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外記】惜春 (節錄文章)
惜春是四姊妹(元、迎、探、惜)中最小的一位,在<<紅樓夢>>中雖不是起眼的角色,但民初國學大師王國維卻認為惜春最後會走入空門,和寶玉算是真正悟道的人,所不同者:惜春的解脫在於觀他人之苦痛,寶玉的解脫在於覺自己之苦痛。
惜春被賦予畫大觀園的重任主因,是第四十回賈母向劉姥姥介紹時,說她會畫畫,結果劉姥姥就拉著惜春笑道:「我的姑娘!你這麼大年紀兒,又這麼個好模樣,還有這個能幹,別是個神仙托生的罷!」從此以後,惜春只好奉賈母之命跟眾姊妹告假,開始專心畫大觀園。這一畫,直到第八十二回(兩年後)還沒畫完,但也因此有了冷眼旁觀的機會看盡賈府上下人等的行事作為。
最具代表性的一次就是第七十四回王熙鳳帶人抄檢大觀園時,惜春丫鬟「入畫」因私藏自己兄弟的銀子與物品被查出,為此,惜春不惜斷絕主僕之情,要攆出這個從小服侍她的丫頭。此事引來尤氏(惜春嫂嫂)說她是個心冷口冷、心狠意狠的人。「冷」這個字就是惜春給人的感覺,為了不沾染周邊所不不堪的人、事、物,惜春只有狠下心來做「自了漢」。
果然到了第一百一十二回,惜春看賈府中唯一疼她的老太太己過世,且幾位姊妹的下場堪憐,決定完成出家心願,如閒雲野鶴般,再不問世事。
外籍學生看惜春一生,覺得她是個極有主見的女孩,很早就看空一切。一如一張白紙未經落墨,卻己胸有成竹,知道自己的未來應如何點染。
【巧聯妙對】木子李對弓長張 (節錄文章)
從前有個弓手,叫張弓,射得一手好箭。有一次,他正在習射,圍觀的人連連叫好,張弓十分得意,當即揮毫,書下一上聯:
弓長張張弓張弓手張弓射箭箭箭皆中
大家看不明白,更無人能對。恰在這時,走進一個賣弓人,看過上聯之後,拿出自己的弓來,請張弓試一試。張弓連試了幾張,都拉不動。賣弓人問:「你知道這是什麼木料做的嗎?」張弓搖頭說:「不知道。」賣弓人說:「我這弓是李木做的。」張弓非常奇怪:「李木並非良材,怎能做這麼硬的弓?」賣弓人笑道:「這就是木匠的本事了。」說罷提筆寫了下聯:
木子李李木李木匠李木雕弓弓弓難開
眾人不解,請教是什麼意思?賣弓人解釋道:「他姓【弓長張】,我姓【木子李】,他叫【張弓】,我叫【李木】,人稱他【張弓手】,卻喚我【李木匠】,他善【張弓射箭】,我卻會【李木雕弓】,他射箭是【箭箭皆中】,而我作的弓卻是【弓弓難開】。眾人聽罷都哈哈大笑,皆言對得妙極。
逆境勇士----陳柏丞 自助人助 找回人生價值 (節錄文章)
高雄縣民陳柏丞,十三歲那年被酒後駕車者撞傷,導致終身癱瘓,一度中斷學業,終日以淚洗面,後經高雄縣脊髓損傷協會輔導,接受電腦訓練,展現繪圖能力,讓他領悟「天生我才必有用」,也找回人生的價值。
二十二歲的陳柏丞自幼生長在單親家庭,媽媽靠賣麵維生,放學後他總會趕緊幫忙賣麵、洗碗,不料八十五年七月六日晚上被車撞傷後,因肝臟破裂合併胸椎第十二節損傷,雖經開刀,還是必須藉助支架及輪椅代步;對此重大打擊,他一時無法面對現實,每天自怨自艾,感嘆人生已毫無希望,也不再到學校念書。
傷心的媽媽不忍他就此葬送前途,哭腫了雙眼勸他走出家門,他也無動於衷。直到八十六年四月由高醫社福室吳小姐轉介到高雄縣脊髓損傷協會輔導,由於陳柏丞家境不好,協會評估認定需團隊支持,便安排陳柏丞到協會吃、住,並參加電腦訓練。陳柏丞在繪圖的領域上學得很快,也常努力到忘我境界。
在參與協會舉辦的多次活動後,陳柏丞不再畏懼人群的眼光,原有的退縮及不適應感也漸消除。三個月電腦課程結束後,同班繳交作品最多的就是他,他重拾信心再回學校繼續國二的課程,並決心衝刺學業。
接著他考上了中華藝術學校,當時學校新建大樓的電梯尚未完工,陳柏丞不能在學校住宿,這期間從高雄縣橋頭響到學校都由楊德明與傷友輪流接上下學,讓他保持三年全勤紀錄。
「感謝神拿走了我的全部,又送還了一些,而且還多送了一群天使們,神還是愛我的」陳柏丞說,如今他已有一份穩定的工作,不但讓長期照顧他的傷友們欣慰不己,也讓他覺得上天仍是眷顧他的。
【紅樓夢外記】探春 (節錄文章)
探春是元春、寶玉同父異母的妹妹,由於母親出身丫鬟的尷尬,以及弟弟賈環性格的猥瑣,使她備受困擾,曾一度說出:「我但凡是個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業,那時自有我一番道理。」
在第五十五回中,王熙鳳因小產,身體不適,整個賈府交由探春、李紈、寶釵掌管。探春一上台,就秉公處理了自己母親兄弟死亡的賞銀(此事遭致母親大鬧),其次就是利用大觀園的花果菜蔬開源節流,爭取到每年四百銀子的進帳。
只可惜這樣一個興利除弊的角色卻在金陵十二釵判詞中被卜為:「才自精明志自高,生於末世運偏消。清明涕送江邊望,千里東風一夢遙。」最後如風筆般遠嫁異域,成了和番的政治籌碼。
劉姥姥在第四十回參與大觀園盛宴時,曾隨賈母瀏覽探春的「秋爽齋」,內有名人法帖、數十方寶硯、各色筆筒,牆上掛著米芾的煙雨圖,左右還有顏真卿的對聯。而事實上探春早在第三十七回已邀集眾姊妹在此成立「海棠詩社」。
外籍學生探春印象最深刻的,是處理母親兄弟死亡的賞銀,堅持只給二十兩,絲毫不循私的精神,以及恥於承認母親的兄弟為舅舅的痛苦與矛盾。東方學生比較同意探春母罵她忘本,但西方學生卻認為探春母親雖是長輩,卻因素行不良(曾夥同馬道婆以法術魘住王熙鳳、寶玉魂魄,差點致命),故探春的舉動是情有可原的。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