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是豐盛富足的,但我們內在卻不能同意,我們在不停地索求,我為什麼不幸?為什麼貧窮?金錢的核心是一份生機,我為什麼不願意相信?
我雖然渴求所有自由,財富自由、情感自由,但我卻不能相信自己可以輕鬆不費力獲得金錢。
我們為什麼不信?中間的核心是什麼?我們內在有特別多關於「我」,意識中的「我」,我們有幾種意識,分別是主意識、潛意識、集體意識、無意識。
主意識是主觀的我,我們兩三歲的時候就會表達,我要這個,我要那個,也會說寶寶要這個,寶寶肚子餓,慢慢後面都會取代變成了「我」。潛意識是一種傷痛模式,我們規避傷痛的一種方式,我覺得難過,所以我要討好別人,來自潛意識。
集體意識來自大家的一種公約,大家都認為這麼做,比如現在大家都會認為有錢,才是有能力、有保障的事情。如果我賺的錢少,或沒有錢,就會覺得自己真的太差了,會有自我攻擊。
無意識是我們生命深處的部分,自帶自己的體驗,跟你自己的主觀想法沒有關係。
我們主意識、潛意識、集體意識都站在「我」的角度,這個「我」,包括邏輯,邏輯最大的用處是什麼?我要保證我的安全,不停地改善我錯的地方,看到別人錯的,還有我錯的,所有這些都是為了保障我的安全。
我們在財富中很大的卡點:我是不安全的。
很多人在邏輯中不停地掙扎,我想用邏輯知道我怎樣是安全的,如果我的智商不夠,我去爭一個對錯,爭邏輯上的安全感,我一定要有安全感。
就像我從前不停地擴大投資、不停地上課學習等,學習本身是沒有問題的,但有問題的是我的認知,我認為自己是不安全的,或者我的企業是不安全的,所以我才要擴大我的邏輯,增加邏輯上認知,我要去努力、要去成長。
很多感覺型的人會不停地問,你愛不愛我,喜不喜歡我?這是在感受上沒有安全感,我希望你說愛我,希望你能喜歡我,我能確認這段感情是穩定的、安全的。
直覺型的人是所有類型里最沒有安全感的,會覺得人間不值得、錢不值得、感受不值得、所有的感覺不值得,我也不值得,生命的意義也不值得,但生命深處的那種喜歡、藝術、信仰、天賦才華值得,只有跟自己天賦才華在一起,自己才是值得的。很多人對金錢跟情感一樣,也是這樣劃分的安全感,比如錢只有放在自己手裡,才是安全的;錢只有是自己賺的,花起來才愉快;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個家誰賺錢,誰說了算,這些對,還是不對?
沒有錯,但它不是賺錢本來的意義,如果我們執着自己的安全感,每個人走的路徑就不同。如果我執着物質上安全感,就會偏邏輯,用邏輯來解決問題。
我相信金錢會給我帶來安全感,但當相信金錢的時候,本質里我已經知道自己是不安全的。
同時如果我相信能改變這段感情,或者讓我的情感穩定,也只有我的金錢是豐盛的,或者我能賺錢、是個有能力的人,本身我就會認為自己在情感之中是不安全的,所以才會反向證明。就像一個減肥的人,首先要承認自己是個胖子,所以很難減下來,因為你已經認為自己是個胖子,而正確的方式是我喜歡自己越來越瘦的樣子,才能真正減肥成功,否則減一百次,還會反彈。
因為第一是我不安全,因為難看,別人不喜歡我,第二是負向肯定。窮人和富人基礎上的分水嶺就在這,以後我會講更高級意識和能量的分水嶺。
昨天我講能量共振帶,當我們承載和共振的時候,窮人和普通人共振的是我在哪裡是不安全的,在什麼地方可以增加自己的安全感。
因為我知道自己是不安全的,不管是在這段情感之中,還是在社會之中、工作中、金錢中都是不安全的,我要改善自己的安全感,要創造、努力賺更多的錢。
這樣就會把金錢當成一種保護層,當這種我是不安全狀態的時候,所有的邏輯必然會啟動,帶着我們狂奔,怎麼做才能讓自己是安全的。
佛家裡稱我執,你會執着肉身的「我」,因為這裡有「我」,在所有宗教里首先去掉關於「我」,再去掉感受,但這些很難去掉。
真正的豐盛和富足,每個人都是這樣的本質,安全感也是你原來的本質,我反問一句,你的害怕、恐懼、不安全感能轉換多少錢?
