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專欄
颳風下雨 誰給我一頂大雨傘?
台灣在2009年莫拉克颱風後,面臨社會輿情壓力,內閣被迫改組的窘境,這是全球數十年來少有因單一的天然災害造成執政權不穩定,領導人被迫改變的案例。
例如每次颱風的來臨前,馬總統常說『戒慎恐懼』,並要求『超前部署,預置兵力』,各級單位預置性的拴緊發條,顯示現代政治上,要是沒把天災應付得好,很容易流失民心。而氣候異常下的天災僅只是造成政治不穩定而已嗎? 天氣是只有外出時才要看嗎? 其實不只有政治氣象學,現在已經有氣象經濟學,從企業經營到個人生活都必須謹慎的留意天氣變化。
例如米雷颱風剛過,才六月底已經有五個颱風生成,而且已經有三個颱風逼近台灣並發布海上颱風警報,颱風雖然是一種災害性的天氣,平均每年對台灣的災害性損失將近一百五十億,但對國家及每個人日常生活的影響遠超過這數字。
例如戶外的遊樂園,每當假日的收入是平日的三四倍,要是遇上一個颱風警報,不管海上或是陸上,只要聽到颱風要來,多數遊客會直接取消入園的行程,通常都會花上幾天時間才會讓遊客回籠,要是一個月連續來幾次,一個月的營收幾乎就會明顯大跌。
例如去年的春節遇到濕冷冬天,北部戶外樂園新春開市股票即大跌,今年則好天氣,開市即漲停。去年底的跨年,遇上近四十年來最冷的冬天,若長時間在戶外很容易受寒,去年感冒的人口也創下新高,感冒對個人生產力也會造成明顯的下降。
氣象經濟學受到重視,近期最受矚目的是美國的氣象學者Dutton(附註1),曾估計2000年時,美國大約有三分之一的經濟活動受到天氣及氣候的風險,如果根據當年的GDP,大約有三兆美金是屬於天氣敏感的,但這估算有點籠統,只要和天氣有關的變動都算進去,當然會較大。但晴雨之間的變化,互有賺賠,很難精算得準到底天氣影響多少。
而最近美國的經濟學者(附註2)重新用氣象因素引起的美國11種產業損失,以2008年為基準,很精準的估算各種天氣因素和企業營收的關係,結果是2008年GDP的 3.4%,大約為 4850億美元,是屬於天氣敏感有變動度。
其中礦業和農業部門特別敏感,礦業為14%,主要是天氣會影響到大眾對石油,天然氣和煤的需求,靠天吃飯的農業佔12%,其他敏感的行業包括製造業、金融、保險、零售(各為8%)和能源業(7%)。相比之下,批發業、零售業和服務業(各佔約3%)是最不敏感。
這一項調查很清楚的知道天氣對經濟活動的敏感性,雖然不如預期三成的影響,但很明確地指出至少有3% 以上的變動空間,這對企業經營而言,無疑是一個頗高的風險性。這數據僅由一年間受到天氣變化影響所造成,還不包含未來氣候變遷造成的衝擊,例如未來長期面對乾旱、暴雨、高密度龍捲風或強颱的影響,實際上可能受到氣候變化趨勢上的衝擊可能會更大。
企業要面對老天不賞臉,最積極的方法是找到營收如何和天氣變動相關,降低波動率,積極的以天氣預測來調整經營策略,降低風險也是積極的方法之一。
對照台灣的情況來看,目前對天氣的需求反而是服務業為主,例如放不放颱風假、辦活動要看天氣、賽鴿棒球需要精準的天氣預報來拚輸贏,或是要較聳動的氣象播報來爭取收視率,企業經營如何對抗老天的不賞臉,仍尚未普及,面對經營穩定,對抗常有天災、氣候變遷風險度全球名列前茅的台灣,顯然還有一段長路要走。
...................
版主感言:
拾多年前我已經發現台股漲跌和"天氣"有關.
這次天氣轉晴,配合台股複合頭肩底右肩底部出現.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