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述結論不難看出,一切事物都逃不脫起點與終點的時空框架,逃不脫中間過程的螺旋運動,太極拳因為本身演繹的就是道、宇宙法則的最抽象符號,因此外化出來的每一招式,都更應全息式地體現出螺旋運動的迴旋之美、曲圓委婉之美。
美中不足的是,雖說圓、點、螺旋運動高度囊括了宇宙時空物質的運動形式,進而也囊括了太極拳的運動形式,但由於時空界限自身的模糊性、曖昧性,又導致萬事萬物量與質的邊界轉變不確定性,運動規律的難以把握性。具體到人,再具體到太極拳,更帶來拳理拳術研磨演練的實際困難性。
毫無疑問,太極拳要求的是“六合圓、四維點”式的“十全之美”。六合圓是:前後為一維,左右為二維,上下為三維——同時要與第四維時間點上的每一點都要交合成“勁力點”,才談得上是真正的太極拳——正兒八經的螺旋運動。
五
如果我們把人體看成一個大圓,腰軸(兩賢間的命門)即是一個小點。打太極拳時,應由腰軸的中心點不斷地向全身發出X斜線式的放射波,再收合在人體最重要的末端關節(頸項、腳踝、手腕),這樣才算完成一次完整的六合四維“三段式”(正反合)的太極拳招式。它表面看來是從腰軸到末端關節的一反一正運動,實則在腰動的同時,末端關節已先行反作用於腰軸一次,並在短時瞬間還添上了加速度——加上了髖、肩、膝、肘的扭力矩(亦為螺旋勁)力量,又與腰軸交合一次。這就要求人體的各個發力部位(關節動力環)必須在長期的訓練中,形成敏感有序的時間差、速度差(有落差才產生能量、才好發電),以便在最後的一刹,一併發出最大的整體力量——即短脆且具穿透力的寸勁。也就是說,在運動的初起階段,速度力量要盡可能地小而松柔,中間階段保持勻速,最後出拳時,要將速度從極小極柔快速提到極剛極大,就如拳譜說的“柔行拳、剛落點”,“破圓成方”,這樣才能產生更強的加速度,從而形成向外殺傷力特強的打擊波。
六
從腰部看,打太極拳很象在不停地劃著一個個正反橫 字。其實太極拳的每一招式,都是一個呈X對稱斜角橫躺著的 字。無數個橫字,無數次反復纏絞開合出的勁力點,又形成一個立體的8字(即為太極圖的S圖形),形成一個豎螺旋。這個豎螺旋的內部物質結構就是隱形的氣流。
由此可見,打太極拳就是通過腰部的平圓、橫字圓,去帶動貫通全身的立圓、豎8字圓。而斜圓(側圓)則是錯綜絞擰的螺旋過程中,所劃分出的身體四肢兩極間的異向扭曲離合之圓。相當於中國古典舞的走上身、留下身;或走左身、留右身。
一切的勁、化勁,一切的走圓劃弧,一切的曲線迴圈,一切的手眼身法步,全要體現出這個斜X形——這個豎螺旋——這個無限大的圓和無限小的點之間的永恆運動規律。
七
遺憾的是,我們日常看到的太極拳運動,基本都是背離了這些規律的。特別是所謂的表演性競賽套路,更是異化成只有平面圓、橫
字的二段式螺旋運動(少一個腰部與末端關節的再交合,即第三段的勁力點)。而一旦少了那個關健性的正反合中最重要的“合”字——那個最出彩的勁力點,即使腿抬的再高,身形動作再優美,也與太極拳無緣。至多也就算個太極舞吧。
一般而言,楊式太極拳的特點側重在由中間平衡點(腰軸)到外部極限圓(頸脖手脖腳脖)的極致美上。陳式太極拳的特點則正相反。側重在由外部極限圓到中間的平衡點——即腰軸的中和美上。楊式拳看似大松大開,打得卻是兩極間的抽絲勁,合在關節末端的極限處。陳式拳看似剛緊爭裹,打的卻是中間部位的纏絲勁,合在腰軸的中心點上。
八
極柔軟而後極剛強——這是太極拳界的經典名言。它指得就是圓與點之間雙向互逆的矛盾勁、反差勁、分歧勁。這種矛盾反差勁越大,調和的越不見痕跡越自然,太極味兒就越濃郁純正,越顯得圓融、圓通。甚至可以極端地說,世上的一切事物,莫不都處於求圓、待圓、破圓、歸圓的流動變化過程中。
若再進一步地追問,為什麼宇宙上帝要選擇圓、點、螺旋式作為時空和物質運動的基本形式。答案只有一個:因為它們是最平衡、和詣、優美的幾何圖形,是最簡單省力最具有慣性複製性的圖形——宇宙上帝用的是最符合美學原理的對稱性設計方案。如圓和點,無論怎樣顛倒翻個兒,它的基本對稱都不變。
圓與點的概念是相通的。圓和點常作一義理解,實質包含兩義。兩義不分,則又可靈活應用。例如打太極拳,其實一半打得是外圈大圓的明勁,另一半打得卻是內圈小點的暗勁。明勁外化在身體的外部,容易看出、好找感覺;暗勁內含在身體的內部,不易察覺、難以體悟。只有那些終生不懈追求道追求真理追求太極終極之美的人,才可能在恒久的實踐經驗中,感受到太極的圓活之趣,徹悟到圓點哲學的全部神奧。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