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論是企業界還是政界、學界,「跨國公司」或「全球性跨國公司」已經變成一個「冷點」,各大央企均在瞄準「世界一流企業」的目標在加快建設。世 界一流企業與全球性跨國公司到底是什麼關係?全球性跨國公司的建設有其範式嗎?
今年七月初,聯合國貿易與發展委員會(簡稱「UN貿發會」UNCTAD)發布了2023年度「世界投資報告」(World Investment Report)。照例,報告後面附上了2023年度「全球跨國公司100強榜單」和「發展中國家100大跨國企業榜單」。
要知道,世界投資報告是全球公認的關於跨國公司投資的權威報告,自然,其關於跨國公司的排名也是具有公正性和公認性的。更要知道,衡量跨國公司國際化全球化程度的「跨國指數」指標,也是UN貿發會設定的,也就是海外收入占公司收入的比例、海外資產占公司資產的比例、海外員工占公司員工總數比例這三個比重的「算數平均值」。
按照UN貿發會提供的榜單,2023年度共有11家中國企業上榜全球跨國公司100強。其中,大陸上榜9家企業,分別是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中國中化控股公司、華為公司、中國石油化工集團、中國遠洋海運集團、中國海洋石油集團、騰訊公司、中國國家電網公司和聯想公司,其中6家央企、3家私企。它們在100強中的位次排名情況如下。
中國上榜企業概況(單位:億美元、萬人、%)
另外,2023年度發展中國家100大跨國企業榜單的前十名中,有7家是中國大陸企業。而且入圍該榜單的門檻是境外資產91億美元,較去年的80億美元有所上升。進入發展中國家100大跨國企業的七家中國大陸企業的基本情況如下:
發展中國家100大跨國企業中的中國大陸企業(單位:億美元、萬人、%)
最大的感受和欣慰是,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依然穩居大陸企業首位。本年度位列全球100大榜單的第18位、發展中國家100大第2位。2023年是中國石油「走出去」30年,30年的攻堅啃硬和艱苦奮鬥,使得中國石油從一家純粹的國家石油公司發展成為一家全球性跨國石油公司,其海外業務規模實力緊逼「五大石油巨頭」(埃克森美孚、殼牌、bp、道達爾、雪佛龍),成為第二梯隊的領頭羊,也是所有國家石油公司方陣中的排頭兵。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國石油的跨國指數近幾年一直徘徊在25%左右,2023年度以25.4%排在全球100大的第90位和發展中國家100大的第73位,這說明我們的國際化全球化程度還遠遠不夠。當然,另一方面也說明中國的國內市場本身也很大,於中國石油而言,在跨國指數上哪怕提高一個百分點也是不容易的。
最大的失落和遺憾是,最近幾年,無論是企業界還是政界、學界,「跨國公司」或「全球性跨國公司」已經變成一個「冷點」,好像沒有多少人在談論了。比如UN貿發會的這個榜單,已經很少有人在關注了,微信朋友圈已經幾乎見不到類似的分析文章。難道跨國公司已經過時了嗎?難道跨國公司於中國而言不再重要了嗎?難道除了華為、騰訊、聯想這樣的私營跨國企業,央企中的跨國公司就不被認可嗎?還有,我們正在忙於建設「世界一流企業」,難道沒有人在研究,世界一流企業與全球性跨國公司到底是什麼關係嗎?
