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ypaperimg.pchome.com.tw/newroot/a/v/avdance/content/20030319/16/2469112.jpg)
第一代芭蕾舞演員
中國第一代芭蕾舞演員是隨同中國芭蕾一起成長的。從北京舞蹈學校建校的第一天第一節芭蕾課,到古典芭蕾巔峰之作《天鵝湖》在中國舞臺立起,從第一個芭蕾舞團掛牌成立,到第一部中國民族芭蕾舞劇誕生,這一代芭蕾舞演員如影隨形般追隨中國芭蕾走過從無到有的歷程。他們是中國芭蕾歷史的見證人,也是中國芭蕾歷史的創造者──用他們特有的肢體語言書寫了中國芭蕾歷史的一頁、又一頁……
1959年底,當中國第一個芭蕾舞團宣告成立,便產生了”中國芭蕾舞演員”這一稱謂,雖然開始只有20人,但母校逐年源源不斷地輸送畢業生,很快形成擁有80名演員的龐大陣容。這是一支既年青、稚嫩,又幹練、整齊的隊伍。在校期間他們受過嚴格正規的專業訓練,掌握了芭蕾舞的基本技能,又經過大量的實習演出的鍛煉,奠定了厚實的舞臺表演基礎。《天鵝湖》、《海俠》、《吉賽爾》、《無益謹慎》,參加這些大型芭蕾名劇的演出,使他們在校期間就開始體驗舞臺人生,開始了從學員到演員的過渡。這是中國芭蕾初創時期的特點:中國第一代芭蕾舞演員是在特別優越的藝術環境造就的。
這一代芭蕾舞演員經歷過初創時期的種種艱辛,也體驗到事業成功的歡樂。在五、六十年代特殊的時代氛圍裏,他們以真誠的信念對待工作,以真誠的信念深入生活向工農兵學習,農村、工廠、部隊都去過。他們經過時代的錘煉,不僅舞臺上作風嚴謹,生活裏也對自我要求也非常嚴格。這一代芭蕾舞演員享受過與國家相聯繫的榮譽,受到過社會的特殊關照;他們也經歷過各種風風雨雨,遭受過意外的挫折。 白淑湘是中國第一代芭蕾舞演員的最突出的代表。1958年,她還是年僅18歲學生就擔起主演《天鵝湖》的重任。她以非凡的毅力克服困難,在短短4個月就掌握了奧傑塔和奧吉莉婭的各種繁難的舞蹈技巧,成為中國的第一只”白天鵝”。她的身上具有突出的個性,其韌勁和不怕吃苦的精神非一般人能比。為了練“黑天鵝”的32圈單足連續旋轉,她擺一圈椅子圍住自己,傾斜、摔倒都會碰得生疼。人們眼看著”中國的第一只白天鵝”飛上藍天,都十分佩服蘇聯專家古雪夫慧眼識珠,他在選擇演員時看中了先天條件並不十分的好白淑湘,這在當時是至關重要的。歷史的機緣把白淑湘推上中國芭蕾第一明星的寶座,以後若干年裏中國芭蕾依然傾斜地倚重於白淑湘。由於刻苦鑽研和多年舞臺經驗的積累,白淑湘的表演日趨成熟,善於用舞蹈語匯塑造各種人物:《海俠》的女主角米多拉、《吉賽爾》中的鬼王密爾達、《淚泉》中的王妃紮列瑪,都呈現了戲劇人物的光彩。因此六年之後,中國第一只白天鵝,又成為中國第一部民族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裏瓊花形象的塑造者。
第一代編導
