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02-01 02:08:49| 人氣89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雲南的民族舞蹈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發信人: upstream (逆流而上)
發信站: BBS 水木清華站

雲南民族舞蹈,歷史悠久、形式多樣、種類繁多。20多個民族中,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具特色的舞蹈。甚至一個民族,因居住分散,各聚居區的舞蹈,也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不同的類別,如彝族舞蹈的不同類別,最具有代表性的即可分為:阿細跳月、煙盒舞、羅作舞、打歌、花鼓舞、絲弦舞、銅鼓舞7大類。而聞名中外的傣族孔雀舞、象腳鼓舞由於藝人們的再創造,也形成了不同的流派特色。其他如景頗族的“木腦縱歌”,哈尼族的扇子舞、扭鼓舞,白族“繞山林”中的霸王鞭、雙飛燕,拉祜族的蘆笙舞,納西族的“哦熱熱”、東巴無舞,藏族的中甸鍋莊、德欽弦子,瑤族的銅鈴舞,苗族的跳蘆笙,怒族的生產舞,僳僳族琵琶舞,哈尼族的,布朗族的大鼓舞,基諾族的竹筒舞,阿昌族的“登娥羅”,德昂族的水鼓舞,獨龍族的剽牛舞,普米族的鍋莊舞,蒙古族的“齊納各早”以及創編的回族歌舞劇《回龍》等。


孔雀舞
孔雀舞是傣族具有代表性的一種民間舞蹈。傣族的許多村寨都有長於跳孔雀舞的人。由於代代相傳及民間藝人精心創造,形成了各具物色、不同流派的孔雀舞。 孔雀舞的內容,多為表現孔雀飛跑下山、漫步森林、飲泉戲水、追逐嬉戲、拖翅、曬翅、展翅、抖翅、亮翅、點水、蹬枝、歇枝、開屏、飛翔等等。感情內在含蓄,舞蹈語匯豐富,舞姿富於雕塑性,舞蹈動作多保持在半蹲姿態上均勻的顫動,身體及手臂的每個關節都有彎曲,形成了特有的三道彎舞姿造型,手形和手的動作也較多,同一個舞姿和步法,不同的手形或手的動作,就有不同的美感和意境。孔雀舞有嚴格的程式和要求,有規範化的地位圖和步法,每個動作有相應的鼓語伴奏。除摹擬孔雀生活的各種動作外,也表現神話故事,德宏州的孔雀舞多表現一只孔雀在森林裏被惡魔或國王搶走,另一只飛跑找尋的情景,西雙版納州的孔雀舞則多取材於民間傳說《召樹屯與*木諾娜》中王子與孔雀公主再次相會的情節。表現神話故事的舞蹈中,還有金鹿、猴子、大象、獵人等出場。

由於氣候及自然條件關係,傣族地區孔雀較多。傣族人民很早就有飼養孔雀的習慣。傣族人民認為孔雀美麗、善良、智慧,是吉祥的象徵,對它懷有崇敬的感情。傣族群眾常把孔雀作為自己民族精神的象徵,並以跳孔雀舞來表達自己的願望和理想,歌頌美好的生活。

象腳鼓舞

這是傣族舞蹈中流傳最廣、最有物色的一種群眾性男子舞蹈。因挎著形似象腳的鼓起舞,故名象腳鼓舞。 象腳鼓舞在傣族的文化生活中佔有重要位置。每當工余、節日或賽鼓盛會,身背象腳鼓的小伙子從各村寨趕來,跳起矯健、渾厚、靈活的象腳鼓舞。哪裏有像腳鼓聲。哪裏就有歡樂的人群。

