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3-05-10 19:02:34| 人氣2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時間識人,歲月鑒心


在這個紛繁複雜的世界裡,我們總是經歷各種各樣的人和事,有的經歷可以讓我們成長和進步,有的經歷則帶給我們傷痛和痛苦。然而,這些經歷也讓我們漸漸明白了一個道理:時間識人,歲月鑒心。

時間如飛馳的車輪,無聲無息地將我們推向未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遇到許多人,有些人能夠幫助我們、支持我們,讓我們的人生更加充實和美好,有些人則帶給我們挫折和痛苦,讓我們更加堅強和成熟。無論是哪種人,時間會漸漸揭示他們的真面目,讓我們判斷他們的價值。

歲月如深邃的海洋,悄無聲息地沉澱着一切。歲月的流逝既是過去的告別,也是未來的迎接,而他們也在不停地篩選我們身邊的人。有些人能夠經受住歲月的考驗,越發明確他們的價值,讓我們倍感欣慰,有些人則在歲月的洗禮下,逐漸暴露出了內心的瑕疵,讓我們深感失望。歲月讓我們更好地明白了人際關係中誰是真正值得信任的人。

因為「時間識人,歲月鑒心」,我們知道真正的情誼需要經過時間的考驗。時間和歲月讓我們在甄別人際關係中更加謹慎,讓我們儘可能避免與那些虛情假意、虛偽不良的人打交道,加強與那些真正厚重、善良可靠的人之間的聯繫,用心保護他們。

時間和歲月是我們的財富,也是我們的寶藏,讓我們更好地認識世界,認識人。讓我們在時間和歲月的流逝中,不斷塑造自己的品格、涵養自己的情操,遇事冷靜思考、認真分辨,越來越聰明地辨別人際關係中真正可靠的人,讓我們的人生更加充實和精彩。-好學笑看生活識人心-


*老子最厲害的四種思維,簡單易懂,看完一切都順了!*

如今,很多人坐擁財富卻不幸福,外表光鮮而內心枯竭;

也有越來越多的人,在盲目攀比中,忘記了真實的自己到底是什麼樣子;

更有人在「內卷」與「躺平」間搖擺不定,生活充斥着無力感與焦灼感。

在這個消費主義盛行、競爭攀比激烈、世事變化無常的時代,如何活得坦然?

老子作為道家鼻祖,他「無為而治」「順應自然」的思想備受古今人們的推崇,也深刻影響着中國人幾千年。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林光華教授在《無為的能量:老子哲學40講》一書中,在客觀解讀《老子》文本的基礎上,結合當代社會的生存問題進行新的闡發,讓我們從紛繁複雜的表象看到生命的本質,不再糾結、焦慮和彷徨。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學習老子的生活理念,回歸生命的本質,用一顆「無為」的心活出「有為」的能量,獲得內心的安寧。

*生活其實很簡單,學會順應自然、順應本心生活

老子有言:「物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在老子看來,事物的發展原本簡單有趣,任何的事物只需要自然而然生長生存,無需刻意而為。

書中林光華告訴我們:不用刻意追求如何生活,減少人為地過度干預,回歸到自然的生活狀態就很好。

想想,如今人們的社交和生活大多要依賴電子產品,都要忘記了面對面的溝通交流方式;

我們每天坐車就像是從一個盒子移動到另一個盒子裡,失去與大自然接觸的機會;

更有人違背晝夜規律,加班熬夜,晚上不睡、早晨不起,身體漸漸亮起了紅燈。

因為遠離自然、違背自然,造成了身體的不適、生活的疲憊。

實際上,自然有自然界的規律,而人的「小宇宙」應該與天地大宇宙合拍、同頻。

所以,在飲食上,多吃應季的蔬菜和水果;生活上,講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養成順應自然的睡眠規律;更應該遵循自然「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律,達到身體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就像一棵樹、一株草順應自己生來就被賦予的天性,靜靜地悠然自處,人也應該追隨自己的熱愛,自由自在地做自己。

司馬遷不願意被權力束縛而失去靈性,寧願不當官,選擇貧困而自由地活;

陶淵明歷經官場沉浮,在41歲時決心放下浮華,開啟了他的隱居田園生活;

王陽明被貶,就順勢而為,過起了躬耕南陽的生活,享受鄉村生活的愜意。

其實,生活很簡單,學會順應自然,順應本心生活,就能達到最健康、最輕鬆的生活狀態。

*「無為」不是「躺平」,而是在該用力的地方用力,在該放棄的地方放棄

生活中,很多人想儘快拿到成果、儘快被人認可,做事目的性太強,急功近利,結果往往適得其反。

也有人看到別人比自己優秀很多,就焦慮不已,甚至自暴自棄,用所謂「躺平」為藉口混沌度日。

老子的思想倡導「無為而治」,但老子所說的「無為」,不是什麼也不做,而是不妄為。即遇事理性對待,根據客觀機緣採取相應的態度,能行則行,該止則止;可進則進,需退則退。

