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ypaperimg.pchome.com.tw/newroot/a/v/avdance/content/20030121/20/2115774.jpg)
七、宋代舞蹈及其戲劇因素
宋代舞蹈主要有 3個方面:宮廷隊舞、民間隊舞和百戲中的舞蹈。
宋代在唐代隊舞的基礎上發展爲小兒隊舞和女弟子隊舞。
宋代的民間舞蹈十分興盛。每逢新年、元宵燈節、清明節、天甯節(皇帝的生日),民間舞隊非常活躍。《武林舊事》所記的元夕舞隊有70種,這70種舞隊有許多節目至今尚在民間流傳。
宋代百戲中的舞蹈,在軍旅中常有演出。《東京夢華錄》"駕登寶津樓諸軍呈百戲"條載,軍士化裝成假面披發的神鬼、判官等,在鼓笛齊奏,煙火彌漫,爆竹、喝喊聲中,表演《抱鑼》、《硬鬼》、《舞判》、《啞雜劇》、《七聖刀》、《歇帳》、《抹蹌》等,表演者從一兩個人到百餘人,有的戴面具,有的用青、綠、黃、白各色塗面,金睛異服,兩兩格鬥擊刺,擺陣對壘。這些扮演了各種人物的舞蹈,各成一出,又似有一定的戲劇情節的聯繫。
中國舞蹈中的戲劇因素並非始源于宋代。春秋時的《大武》是表現武王伐紂的故事,漢代的歌舞戲《東海黃公》已具有戲劇的雛形。唐代歌舞戲劇有《蘭陵王》、《撥頭》、《踏搖娘》。《踏搖娘》已具備了舞蹈、音樂、表演、歌唱、說白等表演手段,由演員裝扮人物,表現故事情節。宋代宮廷隊舞和大麯中增加了戲劇因素。如隊舞中的參軍色,又名竹竿子,擔任勾隊、放隊、致辭、與領舞人對話,不但起了報幕人的作用還是節目中有機的一員,對推動劇情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宋代大麯也增加了故事性,如大麯《綠腰》,宋代有《崔護六麽》、《鶯鶯六麽》。大麯《熙州》,有《迓鼓兒熙州》、《二郎熙州》。大麯《劍器》,有《霸王劍器》。《鄮峰真隱大麯》中的《劍舞》,包括了兩個內容,前半部表現鴻門宴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故事;後半部表現張旭觀公孫大娘舞劍,草書大進的故事。這些大麯都有了較強的戲劇性。
從北宋開始有了雜劇以後,在春秋聖節三大宴的娛樂節目中,仍然是以百戲、隊舞、雜劇相間演出,一直到明代中葉,還保持著這種組合形式。它們長期並行發展,相互影響,相互吸收。中國戲曲中包含的載歌載舞、武術雜技種種要素,與中國古代的歌舞大麯、參軍戲、歌舞戲等,有著一脈相承的聯繫。
八、元代的戲曲舞蹈和宗教舞蹈
元代的戲曲藝術稱元雜劇。元雜劇中的"唱"、"雲"、"科"是它的藝術表演手段。三者之中的"科",主要是做工,包括表情、舞蹈和武功。其中舞蹈有插入性的,如《鐵拐李度金童玉女》第4折:"可看俺八仙舞一回你看(八仙上,歌舞科)。"此外,《劉玄德醉起黃鶴樓》中用了民間舞隊舞《村田樂》,《追韓信》中用了跑竹馬等。元雜劇中這種插入性舞蹈還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中安祿山的《胡旋》舞和楊貴妃的《霓裳羽衣》舞等。元雜劇中的武功技巧,也包含著許多舞蹈因素,如各種器械舞、對打、翻跟鬥、撲旗踏蹺等。另有一些劇如《小尉遲》中有"做調陣子科"、《馬陵道》中有"卒子擺陣科",這是一種隊形舞蹈。元雜劇中其他做工,逐漸演變爲程式化的舞蹈動作,用以表現人物情態,如《拜月亭》中的"正旦做害羞科","正旦做慌折慘打悲的科"等。當時的雜劇藝人,還給一些技巧性的舞蹈動作起了名字,如"撲紅旗"、"拖白練"、"踏蹺"等。