傣族象腳鼓分長象腳鼓、中象腳鼓、小象腳鼓三種。長象腳鼓舞蹈動作不多,以打法變化、鼓點豐富見長。有手一指打、二指打、三指打、掌打、拳打、肘打、甚至腳打、頭打、多為一人表演,或為舞蹈伴奏。中象腳鼓一般用拳打,個別地區用槌打。它沒有更多鼓點,一般一拍打一下,個別地區左手指加打弱拍。以鼓音長短、音色高低及舞蹈時鼓尾擺動大小為標準。據說鼓音長者,可打一槌鼓將衣服鈕扣全部解開,再一槌鼓將鈕扣全部扣好,鼓音仍不完。中象腳鼓舞步紮實穩重剛健,大動作及大舞姿較多。舞蹈時不限定人數,人少時對打,人多時圍成圓圈打。小象腳鼓僅在西雙版納較多見,舞步靈活跳躍,以鬥鼓、賽鼓為特點。鬥和賽中以靈活、機智的進攻、退讓、最後抓住對方帽子或包頭為勝。一般為二人對賽。

跳象腳鼓舞除本身具有豐富多採的舞蹈外,象腳鼓也是傣族舞蹈的主要伴奏樂器。

人們只要聽到鼓聲,就不由自主地顫動著舞蹈起來,為孔雀舞伴奏時,形成了特有的鼓語,如像腳鼓打“約並崩、約並崩、約並約麗麗”時,即是說“好好抬、好好抬、翅膀好好抬”,跳孔雀舞者聽到這個鼓點,即做抬翅膀的動作。

為了使鼓音圓潤柔和和延長,打鼓前須在鼓面上粘用糯米揉搓過的飯團。長象腳鼓、小象腳鼓和個別地區的中象腳鼓粘核桃大的一團於鼓面中心,大多數中象腳鼓則粘直徑約七厘米左右的一圓圈。此外,為了美化和加大鼓尾擺動幅度,有的中象腳鼓尾上裝飾著一簇簇的孔雀羽毛。

東巴舞

納西族具有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有900多年歷史的東巴教,擁有卷帙浩繁、內容豐富的用納西族象形文字寫成的東巴經,形成了特有的納西族東巴文化。東巴經中的《蹉模》,就是專門記述舞蹈的經書。從廣義上說,也即是舞譜。書中用納西族象形文字和標音文較為系統地記錄了納西族東巴舞蹈的內容、跳法、圖形、舞蹈形式、使用的道具服裝等。在我國各民族以至世界舞蹈藝術寶庫中,也是極為罕見的珍貴的重要文獻,具有很高的歷史和科學價值。還有不少東巴舞蹈未記入《蹉模》中,至今仍保留在東巴們的記憶裏。

東巴舞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獨具特色,有模仿動物跳的,有模擬神跳的,由於東巴教是多神崇拜的原始宗教又盛行於山區,所以神多,動物也多,舞蹈語匯豐富。東巴舞已具有相當水平,能表現較複雜的情節內容。如表現東巴教始祖丁巴什羅的《什羅蹉》舞蹈,就有較完整的故事內容:開始表現丁巴什羅的母親戰勝惡鬼把他從腋下生出來,接著表現他學走路,刺紮著腳、和惡鬼鬥爭、從天上帶領360個教徒到人間來(包括見丁巴什巴、迎丁巴什羅等),以及他的最後一個老婆是妖魔,開始不知道,當他知道後,把她殺死的情節等。每一個情節有一套或幾套完整的舞蹈動作、 有固定的程式和規範、有自己的組合規律。&127;每套動作開始和結尾的動作和圖形基本上是固定的,在高潮出現時,出現所要表現內容的典型動作,每個動作都很準確,典型動作則具有表現對象的性格特徵。表現《什羅蹉》、《優麻蹉》(護法神)的舞,則多肅穆莊嚴、剛勁有力、動作粗獷、目光有神、具有戰鬥性,多有找鬼、壓鬼、殺鬼等動作,動物也多為老虎、大象、犛牛、獅子、飛龍等,舞蹈者右手拿力,左手拿板鈴。表現女神跳動的舞則柔和優美,內在的韌性和呼吸等韻律比較突出,舞蹈者右手拿鼓、左手拿板鈴,動物多為孔雀等,另有花舞、燈舞則更具有女性舞蹈的特色,動作優美,圖形多變,組合規律與《什羅蹉》等均很不相同。