《紅色娘子軍》的三位編導李承祥、蔣祖慧 、王希賢可稱是中國第一代芭蕾編導。其中,李承祥是北京舞蹈學校兩屆編導班畢業生,後兩位則是學成歸來的留蘇生,他們分別在1962、1963年展示了自己的學習成果:為中國芭蕾舞臺增添兩部舞劇《淚泉》和《巴黎聖母院》。1964年,三位編導大膽地進行了一次突破原有芭蕾表現框框的試驗,為的是用芭蕾藝術語言來傳達中國人的歷史與民族感情 。儘管三人的編導風格各有所長,但正好互為補充,他們通力合作,僅用七個月時間,就成功地把第一部中國芭蕾舞劇推上了舞臺。 舞劇《紅色娘子軍》雖然移植於同名電影,但不能簡單地照搬。三位編導同作曲家、美術家以及演職們一道,進行了艱苦的再度創作。首先深入生活。當時的編導和部分演員深入故事發生地海南島,到當年娘子軍生活與戰鬥的環境裏,去親身體驗劇中人應有的情感。他們深深為生活原型所打動,從而激發起創作衝動,才創造出富於感情的豐滿形象。有位編導回憶,為了構思凝結豐富情感的戲劇衝突和人物形象,他們曾激動得夜不成寐。所以,該劇的成功是情之所動的產物。然後,編導們按照舞劇創作規律結構劇本,最後是從芭蕾舞與中國民間舞的結合點人手,從挖掘生活人手,找到最適於表現人物的舞蹈語匯。創作者和表演者付出了大量心血和汗水,才換來《紅色娘子軍》的成功。 ”紅”劇問世的第二年,中國第一代芭蕾編導再接再勵,與音樂家、美術家和演員們緊密合作,創作出又一部中國芭蕾新作《紡織女工》。這是一部世界上絕無僅有的表現紡織女工命運的芭蕾舞劇,其生動的形象和藝術表現力,較之第一部舞劇有了更多的突破和發展。遺憾的已進入彩排的《紡織女工》由於“文革”風暴的到來而夭折。更不幸的是,正值創作旺盛期的第一代中國芭蕾編導們在”文革”中遭受厄運,有的下幹校勞動改造,有的留在劇團裏被迫”十年磨一劇”,不斷地翻改舊作,白白浪費了才華。
80年代初,獲得”第二次解放”的編導們創作激情再次噴湧,蔣祖慧創作了《祝福》,李承祥創作了《林黛玉》。這兩部舞劇均取材於文學名著 ,原著所具有的俯視生活 、透析人生的人文氣息,賦予舞劇作品更寬闊的精神視野。兩位編導特別注意吸收 、借鑒國外芭蕾的創作經驗 ,把心理描寫納入舞劇的創作。《祝福》的特點是用中國式的表達 ,即 用情感遞進 、層層剝筍地展示主人公微妙的心理變化。《林黛玉》則借助意識流手法將主人公殫精竭慮追求愛情的情狀描繪得栩栩動人 。
第一部中國民族芭蕾舞劇
第一部中國民族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改編自同名電影,問世於1964年,是集體創作的產物。自1954年北京舞蹈學校建校起,經過十年學習 、積累,成長起一支芭蕾藝術隊伍。十年奠基,意味著中國自己的民族 芭蕾大廈即將拔地而起────這便是《紅色娘子軍》誕生的歷史背景。
《紅色娘子軍》以戲劇芭蕾的結構方式,在舞臺上展現了一幅起伏跌宕、波瀾壯闊的畫卷。舞劇再現嚴酷的歲月,並以此為背境描畫娘子軍可歌可泣的業績。舞劇特別集中書寫一個女奴瓊花的成長過程,透過對瓊花命運的追蹤描寫,勾勒一條明晰的戲劇衝突主線,映照了光明與黑暗的對峙,生命與死亡的搏擊。 《紅色娘子軍》象一首英雄主義頌歌,它著意張揚豪邁氣概,精心點染獻身精神。舞劇所營造的整體氛圍,即是以激勵反抗的意志品質,構成貫通全劇的氣韻。“洪常青就義”的大段獨舞就是這股氣韻的凝結、昇華,從頭至尾浸潤著莊嚴的儀式感,極富激情地炫示了崇高美聖潔美。
《紅色娘子軍》是以芭蕾語匯為構成材料,造就的一件有鮮明民族特色的藝術精品。舞劇是綜合性藝術。在把音樂、美術、舞蹈和諧地一爐共冶的過程中,誕生了這門藝術獨有的品貌,誕生了無數令人為之驚嘆、為之感動、為之欣喜的好劇目。其中,《紅色娘子軍》以獨特的中國式的理念和表達方式,無可替代地躋身於芭蕾名劇之林。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