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12-06 15:30:43| 人氣16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澳門早晨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在澳門談文化建設,其實很可笑。因為澳門連「文明」(Civilized)都談不上,有何資格談文化?是的,澳門很不文明。我的證據很簡單,澳門街上有太多狗屎,尤其是所謂中產集中區的氹仔,狗屎隨處可見。這些狗屎就是澳門文明程度的見證:以對動物愛心的假象,掩蓋連基本公德心都缺乏的眞相。

今年的《施政報吿》裡,行政長官痛心疾首地說:“觀察本澳藝術發展現狀,我們留意到,欣賞能力偏低,使藝術對公衆難以發揮美學感染力;評介能力偏低,使藝術創作水平難以提升。我們必須加強藝術的課堂傳授,還要創造條件,提高市民大衆的審美意識。”

澳門報章上整日都有這個展那個節的報道,又說某某節的入座率又創新高了。然而澳門街充斥着甚麼展甚麼節,就像澳門街充斥這種狗那種犬一樣,都是一種假象;前者以文化活動頻繁自豪,後者以文明愛心自居。但他們都缺乏了基本的「公德心」:照顧其他人的感受。

澳門街的展與節辦得鬧哄哄的你方唱罷我登場,像賭場的霓虹招牌般讓你感到五光十色目不暇接,但在繁華景象的背後,你見到絕大部分的市民都被這些展與節撂在一旁,他們的需要沒有被照顧到。在文化中心大廳裡衣香鬢影談笑風生的永遠是同一批人;是這一批人托起澳門的「文化」形象,也是這一批人被澳門的「文化」射燈「追光」着。

是因為文化藝術從來是“曲高和寡”的東西,所以只有一小部分同一部分捧場客是很自然的事麼?從澳門目前的處境來看,答案似乎是肯定。但,澳門街不是要提高市民生活素質、提高市民文化水平麼?就只一小部分人怎麼了得!

問題在,為甚麼澳門的文化參與者永遠只有同一批人呢?答案很簡單:因為澳門的高官太自大、太好大喜功了!他們只在乎這一批人的評價,這一批人的捧場。對於市民大衆的眞正需要,他們不是視若無睹,就是懵然不知。

澳門目前最重要的幾個文化藝術活動都是由官方主辦,官方掌握了一切文化藝術資源,而民間的文化藝術團體只能靠微薄的資助苦苦支撑。你會說:官方這麼積極搞活動不是很好麼?難道不搞就好?對,官方肯多搞文化藝術活動當然好,但是請記住:文化不是搞出來的,文化是培植出來的。

文化不是一兩個團體的演出,文化是整體社會的表現;文化不是一兩個甚麼甚麼節的活動,文化是整體公民的意識。一句話,文化就是生活在這個社區中的每一個人的行為與思想的總和。澳門的官辦文化活動是一種長官意志的體現,它進入了一個思維誤區,以為活動辦多了,文化藝術氛圍就有了;文化藝術氛圍有了,市民大衆的藝術修養就自然提高了。

但澳門這幾年的實踐吿訴我們,官辦文化活動的增加,只造就文化官員的政績工程,絕大部分的澳門市民仍然被拒於文化藝術的門外,更遑論整體文化水平的提高。

造成這種結果的根本原因,就是澳門的文化官員不信任市民,或者說,不信任那班在苦苦掙扎求存的本地藝術工作者,只靠自己的長官意志行事,只相信自己的活動安排。他們以為承攬了一切文化活動就是負責任的表現,卻不知道這恰恰扼殺了民間的創造力;而民間的創造力與活躍度,又恰恰是培植整體市民大衆文化水平的生命之泉。

因為民間團體來自民間,植根於民間;他們瞭解市民大衆的需求,他們需求市民大衆的瞭解。他們與市民大衆是魚與水的關係。民間的文化藝術社團活躍了,澳門的文化藝術活動才眞正叫多元,叫生根,澳門的文化藝術氛圍才眞正叫有了,澳門市民才眞正有望在這氛圍的感染下提高文化藝術素質。

