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12-15 17:31:38| 人氣15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水滸人物-徐寧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徐寧的故事,嚴格說起來只有兩段精彩,即五十六回「湯隆賺徐寧上山」與五十七回「徐寧教使鉤鎌鎗」。前者由徐寧的表弟湯隆出面獲取徐寧信任後,再由時遷竊取徐寧的傳家寶「賽唐猊」(一種刀劍不透的雁翎甲),然後一路誘取徐寧追蹤寶物而上梁山;後者是宋江請徐寧教導山寨數百人學會鉤鎌鎗正法,以破呼延灼之連環馬陣。

  審視故事情節,顯然前者又比後者寫得好。因賺取徐寧上山的關鍵人物為湯隆,湯隆在五十四回是由李逵推薦入梁山的,他的身分是打鐵匠,李逵前往高唐州時,在武岡鎮認識,遊說他:「你在這裡幾時得發跡?不如跟我上梁山泊入夥,教你也做個頭領。」後來湯隆雖然跟隨李逵見識了公孫勝破了高廉的妖法,又將柴進從死獄中救出,可是上梁山後,他還是掌管監督打造軍器鐵甲。如果說這樣就算是發跡的話,那也是他犧牲表哥徐寧一家的平靜生活所換取的代價,如此的行徑與人格又如何讓人茍同?

  以徐寧「東京金鎗班教師」的身分,之所以必須遁走,完全是湯隆所害。這和之前的王進、林沖惹毛了高俅,基本上是不同。《水滸》作者透過此一寫法,讓我們不斷面對所謂「自己人」(親屬、朋友、夫妻)的背叛與傷害。而湯隆的背叛在梁山聚義的大原則下,就像自古忠孝不能兩全的例子,個人被犧牲時是不能有所怨言的。

  徐寧被迫上山的故事,不僅讓我們再度憶起八十萬禁軍教頭王進受高俅壓迫時選擇不淌渾水離去,也想到林沖好友陸謙受高俅之子高衙內威脅利誘時選擇殺害林沖,這其實對現代人而言,都還是一種挑戰。

  當然《水滸》作者寫徐寧上山,最要緊的還是他有拿手絕活酖酖鉤鎌鎗法,以此破呼延灼的連環馬可謂百發百中。這鉤鎌鎗法其實很殘忍,一共有九個變法,每十二步一變,這變中還有鉤、鎌、搠、繳等二十四步之不同。當呼延灼每三十匹馬一連,三千連環馬分作一百隊衝鋒陷陣時,躲在蘆葦叢中的鉤鎌鎗手先鉤倒兩邊馬腳,三十匹馬必大亂,接著撓鉤手趁亂再鉤住敵軍,將其一一縛住。

  果然宋江因此而得勝,但梁山軍後來將失了馬蹄的馬宰了加菜,可以想像馬匹的損傷與戰況是極為慘烈的。當然小說歸小說,很多人還是看出連環馬的不可行,因梁山位於水泊之中,如何以連環馬進攻?而鉤鎌鎗法雖有變化,卻也不實用,只能躲入蘆葦叢中鉤傷馬蹄或捉人,如果出戰,豈不命喪馬蹄?難怪大陸吳越先生在其《評水滸》一書中說:「連環馬是金兀朮發明,用來在平原地區作戰,主要是用來衝鋒陷陣的。對梁山泊來說,根本不管用。不結冰的時候,連環馬不能下水;結冰以後,馬蹄不能在冰面上行走。」明顯指出梁山泊地理環境與氣候因素不宜連環馬。

  雖然徐寧前後兩段故事很吸引人,可是都讓現代人提出了質疑。這說明《水滸》的成書過程因年代久遠(元末明初),出現了無法理解的落差。這應是每一部古典小說都有的時代問題。

  對徐寧的介紹要到七十六回出戰童貫時才看到,當時書上有這麼一句:「雀畫弓懸一彎月酘酘」,儘管捨棄了鉤鎌鎗,以「弓」與「雁翎甲」詮釋徐寧,可是極為諷刺的是「雁翎甲」並沒有保護徐寧一生,他死於方臘之戰,原因是項上中箭,七竅流血而亡。這樣的結局說明了什麼?徐寧為了救自己祖傳的雁翎甲而上山,但這雁翎甲不僅救不了他,反而還失去寶貴的生命與一生的清白。

台長: 走不動ㄉ老鴨
人氣(15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人物側寫檔案 |
此分類下一篇:水滸人物-呼延灼
此分類上一篇:【才子佳人】詼諧幽默 東方朔(轉文)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