近年來,各大央企均在瞄準「世界一流企業」的目標在加快建設。各大企業,包括能源央企在內,均提出了打造「世界一流的國際XX公司」的目標。比如,今年以來的主旋律是,要圍繞「打造核心競爭力」「構建核心功能」進行世界一流企業的構建。各大企業均出具了「內涵一致、形式不一」的戰略目標和方案舉措,均把科技創新、尤其是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作為打造世界一流企業的核心舉措,這無疑是「重要一招」。但看上去似乎又不完全是按照「全球性跨國公司」的範式去構建的,因為我們的方案沒有涉及如何構建全球性運營管理模式和配套體制機制這一成就全球性跨國公司的核心支撐的問題。
全球性跨國公司的建設有其範式嗎?當然有的。那些汗牛充棟的關於跨國公司研究的書籍和管理模式總結,已經將這一問題說了一千遍、道了一萬遍。最近,清泉拜讀了華為公司資深人力資源經理李英羽女士的著作——《華為三十年,從中國出發的全球化》,該書再次對當下的跨國公司法式進行了歸納,讀來依然震耳發聵。
李女士在書中指出,衡量一家企業是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跨國公司,除了銷售數據(代表收入和資產)、組織和人員數據(代表海外員工數量)、運營國家的數量和分布的廣度(體現跨文化管理)這些國際公認的維度,還應包括其他三方面的表現:即業務和用戶的全球覆蓋率、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影響力、以及國際化運營軟實力。
其中,業務和用戶的全球覆蓋率,體現跨國企業與世界的價值依賴,更是考察新興互聯網企業國際化程度的一個重要指標。這方面,可口可樂、蘋果、華為這樣的企業,堪稱是全球覆蓋率的典範。
全球產業鏈中的影響力,這才是跨國公司生存的核心競爭力。因為在全球產業鏈的鏈式系統中,人、財、物、技術、信息在跨國公司內部龐大而高效的一體化體系中流動、交易,或者在跨國公司之間,經由採購、生產、物流、銷售、服務等上下游環節,通過國際生產的非股權經營模式(在國際石油合作方面,即為「作業者模式」),構成有跨國公司主導的全球價值鏈,從而形成今天世界經濟運轉的一個顯著特徵,即跨國公司通過其所在的全球化產業鏈,發揮着對世界經濟的主導作用,成為經濟生產網絡中進行國際分工的主體。
而第三個指標國際化運營軟實力,則對中國企業家具有特殊意義。其背後的邏輯是,現代跨國公司與其母國(通常是英國、美國這樣具有傳統帝國特徵的全球性大國)的相同點在於,二者在其同類存在中,都是一種「超大規模複合體」,都要面對內部廣闊的地理跨度、多元複雜的民族和跨文化環境。
不同的是,帝國作為一個政治和軍事實體,可以通過差異化的政治體制和豐富的統治武庫,對內通過整合或分化等手段進行統治;而跨國公司作為一個經濟實體,則不得不被動地適應不同國家體制等差異化的軟環境,這是其一體化、全球化運營的根本挑戰,企業需要學習融入另一個國家、另一個社會的「遊戲規則」。
而這對於中國企業是難上加難的事情。其一,中國缺少對其他國家經濟、歷史、地理、自然環境、人文文化等方面的知識積累,更沒有相關的人才儲備,這使得早期中國企業出海是「兩眼一抹黑」,無所借力;其二,中國作為一個搭上「全球化」這條船的後來者,基本上沒有參與這條船上各項「遊戲規則」的制定。最為典型的是,中國企業在「走出去」過程中,存在六個「不熟悉」:工會、非政府組織(NGO)、反對黨、宗教團體、文化習俗和法律法規。這才讓我們必須明白,為什麼本地化立足(本地含量)、依法合規經營如此之重要。
以上三個方面是我們構建世界一流企業過程中所必須要攻克的,說白了這三個方面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跨國經營能力。
寫到這裡,肯定有很多人會跳出來指出:難道世界一流企業非要搞什麼跨國經營?只要能達到官方設定的標準,我們就是響噹噹的世界一流企業。那我只能苦笑了,因為「自嗨」最容易了。
最後,再說一個發現,近十年凡是成為全球性超大規模跨國公司的,無不是「三駕馬車」齊頭並進:投資(全球資產布局)+貿易(全球產品銷售)+全球網絡(移動互聯下的全球渠道),前面提到的五大石油巨頭是如此,沃爾瑪、亞馬遜、蘋果等也是如此。-(文:油涌如泉/來源:財經十一人官方)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