文化不是可以自上而下地創造出來的,而是一步一腳印地培植出來。文化官員安排的活動可以創造繁榮的假象,永遠耕種不出新鮮茂盛生命力強的文化花圃。因為這些從外地請來的文化藝術團體只能是曇花一現的美麗與轉眼即逝的煙花,在短暫的驚艷過後,留下的除了記憶,還是記憶。而文化不能光靠記憶,文化需要切切實實的耕耘。

要想培養出澳門文化的鮮艷花圃,就得將現行的文化來個一百八十度的扭轉,官方要着力扶持本地的文化藝術社團,發揮廣大本地文化藝術工作者的積極性與創造力,讓他們去試驗,讓他們去幹,讓他們將文化藝術帶到社區裡去,讓他們去感染去敎育自己身邊周圍的人,讓他們將文化藝術發展成一個社會的全民運動。這樣,澳門的文化園圃才會有收成的一天,澳門人的整體文化水平才有眞正的提高。

文化不應是曲高和寡的;文化應該如穿衣吃飯般自然與必然;文化應該與市民大衆的生活息息相關;文化應該就是市民生活行為與思想的體現。要做到這樣,就要全民參與到文化的建設上,就要發揮全體市民的意志與力量。

要做到這樣,就得首先摒棄長官意志,發揮民間文化藝術工作者最原始生動的力量,讓他們在市民大衆的生活中生根成長、百花齊放。世界上所有文化藝術生活發達的城市,都是由民間文化社團作主導,政府在旁提供協助支持的。

澳門政府如不在文化政策上作相應的調整,只顧自把自為地操控一切,那麼永遠是政府熱、民間冷,永遠是政績工程多於社會實效,最終就如那些自以為有愛心卻沒有公德心的狗主一樣,只滿足了自己的私心,卻不顧他人的厭惡。

原文來自2005年11月6日《澳門日報》,杜余文章《發展澳門文化要有公德心》

=================================================================

喜聞特區政府來年的施政報吿關心澳門文化藝術發展,亦提出了明確的方向:加強校園的藝術敎育,提高居民整體審美意識;鼓勵更多藝術工作者以澳門為題創作,拉近作品與市民的距離。

以上兩項施政能否達到預期效果,我們拭目以待。不過,澳門藝術發展一向以來所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發展空間嚴重不足,愛好藝術創作的人,經常為沒有資源、沒有場地、沒有市場而煩惱,居民的普遍參與程度不足,致使澳門藝術落入小圈子的活動,有點孤芳自賞的意味。

正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何不參考鄰近地區成功的經驗,藉着澳門得天獨厚的文化遺產的寳貴價値,進一步提升澳門藝術人文價値。

龍應台出任台北市文化局長期間推行「老樹開花」行動,在她手上,有近百年歷史,已被棄用多時而雜草叢生的市長官邸,得以重新改建為「藝文沙龍」,為台北市增添了一座具有深厚歷史淵源的文化交流平台;前美國大使官邸,被改建為「台北之家」,成為了當代台灣電影文化的新據點,改建後的新貌沒有悖離原來的歷史意蘊,卻又彰顯了前美國大使官邸作為台北和國際接軌的窗口的精神。

這些都是文物再利用的成功例子,使文物成為了文化藝術工作者的交流、表演、展覽的場地。軟硬體緊密配合,相得益彰,達到了互利多贏的局面。

觀乎澳門亦有類似計劃,如盧家大宅就成為了小型中樂演奏場地,但似乎未見全面鋪開。希望特區政府制訂文化政策的時候,可以充分發揮歷史城區深厚的人文價値,藉此提升居民的文化素質。

文章來自同日《澳門日報》,作者為筆愚。

台長: bunbrick
人氣(16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術設計(手創、設計、室內空間、裝潢)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