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印度行對我而言,心理多少有些準備,由於前一次的北印背包客經驗,這一次造訪印度少了緊張,卻多了點舊地重遊的情懷。機艙內滿載著難以忘懷的印度氣息(當然源於同機的印度朋友們,加上擁擠的經濟艙…)、走下飛機瞬間撲來的刺鼻咖哩味、機場到市區漫漫長途伴隨永不止盡的喇叭聲…以及人糞與牛糞混合的獨特風氣,聽我的形容想必是不太喜歡這些印度元素,然而讓我反胃不慣的恨加上旅途中滿滿驚喜的好感,讓我禁不住再次造訪這塊充滿無限可能的次大陸。
八點離開機場,孟買大都會正值尖峰時刻,人潮(或者動物)無間隙的填滿大路小路,我甚至懷疑這座全球最大的都會區沒有所謂離峰時段,人總是可以從路邊的巷弄、黑暗的屋狹以及你無法想像的地方湧出來。與機場一牆之隔是亞洲最大的貧民窟,最讓人熟悉就是《貧民百萬富翁》這部金獎電影,便以此地做為場景拍攝的,小人物變身大富翁的故事背景即是孟買大都會,而現今這個大都會同樣充滿許多想要變身富翁的夢想,只是現實中的印度,這種夢想只是一部份人的權利,因為種姓制度許多人世世代代只能從事同等階級的工作,上等良民不願意去當打掃清潔工,而賤民階級永遠不可能進辦公室當白領階級,但是永遠有辦公文員,也永遠不缺清潔工,千百年來都分配好好的,只是身處在賤民家庭,想要出人頭地,似乎只能在電影劇本中滿足了。他們居住在貧民窟內,卻在孟買近年來的資產投機潮中淹沒,飾演《貧民百萬富翁》的小演員在電影走紅後,依然住在貧民窟內,然而因為政府即將鏟平貧民窟工地產開發商建設,成為了受害者,他在媒體前哭訴著說,若他是其他階級的人,或許可以受教育從事好工作賺錢住好房子,但他們終就眼睜睜看著自己的房子被鏟平,然後從這個貧民窟移居到另一個貧民窟。
-印度 孟買-
上次旅行北印時,在民間生活中我試著體會印度人的哲學與人生觀,最真實的人類生態在這片次大陸平衡循環了千百年之久,不論這個世界友善還是猛惡,欣然接受宇宙的安排,唯一能做的只是在這不完美的世界裡學著怎麼活怎麼死。等我到孟買來,才發現這裡比印度任何地方都更毫無掩飾的展現:世界真實且不和善的面容,正視著這個城市的芸芸眾生,你可以說這裡是希望之都,也可以看做是個絕望之城;這裡充滿了消費商機,卻也是貧窮的溫床;這裡擁有多元的文化包容,卻看得見狹隘的宗教觀念在此發酵。孟買被視為印度現代化的象徵,是印度的繁榮與未來,然而造這座城的卻是百年前剝削殖民的歐洲人。
孟買市中心位於半島的末端,這裡兩百年前只是海灣中的七座小島,英國人亟欲發展這裡為歐亞航運中心,於是用當時最先進的技術填海造陸,在阿拉伯海東翼、次大陸西岸離倫敦最近的天然良港建起了孟買城,從孟買航行阿拉伯海、紅海經蘇伊士運河至地中海,過直布羅陀、英吉利海峽抵倫敦港,成了當時世界上最忙碌的航線之一,而今天你到了孟買依然可以想像當年英國人在這裡的繁榮景象,倫敦皮卡地里廣場(Piccadilly Circus)方圓二十里的街景被完整複製過來,每棟樓似乎仍住著某個英國侯爵,彷彿英國人昨天才搬離孟買,然而新成立的印度聯邦似乎並未繼承所有的繁榮,這些仿如昨日的緬懷聽起來難免諷刺,英國人於1947年離開印度之後,印度人封閉了自己的國家,英國人的遺產原封不動的擺在孟買城內任其日曬雨淋,直到1991年印度「改革開放」,才開放外國資本自由進出印度,至今即將二十年的光景,孟買依然牛步化的走出世界走向富裕,雖然成就不少中產階級,卻製造了更多被地產熱潮淹沒的貧民,政府低落的效能,讓孟買前進的腳步就像陷在雨後孟買街上的泥淖中,倫敦式的街景被漫天飛塵掩蓋,沾滿著動物糞便與貧窮的氣味,見不到光輝。