中國古代的宗教舞蹈,主要是巫教、道教和佛教舞蹈。巫教和道教是中國固有的宗教,自東漢以來,由印度傳入的佛教大興,至南北朝以及隋唐五代一直不衰。東漢桓帝等,祠佛"做倡樂,以求福祥";北魏洛陽的景樂寺,設女樂,"歌聲繞梁、舞袖徐轉";南朝梁武帝制"善哉"、"大樂"等,名爲正樂,是宣傳佛法的。唐代十部樂之一的《西涼樂》中,有《于闐佛曲》,宋代宮廷隊舞中有菩薩獻香花隊,也都是宣揚佛教的樂舞。元代以信仰薩滿教(巫教)和喇嘛教(佛教)爲主,在元朝的宮廷隊舞充滿了宗教迷信色彩。元代宮廷隊舞,共分4隊,元旦用《樂音王隊》,天壽節用《壽星隊》,朝會用《禮樂隊》,宣揚佛法用《說法隊》。每隊分10個小隊。在《樂音王隊》的10個小隊中,引隊是樂隊,有兩個婦女隊,一奏長春柳之曲,一執牡丹花舞,在第10小隊中還有婦女作花鞚稍子鼓舞,其餘都是男子隊舞,扮成神鬼相。在《說法隊》中還有扮成八大金剛相的舞蹈。此外,還有《寶蓋舞 》、《日月扇舞》、《幢舞》、《傘蓋舞》、《金翅鵬舞》,都是具有宗教色彩的舞蹈。
元朝最著名的贊佛舞蹈,是元順帝時創制的《十六天魔舞》,名爲贊佛,實爲娛人,在宮中演出時只有受過秘戒的宦官才准觀看,並嚴禁民間演出。
九、明清時代的舞蹈
這一時期的舞蹈,大致可分爲3類:宮廷隊舞、戲曲舞蹈和民間舞蹈。
明代宮廷舞,大祀慶成大宴用《萬國來朝隊舞》、《纓鞭得勝隊舞》。萬壽聖節大宴用《九夷進寶隊舞》、《壽星隊舞》。冬至大宴用《贊聖喜隊舞》、《百花朝聖隊舞》。正旦大宴用《百戲蓮花盆隊舞》、《勝鼓采蓮隊舞》。
清代宮廷宴樂隊舞的總名爲《慶隆舞》,其中包括介胄騎射的《揚烈舞》和大臣對舞的《喜起舞》。舞的內容是有寓意的,開始樂隊站兩翼,歌者13人,奏《慶隆》樂章,表演《揚烈舞》,有穿黃畫布套者16人,穿黑羊皮套者16人,各戴面具,跳躍撲跌,像奇異的野獸。又上騎竹馬的8人,周旋馳逐,像八旗兵。一人射中一獸,群獸隨而懾服。這時,《喜起舞》舞隊上場,大臣朝服18人,對舞歡慶。
明、清的戲曲舞蹈,是戲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可分爲5類:
①插入性的舞蹈,如明刊本《目蓮救母》劇中的《跳和合》、《跳鍾馗》、《啞子背風》。
②程式化的舞蹈段子,如:"起霸"、"趟馬"、"走邊"。
③程式化的舞蹈動作,如水袖、翎子、甩發、髯口、扇子、手絹、長綢等多種。
④刀槍把子。
⑤跟鬥。
戲曲舞蹈是在中國古代舞蹈的基礎上,又根據劇情和人物的需要發展而形成的。它不僅具有中國古典舞蹈的特色,並且保存了中國古代舞蹈的精萃,這對打開中國古典舞蹈的寶庫,研究古代舞蹈的發展規律,有著啓示性的作用。
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共有56個民族。因爲各民族的生活、歷史、宗教、文化和風俗不同,産生了豐富多采的民族民間舞。從流傳至今的各民族民間舞蹈來看,這些舞蹈絕大多數在明清時期已定型成熟。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