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ypaperimg.pchome.com.tw/newroot/b/a/balame1206/content/20031024/17/4220098.jpg)
晴 嚮導 劉庭易
預定行程:7/26(六) 舊好茶-井步山-阿禮-霧台(民宿)
實際行程:7/26(六) 舊好茶-井步山-阿禮-霧台(民宿)
晨間晃蕩
六點起來吃蘋果麵包配咖啡,我很久不吃蘋果麵包了。之前爬山吃怕了。久久沒吃,倒是還好。七點逛街去。每到一個地方,伍元都會很仔細的帶我們好好巡禮歷史的跡軌,就算前一晚已大略晃過。不過我很喜歡這樣,不然好不容易到達一個地方,卻又什麼都沒有印象,沒有去深究,那花那麼多力氣,爬到一個鳥不生蛋(形容詞而已)的地方幹麻?尤其是,我就是那種沒人逼我去晃的人,就會待在原地,所以我總得不斷提醒自己,到處看看。
操場前頭的學校遺址頗似義大利建築,一個獵人帶來一隻可愛的土狗,黑黑的,好可愛,叫做大頭。獵人昨晚在詢問還有沒有人在太陽池洗澡後,也跑去洗澡了,其實應該算是我們到人家地盤上的浴缸上洗澡,不過他還是很客氣的詢問。他沒有把太陽池據為己有,我很喜歡那種平等分享不獨占的感覺,雖然事實上,我們還是打擾了人家。忘記伍元說他是長期住在這裡,還是偶爾會上來打獵了?不過我確定的是,他不是去年隊員口中的“小”獵人,我沒看到,有點遺憾。
霧台鄉大石巷69號
烤芋頭乾的架子,以前是用竹片編的。警察局一般都在最高的地方,以利監控,很好判斷位置。烤芋頭架旁有看見咖啡樹,為日本人所推廣。經過一有門牌號碼之完整石板屋──「霧台鄉大石巷69號」,門口望出去就是北大武山尖拔的山頭,屋子主人應很少回來住,或是根本就沒有人住了,寂寞的屋子。這裡的石板屋,感覺比老七家那邊的大了點,卻也分散了點,多是一戶一戶的,門口還有很大的戶埕空間,中間或有小石桌,然後才是休憩的涼台。不像老七家那邊是團集、成排的。味道不一樣,只是都很棒。小徑是窄小迂迴的,覆滿植物,便於近身搏擊?
霧台鄉大石巷68號
霧台鄉大石巷68號石板屋可入內參觀。內室寬敞,約有四張塌塌米大,連床都是石板拼成,感覺非常舒服,不愧為冬暖夏涼的石板屋。屋內最無獨特的就是撐持以及區隔內室空間的石板柱了,它是石板屋的精髓之一吧!就算石板屋屋頂塌陷、牆基頹圮,常常卻都可見裡頭的石板柱仍兀自屹立,鮮明昂然。
有一教堂為光復後產物,伍元說發揮想像力,想像週遭曾有一整排房子。而旁邊屋子所餘牆基,稱為「山形牆」。
舊好茶,清稱「加則榜眼社」,日翻譯稱「古茶布安」,教堂建築上本該有的「基督教長老教會」字樣,只餘「老」字。此處石板構築較密,且較小塊。據說住民習於於牆縫塞些鈕扣、日錢幣等小東西,他們並不重視錢幣,不過我並沒有很認真的檢查牆隙,聽聽罷了。看見一塊石頭,很像很大很大的芋頭乾,難道我餓昏了?在屋子裡發現蝙蝠,大家趕緊呼喚鳥藤來看。
「力大古」家
撿到日醬油瓶,玻璃瓶身淡綠色,1800cc,為現龜甲萬醬油前身。離開69號左轉下行,沿路王爺葵、長穗木夾道,走到「力大古」家,這裡最後一位藝術家住的地方。他現已過世,屋已半塌,有很多作品放在博物館。窗戶是用鐵皮遮蔽,門口的涼台靠背石板是人形的,較其他石板屋多了藝術的思維。
大門口有一棵很大的馬拉巴栗,又稱美國花生、發財樹。我不知道是可以長得那麼大,還結了味道像花生的種子。而且是一大顆綠綠硬硬的,裂開後,才可以看見擠在一起的種子。種子上有褐白相間的紋路,間雜細白毛,蠻可愛的。附近還有沙草(忘記是啥了。),地上的石隙間很多螞蟻,到處都是。其他人指著北大武的山頭,辨認著上到檜谷前的裸空地帶,王大哥叫它「東方不敗」,阿傑則稱為「七卡利危崖」,這名字頗美,是吧?王爺葵倒塌著,像一隻隻巨大的手掌擋道。
往訪小獵人家途中,又遇見蛇。然後那隻很吵雜的鵝和狗一起亂叫了起來,像在吵架一樣。感覺是有「人氣」,經整理的石板屋,很整齊。一隻小羊跑到了屋頂上晃蕩,佳岫學羊叫聲學得好像,小獵人不在真可惜,他們不喜歡被打擾。
石板屋認養,祖馬咖啡,和水生火
從小獵人家往回走,左轉上型可抵大石巷三號。Cute house!伍元說這裡的石板屋則有政策可以認養,就是出個一萬塊,當地居民會幫你蓋一棟,但地和房子還是他們的,然後你想到時都可以上來住。只是似乎成效不彰,現在也不知道還有沒有在推?上行,蟛蜞菊、石葦類蕨類、鴨跖草、煮飯花(忘記了,不知為何被這樣稱呼。是說,他都在煮飯時間開嗎?還是可以被小孩拿來辦家家酒?)夾道,上到至高點可見月亮池瀑布,說不定……,以前女生洗澡都有人來此偷窺?!
我們走到城鄉所認養的房子前,伶遠說她以後打算開家「祖馬咖啡」,大家都覺得印象深刻。逛累了,找了地方坐下來休息,在石桌上發現「電土燈」,也可以稱為「水生火」,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看過,用電石放在水中,然後就可以產生為微弱火光。種香蕉、芒果、辣椒等可以用來催熟。現在似乎不多見,我是去年在邱總幹事家見識的,然後就很傾心於這種化學反應,因為覺得很環保,也很有味道,不過我沒有認真去尋找。今年又看見,覺得很興奮,不過,也不能怎樣。
我們在可以望見月亮池的稜上下方一處半塌的石板屋附近又坐了下來,伍元和阿傑有上稜線尋訪一不知名紀念碑及碉堡(「因為沒有門」,我忘記當時我為何要加註這樣說明,不過還是在這裡呈現),我們則坐在石板上歇息,等他們,很熱。九點,回到營地。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