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01-12 00:18:24| 人氣10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大梦敦煌(5) 如夢如詩如畫——看《大夢敦煌》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氣勢非常宏大







時隔很多年了,繼《絲路花雨》之後,生活在北京的人們,又有幸觀看到甘肅人送來的大型舞劇《大夢敦煌》。我是周末晚上在北展看的,觀衆很多,也很熱情,看到最後似乎也都還滿意,掌聲總是在該響起的時候響起來。可能580元-880元的票價,大家還算覺得值吧。

《大夢敦煌》劇情極其簡單,共四幕:

頭一幕:路上。說古代有個年輕畫師莫高,在去敦煌的路上因缺水累倒在沙漠裏,路過此處的將軍之女給他一個盛著水的羊皮水囊,而又調皮的把其背上的“飛天畫稿”拿走了。

第二幕:洞窟。說兩個人在敦煌洞穴相遇,撞出火花,好象還越了軌,將軍趕來帶走了女兒。

第三幕:大營。說將軍逼女兒招親,權貴們紛紛趕來應招,莫高扮作藝人來表演“羯鼓舞”,被月牙認出,兩人隱情又被將軍發現,揮劍欲再斬莫高,被月牙救下,二人逃出奔向敦煌。

第四幕:洞窟。二人在洞窟互訴衷腸,將軍趕來舉劍恰刺穿愛女,面對女兒鮮血,將軍驟然蒼老並放下屠刀。月芽彌留之際,把飛天畫稿交與莫高,囑其完成壁畫。莫高於瞬間參透生死,了悟人生,把女友之驅體沈入月牙泉,同時投身畫作,終成敦煌大器。

於是,“莫高窟千年不朽,月牙泉萬代不涸,藝術與愛情朝夕相伴,直到永遠。”

《大夢敦煌》主創人員的陣容很龐大,節目單上有:顧問10人,藝術顧問3人,總顧問1人。策劃10人,藝術總監1 人,總編導1 人,作曲1人,執行作曲3人,編劇2人,編導4人,統籌4人等等------------------這些人各自發揮了多少作用,只有天知道!

作曲是張千一,還有三個“執行作曲”,不知各自發揮什麽作用?音樂元素有大量現在我們稱之爲大西北的東西,以及我們自古稱之爲“西域”的東西。我聽後感覺還可以,很流暢,沒有什麽疙疙瘩瘩的感覺。

兩位年輕演員很賣力氣,功底也好,模樣也俊俏,自然贏得最多的掌聲。讓我們記住他們的名字:男的叫劉震,女的叫田青。都是國家一級演員。他們也值得讓我們記住。

其餘群女舞蹈也還行,服飾很華麗,特別是都特意多露出肚皮,在舞動中給男人們特別是喜歡看女孩子肚臍的男人們以性的幻想空間。

群男舞蹈我不敢恭維,我的感覺是比較亂。不知是設計的不好,還是跳的不好。總之是讓我感覺亂哄哄的。

我總的感覺是《大夢敦煌》不如當年《絲路花雨》做的精致。難道扮英娘的姑娘被人殘殺後,對甘肅歌舞影響至今,未能復興?我不敢妄斷。但願能再看到他們能有更多更好的佳作進京展演。

http://www.qglt.com/bbs/ReadFile?whichfile=2480769&typeid=21&openfile=0






*****************************************



如夢如詩如畫——看《大夢敦煌》


敦煌,是一個夢,一首詩,一幅畫。窮盡我們的想象力,也無以狀摹那詩情、畫意和夢境。然而,來自敦煌故鄉的蘭州歌舞劇院,卻能用一出浪漫主義的舞劇,再現我們心儀已久的夢中敦煌。

大漠中真正的敦煌也許不是這個樣子,但藝術的敦煌卻更讓人如癡如醉。西部一個邊遠地區的劇團,竟能演繹出如此氣勢宏闊意境非凡的歷史詩篇。余秋雨先生在《莫高窟》中說:“爲什麽甘肅藝術家只是在這裏擷取了一個舞姿,就能引起全國性的狂熱?爲什麽張大千舉著油燈從這裏帶走一些線條,就能風靡世界畫壇?”我十分同意余先生的分析:過多地捉摸他們的技法沒有多大用處,他們的成功只在於全身心地對敦煌的朝拜。

是的,蘭州的藝術家們沒有在市場經濟的潮汐中迷失走向,他們始終將創作的探頭對準這塊舉世聞名的大漠深處。21年前,他們就以一出《絲路花雨》風靡國內,“反彈琵琶”的舞蹈語彙已成爲現代舞劇的一個經典名詞。21年後,他們又磨出一劍:《大夢敦煌》。爲創作這台舞劇,他們五下敦煌,六易其稿,歷時年餘,才完成四幕舞劇的構架,隨後精雕細琢,不斷完善,於是才有今天這台劇目示人。21年,兩部佳作,端的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若論《大夢敦煌》的舞蹈語彙,也許並沒能超出當初的《絲路花雨》。但在人物命運的描刻和音樂、舞美、服飾的表現上,又有許多創新之處。原來,劇團也學了“借雞下蛋”一招,延請蘭州以外的文藝精英,共同打造文化精品。譜寫過《紅色戀人》、《孔繁森》、《青藏高原》這樣優美音樂的作曲家張千一,他用管弦樂和民樂琵琶相結合,鏗鏘和鳴,再現沙場點兵、軍帳號角和莫高、月牙纏綿情愫,或悲壯雄渾,或哀怨淒迷,無不催人淚下;舞美的精彩體現在第二、四兩場。那整幅莫高洞窟的佈景懸垂下來,歌伶藝伎、畫匠石工、販夫走卒、雲遊行僧、嬉戲稚童,穿行其中,活脫脫一幅當年敦煌風俗圖。大將軍對女兒婚事干涉的故事也許顯得牽強,但我們通過他誤殺女兒後脫盔解胄,垂下一頭白髮,低首踽踽走去,卻洞見了編導的匠心:“邊功未立生人怨,身死魂飛骨不收。”

《大夢敦煌》的藝術成就,遠不止這些,但僅其如詩如畫如夢的意境,就已足夠我們咀嚼和享受;僅其藝術的追求和品位,就已令人對蘭州的藝術家們高看一眼

台長: 舞影
人氣(10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