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喻為「攝影界的費里尼」,
又讓美國攝影雜誌選為「全球最重要的十大攝影師之一 」
拍過廣告與當代藝術攝影,作過MV導演、執導記錄片拍攝,以及演藝活動現場設計等,
年僅46歲的攝影大師大衛拉夏培爾(David LaChapelle)經歷之豐富,
他的作品奇幻華麗,融合超現實與幽默,讓強烈的戲劇張力、怪誕與美感相互對立,
選擇大膽跳躍的色彩表現,使得他的作品在攝影界、時尚界、甚至當代藝術界中,皆具極高的辨識度。
有攝影界達利之稱的 David La C hapelle第一份工作是由安迪沃荷欽點─拍攝《Interview》雜誌,
而後一步步走向超現實時尚攝影;除了平面攝影之外,他的才華也涉及CD封面、音樂錄影帶、廣告和電影。
他常將不可能變成可能、將色彩運用到完美的極致、將夢境變成真實,
在尋常生活中打造超現實奇幻場景,他的攝影不只是一張平面照片,而是述說一段故事,
一段關於怪誕、華美、頹杞、迷幻的交錯視覺饗宴,作品風格充滿極度飽和的色彩、怪誕的布景和做作姿態是他的特色。
1963年出生於美國康乃迪克州的攝影師David La Chapelle今年還不到五十歲,卻已經有巴黎的美術館辦他的回顧展了。
不過這也沒什麼好讓人驚訝的,因為當Andy Warhol在他的雜誌Interview上發表David La Chapell幫沒沒無聞的人拍攝的裸照時,
他也才十九歲,現在這位1996年同時被美國和法國攝影界選為年度最佳攝影師、
並且被美國攝影雜誌評選為世界十大攝影師的大師級人物已經幫無數的名人拍過照了,
其中包括被他介紹給全世界的芭莉絲‧希爾頓、還有政治人物希拉蕊、演藝名人瑪丹那、烏瑪舒曼、大衛鮑依、雪兒、李奧納多狄卡皮歐……等,
David La Chapelle在流行界早已是最知名的攝影師。
David La Chapelle被認定為為是繼Richard Avedon之後能夠影響時尚攝影的天才,
作品中運用鮮豔的色彩以及刻意堆砌的構圖,充滿著強烈的個人風格,
因而獲得1997年國際攝影中心頒發的無限貢獻獎,還有VH1年度時裝攝影獎。
在歐美當今的時尚攝影師中,David La Chapelle可是火紅的炸子雞。
年輕的他,作品不但得到時尚攝影前輩如赫姆‧鈕頓(Helmut Newton)以及理察‧阿維東(Richard Avedon)等人的激賞,
多才多藝的他,也在平面攝影和MTV影片上囊括許多大獎。
從David La C hapelle的時尚攝影作品中穿插著亮眼的色彩以及幽默風趣的內容,不禁讓觀者為之莞爾一笑。
時尚攝影畢竟不是一種客觀世界的再現,而是主觀意識的構成與表現。
在這個全球化的後現代世界中,商品與藝術本身就是一體兩面,
David La C hapelle的時尚攝影中不乏許多當代藝術所使用的元素,
不但是幽默地商品化了許多藝術,也藝術化了許多商品。
赤裸裸的男人和女人以及穿著現代服裝的人,充滿了他一貫的花俏狐麗與巴洛克氣氛,
如此地美同時又如此地奇異怪誕,每個人物都像是正在看著你、媚惑著你,
彷彿正在對你承諾涅盤,讓人有迷失某部分人性的危險。
對於David La C hapelle在流行雜誌上發表過的作品,我們應該都不陌生,
他以流行文化的病態、以及好萊塢明星的浮華世界來反應過去二十幾年來現代社會的虛榮與貪食的迷思,
揭發了在過度消費的社會中,人們已染上了過份追求外在物質的通病,
大家已經不知不覺地在廣告的操縱下變成了什麼都想要、一味盲目地追隨的人,
並暗示著真實已屈服於偽裝、而混亂正埋伏在一旁蠢蠢欲動。
而這正是攝影師所要引人思考的主題:
人們因受商品的引誘、為塑造自我形象而煩惱、大量消費多餘的物質而自我監禁在物慾的籠牢裡,
真實的自我早已被掩蓋在幻覺的裝飾中。
David Lachapelle暌違許久的攝影集,主題不只涉及聖經、電影、藝術史、色情、和新的全球化大眾文化,
他用誇飾的風格翻轉向來謳歌的消費文化,映現我們身處的時代。
現年四十六歲的拉夏培爾,攝影生涯始於一九八四年應安迪沃荷之邀,為沃荷自創雜誌《interview》拍攝作品。
他表示,雖然商業攝影的目的是激起人們的消費慾望,
「但過度拜金和消費主義,也讓人們的生活失去平衡,我的攝影在激起人們慾望的同時,也趁機譏諷過度消費的頹廢與墮落。」
拉夏培爾曾拍攝巨大的可口可樂從天而降,壓垮一部休旅車的車頭,穿著時髦的女模特兒滿臉鮮血站在車子旁。
《漢堡造成的死亡》是象徵美國文化的大漢堡,壓在女模特兒身上,只露出她兩條修長的小腿和腳上那雙精緻的高跟鞋。
拉夏培爾的攝影在絢麗背後又常帶有警世意味。
二○○六年的《世界盡頭之屋》,身披紅色棉被的女模特兒手抱嬰孩,宛如聖母抱著聖子,站在颶風侵襲後的殘破屋舍前。
這作品在美國引發爭議,因為美國才從卡翠納颶風侵襲的陰霾下走出,外界抨擊拉夏培爾「消費」卡翠納災民。
拉夏培爾目前暫停時尚攝影,移居夏威夷,專注在攝影創作上。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