孟買顯然仍停留在過去。當我搭了將近兩小時的計程車進入孟買市區,秀出旅館地址與地圖給司機看,司機似乎不懂英文,他在CST火車站附近又繞了將近半小時,問了許多路人與計程車司機,顯然旅館不有名,而讓人驚訝的卻是地址毫無參考價值,若這事發生在北印的小城鎮我不意外,但是在國際都會孟買的市中心內,地址完全不可信、地圖也無法清楚指引切確位置,的確讓人感到頭大,很明顯的,這裡的地籍資料仍然是半世紀前英國人所規定的,好比我們很難想像台灣人至今仍照著日治時代所畫定的町庄街道找路回家,時過境遷之後,當初的地址漸漸失去了參考價值,取而代之是當地居民的環境經驗(永遠都知道怎麼去某處,卻永遠很難表述如何去某處),我並不認為孟買市政府不知道重劃地籍的重要性,因為這是非常龐大的工程,就像最近看到的印度新聞,印度政府今年決定花一年的時間進行全球最大規模的人口普查,並打算發行身分證,而這項創舉在這國家的歷史上前所未有。
孟買縱使不太像我們所定義的文明都會,你卻能看到這裡前所未有的活力,從前英國人建設的公園裡,花草綠意不曾廢弛,而且不得不佩服印度人充分利用了所有草地,上百個家庭在這裡享受陽光野餐、一旁的孩童找到空隙就打起了板球、有人遛狗、也有人沉思、情侶在公共座椅上圍起兩人世界、警察荷槍實彈凝視每個角落、還有可疑的外國人在拍照(那就是我),公園裡雖塞滿了人卻永遠都有一席之地供新進的人,依照你從事的活動分配空間,總會有人讓出空間給你,沒有人會搶占多餘的空間也沒有人抱怨,這裡雖然會讓人誤以為身在倫敦的海德公園,但是不用奢望能多舒適的享受陽光草地,印度所有地方一向如此,若你覺得這樣夠擠了,那你去看看火車站吧!他們喜歡熱鬧,誰都不會擔心印度族裔滅絕,若說中國是世界工廠,那印度也是,中國人製造商品,印度人製造人類。
-印度 孟買 CST車站大廳-
我抵達孟買的第一天晚上,我與朋友在旅館見面,他們隔天即將返家,眼前的挑戰與冒險對於這群背包客朋友是滿載而歸的回憶,這是一種很奇妙的感覺,當他們正整理多天來採購的戰利品、觀賞一路上所拍的照片,我正計畫我的行程、整理好心情迎接冒險,旅途中偶然的交會,會告訴我們哪裡更好玩哪裡有危險哪裡有意思哪裡沒意思,有時候是給自己一個心安,有時候可以讓旅途更有經驗效益,但就我而言我更希望去每一個地方,一個也不放過的去體會當地,但我沒辦法,十三天就是十三天,長途路程二十小時就是二十小時,完全沒有商量的餘地,我想縱使在印度種姓制度的不平等下,至少在這塊大陸上(我已排除飛行交通工具),時間讓人平等而相似,生命也平等而相似,當我們赤裸裸的來到這個世界,走向終點時也赤裸裸的化作一坨白灰,活著,或許生活天差地遠,卻毫無差異的呼吸這世界的氣息,也或許是這樣,在種姓制度下生活的人們才沒這麼計較階級高低,乖乖的遵行宇宙所謂的定則,在人類社會各個階層維持不盈不缺的平衡,或許又是更大的格局也不一定。
在孟買短暫的停留之後,我到孟買最著名的CST火車站等待過夜火車南下Goa,這坐火車站最近一次上世界頭條是2008年的孟買恐怖攻擊事件,恐怖分子在火車站大廳持槍掃射旅客,同一時間恐怖分子也在市區內的其他地方做同樣的事情,火車站各門口設置安檢站,武警在站內架沙包呈備戰狀態,但不是我刻意躲避檢查,而是火車站出入管理的官僚實在太廢弛,我想恐怖分子一定會再來襲擊這座城市,而且一定會輕易得逞。CST火車站全名賈特拉帕蒂·希瓦吉終點站(Chhatrapati Shivaji Terminus),1996年此邦的民族主義執政者進行了大規模「去英國化」,把孟買從Bombay正名為Mumbai(一個印度教女神的名字),而這坐火車站也取了一個國王的名字,然而以這個國王命名卻怎樣也沒有原來的稱號響亮,在這之前它叫做維多利亞終點站(Victoria Terminus)。
晚間十一點,我奔向CST最終的第十八月台慌難上車,上車後隨即躺平在三等臥鋪車廂的最上層,旅途才剛開始,我滿心期待在次大陸的尾端奔馳,卻怎樣也預料不到這次旅行最終只停留了三個城鎮,意識在軌道上搖晃奔馳向南,抵達時間比表訂時間延遲三四個小時非意外,只是許多不意外的意外之一。
-印度 孟買 CST車站-
-印度 Mumbai-Goa火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