與東巴經中大量存在的其他藝術形式一樣,東巴舞蹈中雖然大多數是表現神跳的內容,但實質是神的形象、人的氣質,亦神亦人,有的是神的含意、動物的形象、人的氣質。因此樂巴舞雖然屬祭祀性舞蹈,但卻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

白鷴舞

這是哈尼族人民最喜愛的一種民間舞蹈。流傳在雲南省元陽縣、元江縣等哈尼族地區。因模擬白鷴鳥的生活、姿態、動作起舞,故名白鷴舞。舞蹈時,手執雙扇,故民間也叫扇子舞。

白鷴舞恬靜優美。在穩重的*鼓聲伴奏下,在均勻顫動的韻律中,表現白鷴在林中窺看、漫步尋食、溪邊飲水、嬉戲玩翅、亮翅飛翔等內容。舞蹈語匯豐富、動作優美,在單腿重心上的空中舞姿和動作較多,有一定的技巧性,是哈尼族舞蹈中比較成熟和完整的一種表演性舞蹈。

由於氣候等自然的關係,元陽縣等哈尼族地區,白鷴鳥較多,它們會成群地飛到林中空地或溪水邊,嬉戲、喝水、起舞,會變換簡單的動作和圖形。相傳很久以前,一美麗的白鷴鳥在樹上棲息時,一位貧病交加的老人倒在大樹下,於是它來回飛翔找尋,用咀含來珍貴的藥草給老人吃,老人得救了,白鷴鳥才展翅飛向遠方。為了感激和懷念善良的白鷴鳥,老人用芭蕉葉摹仿白鷴的翅膀跳起了舞蹈。至今元江縣一帶還在沿用芭蕉葉或棕葉做的扇子起舞。哈尼族人民認為白鷴善良、聰敏,視白鷴為善良吉祥的象徵,對它懷有崇敬之情,白鷴舞寄托了哈尼族人民的美好願望和理想。

 

煙盒舞

這是雲南彝族支系尼蘇潑的一種群眾性民間舞蹈。流傳於滇南個舊、石屏、建水、 蒙自、開遠、通海、元江等地的彝族聚居區。舞蹈時,因每人兩手各拿一個竹或木棉蝗煙盒彈跳起舞而得名。彝族亦稱煙盒舞為“跳弦”、“跳樂”、“跳三步弦”等。彝族人民極為喜愛煙盒舞,不論小孩和老人都愛跳。人們說:“聽見四弦響,腳杆就發痒。


煙盒舞分正弦(母弦)和雜弦(子弦)兩大类。“正弦”只舞不唱,有“三步弦”、“二步半”、“一步半”、“歪歪弦”等動作。“雜弦”一般又唱又跳,舞蹈形式和內容勻較豐富。有的已發展為能表現一定情節內容的和塑造人物形象的表演性舞蹈。如有表現風趣樂觀的老人舞蹈《老人家》、有諷刺貪心人的《猴子掰包谷》、有表現勞動生產的《啞巴砍柴》、有表現動物生活的《鴿子學飛》等等。煙盒舞的圖形變化也很有特色,除一般的圈舞外,有豐富多採的穿花圖形變化和組合。有6人穿花、4人穿花、3人穿花、2人穿花等,舞蹈和圖形變化配合巧妙和諧。成為煙盒舞風格特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煙盒舞節奏鮮明、靈活多變,在清脆的煙盒聲伴奏下,全身富於彈性的起伏,手臂鳳凰點頭似的舞動,小腿靈活而富有韌性。特點突出,風格濃郁。

煙盒舞與彝族生活有密切的關係。舞蹈中的“鬥蹄殼”,明顯地摹仿動物鬥蹄子而來;“踩谷種”、“踩茨菇”等,則為反映農耕的舞蹈;“正弦 ”是由挑秧走路和上山下山的動作變化而來。據說,開始跳時沒有煙盒,只徒手跳或拍掌。後來,當人們吸煙時,發覺手指彈煙盒,能發出“呱、呱”之聲,既可統一舞蹈節奏,又能增添舞蹈的熱烈氣氛。於是彈起煙盒起舞一直流傳至今。



台長: 舞影
人氣(89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