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先生
戰國末期楚國人,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
後代。丹陽(今湖北秭歸)人。
屈原一生經歷了楚威王、楚懷王、頃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于楚懷王時期。這
個時期正是中國即將實現大一統的前夕,“橫則秦帝,縱則楚王。”屈原因出身貴
族,又明於治亂,嫻於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三閭大夫。屈
原為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
楚國一度出現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是由於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
腐朽貴族集團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由於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後來遭到群小的誣
陷和楚懷王的疏遠。
懷王十五年(前304),張儀由秦至楚,以重金收買靳尚、子蘭、鄭袖等人充當內
奸,同時以“獻商於之地六百里”誘騙懷王,致使齊楚斷交。懷王受騙後惱羞成怒,
兩度向秦出兵,均遭慘敗。於是屈原奉命出使齊國重修齊楚舊好。此間張儀又一次由
秦至楚,進行瓦解齊楚聯盟的活動,使齊楚聯盟未能成功。懷王二十四年,秦楚黃棘
之盟,楚國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漢北。
懷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約懷王武關相會,懷王遂被秦扣留,最終客
死秦國,頃襄王即位後繼續實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輾轉流
離於沅、湘二水之間。頃襄王二十一年(西元前278),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
憤難捱,遂自沉汨羅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有《離騷》、《天問》、《九歌》(11篇)、《九章》(9篇)、
《招魂》,凡23篇。此外,《卜居》、《漁父》等篇是否為屈原所作,學術界尚有爭
議。其中,《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最長的一首浪漫主義的
政治抒情詩。《天問》是古今罕見的奇特詩篇,它以問語一連向蒼天提出了172個問
題,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學、哲學等許多領域,表現了詩人對傳統觀念的大膽懷疑
和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九歌》是在民間祭歌的基礎上加工而成的一組祭神樂歌,
詩中創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戀歌。
屈原的作品是他堅持“美政”理想,與腐朽的楚國貴族集團進行鬥爭的實錄。他的
“美政”理想表現在作品中,就是“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離騷》)。
所謂“舉賢授能”,就是不分貴賤,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選拔上來治理國家,反對世卿
世祿,限制舊貴族對權位的壟斷。他還以奴隸傅說、屠夫呂望、商販甯戚的歷史事蹟
為例,說明了不拘身份選拔人才的合理性。所謂“循繩墨而不頗”,就是修明法度,
即法不阿貴,限制舊貴族的種種特權。屈原的“美政”理想反映了他與楚國腐朽貴族
集團的尖銳對立,表達了他革除弊政的進步要求,而其最終目的就是要挽救祖國危
亡,使楚國走上富強的道路。與此相關,屈原的作品還深刻揭露了楚國政治的黑暗、
楚國貴族集團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現了他堅持“美政”理想、堅持節操,“雖九
死而猶未悔”的鬥爭精神;同時表現了他憂國憂民、愛國愛民、矢志獻身祖國的決
心。屈原雖遭讒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終以祖國的興亡、人民的疾苦為念,希望
楚王幡然悔悟,奮發圖強,做個中興之主。他明知忠貞耿直會招致禍患,但卻始終
“忍而不能舍也”;他明知自己面臨著許許多多的危險,在“楚材晉用”的時代完全
可以去別國尋求出路,但他卻始終不肯離開楚國一步。表現了他對祖國的無限忠誠及
其“可與日月爭光”的人格與意志。
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是浪漫主義詩人的傑出代表。作為
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志士,屈原愛祖國愛人民、堅持真理、寧死不屈的精神和他
“可與日月爭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來感召和哺育著無數中華兒女,尤其是當國家
民族處於危難之際,這種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顯。作為一個偉大的詩人,屈原的
出現,不僅標誌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而且他所開
創的新詩體——楚辭,突破了《詩經》的表現形式,極大地豐富了詩歌的表現力,為
中國古代的詩歌創作開闢了一片新天地。後人也因此將《楚辭》與《詩經》並稱為
“風、騷”。“風、騷”是中國詩歌史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優良傳統的源頭。
同時,以屈原為代表的楚辭還影響到漢賦的形成。
在中國歷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熱愛的詩人。據《續齊諧記》和《隋
書·地理志》載,屈原於農曆五月五投江自盡。中國民間五月五端午節包粽子、賽龍
舟的習俗就源於人們對屈原的紀念。1953年,屈原還被列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
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會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紀念。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