!
那完全不同於羅浮宮的線條構成與材質表現,給當時世人相當大的震撼。不管是驚嘆號或疑問句,最少卻證明了新舊建築的並存公約數。
回過頭看看國內「老建築活化、閒置空間再利用」的推廣運動,方興未哀。在專業領域的配合卻顯有不足,失敗的案例屢見不顯!究其肈因不外主事者美學概念的匱乏,領導有了偏差,相對給了民眾錯誤的教育。
市鎮(社區)的總體營造或「老建築活化、閒置空間再利用」的推廣運動,都需要審慎評估。在全民美學教育空乏、速食文化氾濫的情況下,更應以專業考量,責負起教育的重任。
《高雄商品陳列館位於今哈瑪星一帶,其所在地為極繁榮之處,是高雄市第一個有電、有自來水的市街。》
4.
不能只宣傳未來、不宣傳過去,不能只重表象、忽略精神。
高雄市府與台南市府舊址,兩座帶有和式風巴洛克建築,在「老建築活化」運動催生下,成了歷史博物館、國立文學館。從日據時期到民國時期,這些建物一直是權力中樞的象徵,幾分的神秘感,強化了探索歷史的張力。
另外像高雄打狗英國領事館、高雄港區各碼頭的閒置倉儲空間以商業導向開放、台南南區氣象中心等,不乏為成功的例子。
《高雄設市於西元1924年(大正13年),而以照片中位於哈瑪星的建物作為高雄市役所(今鼓波街代天宮現址),為大正風格紅磚建築。西元1939年(昭和14年)高雄市役所遷移至今「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舊市府)址後,哈瑪星也從發展高峰漸漸走下坡。》
5.
高雄港駁二藝術特區的再生,為典型「閒置空間再利用」的例子。高雄為一港口都市,高雄港是高雄的具體象徵,由公權力適度的主導,開放藝術家的進駐,除營造多元的市風,如果能持續經營,必定也能為這剛硬都會區冒出藝文的新芽,成長的曲線更能柔和了都市映象。還有先後陸續將改造利用的港口倉庫,絶對可以突顯出高雄港都的文化特色!
可惜的是現時駁二藝術特區,似乎淪為藝術家孤芳自賞的園地。
不管是高雄史博館、台南國立文學館、南區氣象中心,或者是高雄港區的駁二、香蕉棚,「老建築活化、閒置空間再利用」如何成功推動再生,不能只宣傳未來美景,卻不在意過去的歷史背景,不能只重表象,忽略人文精神。
《第一個高雄市役所成立於大正13年(民國13年),位於鼓山區代天宮現址。昭和13年(民國27年)市役所遷移至榮町(位於今鹽埕區),即照片中的建築物,是為第二個「高雄市役所」。台灣光復後,便改作「高雄市政府」之用。市政府遷徙至四維路上新大廈後,又於民國87年改為「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而其建築名列日治時期三大帝冠式建築之一,本身就十分具有歷史價值。》
6.
「調和的專業與掩飾的錯誤。」…古蹟不只是建築物,「拿古老建築的意義作比喻,它就像人生的一本日記!一本相簿!」
古建築的歷史是人文精神內涵之一!所謂的歷史性不只考量時間年代的久遠,人、事、物與建築物連結所產生的歷史象徵性,都是古建築的本質。
某一天…當路過久未遇見的文化中心,我被自己眼前的景狀震懾!中心的大門、側門已完完全全改頭換面、煥然一新。新式的裝潢重建,將大門前的兩座大理石雕鑿的石獅,內移至廣場出入口兩側,而大門兩側整排的旗杆硊座早已憑空消失。與主體建物連成一氣,有整體之美的外圍圍牆全數毀之殆盡,取而代之是現代感十足的燈泡、金屬、玻璃等素材…。歲月的河流像分岔了!
《照片中建築即日治時期的打狗公館,為日本僑民所聚資設立,創於西元1914年(大正3年)。此建築於西元1920年(大正9年)改作州廳使用,西元1931年(昭和6年)州廳東移後,又改為「高雄公會堂」,是日治時期高雄市重要之集會場所。》
7.
不是舊了,就得拆掉!建築物都有當代時興的造型依據,象徵當代時空的記號。
建築物都有其「主體性」與「象徵性」!高雄文化中心從歲月的長度,還不具古蹟的標準,但從歷史藝術價值的角度卻有著很大的意涵存在(像圍牆是一種勢力範圍、威權統治的象徵),且不長不短的歲月烙印,早已是當地民眾心中的一座意象古蹟。
生命的軌跡橫跨不同時空,不同時空甚至不斷重疊在當下的實境中。建築主體性有其藝術價值,或許周邊的樹長高了,馬路拓寬了,房子又多蓋了好幾棟,不過仍讓人難以遺忘,這一個時空重疊實境底的人事物,這也是主體性的價值。
一座建築物成為古蹟之前,是必須有歷史的痕跡,有歲月沁染的舊!但被喜新厭舊的習性遺棄後,只能在緬懷過往時徒增感嘆!
《圖片引用來源:
http://163.32.121.67/main.html(老照片-資料來源-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第二期)。》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