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台大政治學系朱雲漢教授在中國時報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為:「國親合:重塑台灣民主機能」。朱老師文裡的重點約略有三:首先,國親的合帶給泛綠整合的壓力,使得目前的政治板塊上的四個半有效政黨,將可逐步轉化為「準兩黨制」。其次,國親的合,代表著明年的總統大選,是泛藍與泛綠的對決,沒有拿到過半數以上的選票,大概無法當選,這一點也表示著,少數總統的窘困局面可以有效化解,行政權的產生將不再與民主的多數決機制脫鉤。最後,國親合的成局大大提高了二次政權輪替的可能性,中間選民左右明年大選的成敗關鍵將更為明顯,阿扁政府的各項施政更有落實改革承諾的急迫感,尤其是兩岸經貿議題的處理,將面臨中間選民嚴格的檢驗。
日前阿扁帶領府院黨高層到陽明山「走春」,前一天下雨,隔天的山路的確比較難走。阿扁和阿蓮都跌跤了,阿扁說他是故意的,意在提醒執政團隊總是有跌倒的時候,我們應該要能迅速地爬起,重新往下繼續的行程;阿蓮則說,阿扁是民選的總統,卻面臨一個不是總統制的憲政架構,鞋子不合腳,當然容易跌跌撞撞…。如今,連宋合了,阿扁開始面臨自己的過半挑戰,也是民進黨的過半挑戰。他不再可以趁著別人自相殘殺的亂局,取得那「相對多數」的正當性,而必須提升自己的施政格局,讓原本不想投票給他的人,願意再給他一次機會。連宋都是很有行政經驗的人,姑且不論政治人物的城府有多深,他們都還是民眾認定可以挑大樑的人。連宋一合,民調就開始有了百分之五十的高支持率,這有點像台北市長選舉,選前有一個民調高高在上,後續關切的僅在於過半的高民調支持率會不會隨著選舉腳步的接近,而一直往下降…。
阿輝日前針對連宋會說話了,大家都知道他會說那一類的話,而他也沒有讓大家失望。他說連宋不要以為合就是勝利了,這段時間的台灣民眾都不知道變到那兒去了…。是啊,這段話也該是給阿扁一個警告的,畢竟這二年多的表現,不管行政團隊是不是由他主導,他還是該負這個最終的責任。這二年來原本支持阿扁的人依舊死忠嗎?要知道,他的施政滿意度一度跌到慘慘,跌破百分之五十,跌破他二000年時的當選率。
很多人在看著阿扁這最後的一年多會不會表現得更好,畢竟阿扁的本土色彩,還是讓那些較有本土繫念與傾向的人,感到比較放心。阿扁急,但是急中仍要有序,要能展現施政的大格局,要能讓人民看得到遠景。「拚經濟」、「大改革」其實是很高難度的工作,少數總統,不過半的國會,要推動改革何嘗容易,更何況又訴求大刀闊斧呢~
致之死地而後生,我個人覺得,阿扁如果明年可以比上次他當選時獲得更高的得票率,就應該獲得肯定。當然,如果只是有所成長而未能勝選,對於民進黨是不小的傷害,那表示他們一直訴求的民意趨向,始終都不是貼近現實。過半的民意壓力將迫使民進黨作出更多的調整,激發更多的創意,帶給人民更多的願景,長遠來看是好事。現實是很嚴峻的,挑戰現實是格外辛苦的,尤其每每在往中間靠攏的時候,遺忘了理想的初衷,又會有一些看不下去的同志離家出走。
政治是現實的,但是現實中能夠涵蘊理想的堅持,能夠努力化解改革的阻力,才看得出「政治家」的風範。民主還是需要有過半的民意主流,國親的合,帶來了下屆總統大選必須「絕對多數」當選的政治現實,對於民主的鞏固,以及民意的匯流,該是帶有正面的助益。就像朱老師該文最後一段文字提到的,唯有旗鼓相當的競爭格局,才能確保選民是永遠的贏家。
我不是政治壓寶的人,我對國內反對運動及民進黨的感情,這幾年來也慢慢有改變。民主政治雖然實踐起來並沒有想像中美好,但畢竟相較於其他制度而言,它可以帶領國家往一個比較美善的地方邁進。姑且無論一年後的成敗輸贏,我樂見國親合的成功,也給予阿扁及執政黨深深的祝福。平凡的老百姓只是希望政治人物真的能夠聽到他們的心聲,讓他們的明天可以過得更好…。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