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01-25 12:35:28| 人氣16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張藝謀關心的是用芭蕾形式表述一個有京劇的故事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圖為張劍的三姨太

  
早在這部舞劇將“開排”的消息通報媒體之時,我就讀到了芭蕾舞史研究家戈兆鴻先生的署名文章《〈妻妾成群〉與芭蕾舞格格不入》。戈先生認為:“芭蕾舞特別善於表現女主人公永不枯竭的崇高愛情和精神上的完美,表現其隱祕的純真的內心情感,這種天生麗質而又賦有人格尊嚴的女性對美好生活追求的真摯情感,正是清新的芭蕾舞體裁的藝術魅力所在”(《舞蹈》2001年第2期)。張藝謀似乎不關心芭蕾之“體”與芭蕾之“格”,他之所以選擇“大紅燈籠”,一在於其結構和形式非常接近舞臺劇,二在於其故事裏有京劇。他把傳統京劇與外來芭蕾的結合,看成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事實上,許多人看“大紅燈籠”主要是去看張藝謀的“舞臺劇”,是去看一個內含著京劇的“舞臺劇”。相對而言,那十分優秀的作曲和成色不足的編舞都不重要了。為了結構好這個“有京劇”的舞臺劇,張藝謀先是縮減原著的人物,“妻妾成群”集中為三房太太;接著,張藝謀遷移原著的焦點,三太太與戲班小生的戀情成為首要的舞劇行動;第三,正是在三太太與戲班小生的肢體語言上,外來芭蕾與傳統京劇的碰撞與結合才顯得必要和必然。

 

  芭蕾舞劇《大紅燈籠高高掛》的直接藍本是同名電影,其根源當然還在蘇童的小說《妻妾成群》。在談及《妻妾成群》之類的小說時,蘇童認為:“我只是以我的眼光關注了具有性格意義的女性的生活和精神世界。”作為改編小說的電影導演和舞劇導演,我想張藝謀並非只關注這個故事“非常接近”某種藝術樣式的形式表現,他其實也不能迴避“具有性別意義的女性的生活和精神世界”。由芭蕾舞劇《大紅燈籠高高掛》來看張藝謀,我們注意到了他結構這個“有京劇”的舞臺劇的獨特視角;我們也注意到了他對整體舞蹈劇場的營造──比如老爺在洞房花燭夜追逐三太太時的“穿窗櫺”,比如二太太遭冷遇後的“撕燈籠”,還比如眾家丁“家法伺候”二太太、三太太及戲班小生的“打影壁”;我們還注意到了芭蕾舞劇中“唱堂會”──這當然也是傳統京劇與外來芭蕾結合的一種方式,它類似於國外芭蕾舞劇中某些展覽性舞蹈的表現。然而,這部舞劇到底要說明什麼或揭示什麼呢?張藝謀坦陳是“封建制度扼殺了年輕的生命和美麗的愛情”。這話說得很在理。遺憾的是,我們在這部舞劇裏多見的是“扼殺”而少見“年輕”與“美麗”。

   應當說,張藝謀加盟芭蕾舞劇創作,就改善前述中國舞劇創作三個方面的不足而言,是具有重要意義的。但由於他對芭蕾之“體”與芭蕾之“格”關心不夠,這部舞劇即使就形式而言,也存在明顯的不足。不足之一,是語言缺乏系統的整合。幾位主要角色的芭蕾語言、“堂會”表演中的戲曲舞蹈語言、象徵黑暗勢力的“黑衣人”那所謂“現代舞”的語言以及在“有意無招”時出現的日常生活動態語言一段段、一塊塊無機地糾結在一起,使本來還比較清晰的情節為混雜的語言所擾。不足之二,是在強化整體舞蹈劇場的視覺效應時,沒有同步強化反倒是削弱了舞蹈動態語言的情感傳遞效果。舞臺美術的極大擴張導致了舞蹈本體的萎退。不足之三,是作為“扼殺美麗”的悲劇,“扼殺”有餘而“美麗”不足──不僅主要角色之間的戀情美感不足,而且芭蕾藝術的美感呈現也令人遺憾。從編舞的角度來看,作為中國芭蕾舞劇,其間似乎還沒有哪段芭蕾舞蹈比“堂會”中的那段“武打”來得精彩,而我在芭蕾舞劇現場破天荒地聽到了觀眾們的“喝彩聲”,甚至有人當眾喊起“好”來,這不得不說是高雅藝術的尷尬。

 

台長: 舞影
人氣(16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