轉換不了,它只能讓我們處於緊繃的狀態,不是放鬆的狀態。這種緊繃的狀態你覺得是不懈怠,讓自己努力的狀態,你會認為在這能挖出井,但真正高級賺錢一定是天賦才華、直覺賺錢,一定是沒有「我」,也一定沒有感受,或者沒有不安全感。-曼陀羅解讀密碼談心識-
*一個人頂級的自律:利不占盡,話不說盡,智不用盡*
羅斯福說過:「有種品質可以讓人在碌碌無為之輩中脫穎而出,不是天資,不是教養,而是自律。」
關於自律的好處,人人都知道,可是如何才能做到,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不是誰,都可以做到「知行合一」,很多行為,總是難以控制。
當然,任何一個人,都不會是絕對自律的人,無法方方面面都變得有原則,並且很完美。
利不占盡,話不說盡,智不用盡,便是一個人最頂級的自律。
01.利不占盡。
看過一段很有哲理的話:「貓喜歡吃魚,卻不能下水;魚喜歡吃蚯蚓,卻不能上岸。」
人,不也是貓、魚,想要的得不到,但是一直希望得到,並且是越多越好。
哲學家叔本華說:「生命就是一團欲望。」
是的,細細數一數,我們希望得到的東西,太多了,並且到了很老了,仍舊如此。
事實上,風水輪流轉,當你在某地得到了很多利益之後,就應該讓位了,給別人也占有好位置,得到更多的利益。
舜帝統領天下的時候,到雷澤一帶視察。
他發現捕魚的好位置,都被年輕人占據了,老人和婦孺只能在很差的位置上,收穫很少。
老人和婦孺鬥不過年輕人,只能隱忍。
舜帝心疼老人和婦孺,又不能和年輕人對着幹,於是舜帝走到年輕人中間,給年輕人的捕魚方法,反覆點讚。
過了一年,年輕人知道舜帝的良苦用心,於是把好位置讓出來。
從此,雷澤周邊的人,越來越富有,形成了城鎮、商業等。就像《水經注》裡說的:「其陂東西二十餘里,南北十五里,既舜所漁也。澤之東南即成陽縣。」
把利益分享給人,會得到更多的利益,這是不好理解的事情,但事實如此。
用一個例子來說明:打魚的人,想要一網打盡,那麼河裡就真的乾乾淨淨了,下次無法打魚了。若是把小魚留下,過一陣子,又可以打魚。
人與人交往,也如打魚,你把利益留給了別人,別人就能做大做強,從而你下次也能從別人身上得到好處。
當我們到了五六十歲的時候,主動讓賢,年輕人就有了成大業的舞台。你退休了,年輕人會感激你,把你原有的事業,做大做強。你也是年輕人的貴人。
做人要懂得,自覺讓利,有舍有得;被逼讓利,魚死網破。
02.話不說盡。
有生物學家做了一個實驗,發現老鼠很狡猾,在發現食物之後,不會一鬨而散,而是派一隻老鼠去試一試。
若是嘗試的老鼠很安全,老鼠們才一起享用食物。
根據老鼠的特性,農村的人發明了一個滅鼠的訣竅:在有滅鼠藥的食物堆旁邊,放一些乾淨的食物。
第一隻老鼠,吃了旁邊的食物,安然無恙,就會得意洋洋地發號施令:「來啊,沒事的。」
因為一句話,所有的老鼠就把食物堆消滅了,老鼠們也「一鍋端」。
反過來思考,若是第一隻嘗試食物的老鼠,不那麼肯定食物的安全,結局就不一樣了。
很多時候,我們喜歡說絕對的話,肯定、否定,導致人際關係變差,打擊了身邊的人,或者盲目鼓吹,導致惡果。
比方說,父母和孩子相處,看到孩子的成績不太好,就惡狠狠地說:「你呀,長大了,肯定沒有出息;書都不會讀,還能做什麼呢?不管你如何改變,就那點成績......」
一不留神,就給孩子貼了一個「差生」的標籤,導致孩子上學期間,再也看不到希望了。
聰明的人,不會給任何人貼標籤,也不會給某件事輕易下結論,而是留餘地。
告訴孩子,這次沒有考好,下次可以考好一些;告訴自己,今天失敗了,就是積累了經驗;告訴身邊的同事,工作沒有做好,還可以挽回......
開口說話,要學習向日葵,哪裡有陽光就朝向哪裡。把正能量反射出來。
03.智不用盡。
南北朝時期,有個叫江淹的人,從小就一邊砍柴一邊讀書。
他寫了很多文章,得到了大家的認可。
朝廷召他做官之後,他寫的文章,就不如以前了,也沒有什麼名句。
人們都說:「這個江郎,做了官,公務繁忙,沒有時間研究文學了;哎,他的地位高了,生活富有了,就不學習了,退步了。」
看過「江郎才盡」的故事,我們會發現,人在任何年紀,都要提升自己的智慧,讓智慧比生活本身更高一個層次。
千萬不要走到「想不出辦法、毫無辦法」的境界,這是人生的死胡同。
在廈門市博物館,有一位保安叫楊貴寶。
他只有高中文憑,但是他為了給遊客更好地介紹情況,學了《道德經》等,把歷史人物的故事,讀得滾瓜爛熟、
當他讀書越來越多的時候,人生也上了一個層次,很多單位都請他去講課。
一個自律的人,他的智慧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一邊用智慧,一邊讀書,一邊積累生活經驗,從不讓自己變得愚笨。
04.自律,不僅僅是日積月累地進步,還是對欲望、言語、智慧的控制,讓其更好地發揮作用。
別以為,逼着自己成為了土豪,隨便一開口就能得到掌聲,就是最好的人生。懂得適可而止,更能彰顯人生富貴。
利不占盡,留給眾人一起享受,和氣發大財。
話不說盡,多給人肯定,不貼標籤,出言有度。
智不用盡,堅持每天學習,事事都胸有成竹。-布衣粗食談人生品質-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