在這個內卷的時代,不焦慮、不放棄、不喪氣,改變能改變的,對於不能改變的要保持自己的步調,才是面對現實的積極態度。

比如,在教育和培養孩子方面,考試的目的不是競爭和攀比,而是應該讓孩子明白自己的優點和不足,自身得到成長,腳踏實地學到東西,比成績優劣更重要。

老子也說過:「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意思是,主觀妄為會招致失敗,強行作為會遭受損失。萬事不可強求,凡事從細微處做起,從自己能做到的地方去做,很多事是水到渠成的。

曾國藩算不上聰明,甚至認為自己很笨,為了提高文章水平,他每天早起讀書寫字,一年下來寫滿了60萬字。正是憑藉韌勁和進取心,他在第七年終於考上了秀才。

在翰林院,他做事踏踏實實,十年之中,獲得了七次升遷,從一個小翰林做到禮部侍郎,成為二品大員,創造了官場奇蹟。

總之,老子的「無為而治」不是讓大家消極避世,而是在該用力的地方用力,在該放棄的地方放棄。也不要急功近利,而是要腳踏實地。

即便看到自己不如別人,也不要放棄和灰心,不用攀比,一步步做好自己該做的,在實踐中磨練,不斷成長,時光會給你一個滿意的答覆。

*回歸樸素,擁抱孤獨,獲得內心的清淨和自由

老子有言:「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

意思是,達到空虛是萬物的極致,回歸寂靜是天地的本性。萬物紛繁複雜,但最後都各自回歸到它的本源。

如今很多人熱衷社交,生活看似很熱鬧,可喧囂過後,內心卻感到空虛。

或者欲望太多,人慢慢就被外在的事物綁架,生活得並不輕鬆。

林光華告訴我們:學習老子,虛掉心中的執著,減少莫名的煩惱,去除不必要的慾念,身體的虛靜會帶來內心的寧靜與歡愉。

豆瓣上有個「戒掉手機」小組,一位網友分享自己戒掉手機的經歷:

以前他總是刷手機看視頻,時間過得飛快。可過後自己並沒有感到快樂或者有所獲,反而滿是疲憊、無聊、乏力,甚至自責。

他堅持了一個月戒掉手機的打卡,除了用微信和朋友聯繫、開會、購物需要用手機,其餘時間儘量克制自己用手機的衝動。

一個月下來,從最開始睡前醒來都要長時間玩手機,到玩手機的習慣慢慢變淡,用更多時間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比如讀書、做實驗、運動,他發現生活清淨多了。

放下手機、清淨大腦,回歸自己的生活,在守靜中,滌盪心靈上的喧囂與塵埃,聚集自身能量,生活才會簡單而充實。

世界太喧囂,信息太雜亂,我們能做的,就是走回自己的日常,回歸自己真實的內心。

斷掉不必要的物質欲望,不再受到各種物質上的束縛,會過得更輕鬆;

捨棄不必要的外界社交,回歸本心,與自己獨處,內心會更加自由;

簡化自己的生活,放空自己,回歸樸素,擁抱孤獨,才能獲得內心的清淨。

*幸福不在財富多少,而在於安頓自己、活好當下

知乎上有個提問:「收入越高,人就會越幸福嗎?」

有個高贊回答說:「未必。我們掙錢,是為了高品質的生活,有更大的底氣騰出更多空餘的時間,和家人一起享受生活。

但如果掙更多的錢,犧牲了更多的自由空閒時間,承受更大的身體和精神壓力,那就未必幸福。」

如今,很多人可能有房有車、有高學歷、高工資……表面上看起來很有優越感,但是內心卻感覺不到幸福。

每天疲於奔命,過着賺錢、花錢、再賺錢、再花錢的生活,把自己活成了一部「賺錢機器」。

我們為了未來的快樂,丟失了自己的時間,丟失了當下的快樂和真正的生活。

老子提出「小國寡民」的模式,即讓百姓在衣食住行、風俗習慣上做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才是能長久地給我們帶來生活安定與心靈安寧的生活模式。

誠然,日常生活、教育子女、治療疾病等,各個方面都離不開錢,可有相關調查表明:錢和幸福的關係,基本上是一個拋物線函數。

即當我們開始掙到錢時,幸福感會直線上升,掙得越多,幸福感越強,直到拋物線的頂點位置。往後再賺更多錢,幸福感反而會下降。

林光華認為:對物質的極限追求是現代社會幸福感下降的主要原因。我們應該思考的是如何生活,如何安頓自己,保證幸福指數和經濟同步提升。

真正的幸福,是內心的寧靜、富足和安樂。比起金錢的欲望,我們最需要是找到自我最舒服的生活方式。

不要一味追求物質,更不要與別人攀比,學會享受當下的生活、自己的生活,簡單的飯菜、合體的衣服、舒適的住所,家人其樂融融就很幸福。

在林光華看來,老子的思想給我們提供了正確的思維方式,給我們一種精神力量,幫助我們在浮躁和焦灼的生活里獲得平靜的內心。

生活其實很簡單,學會建構一套自然的、符合天道的的生存方式;

不要刻意強求,學會無為而治,腳踏實地做好自己該做的、能做的;

在喧囂的時代,回歸樸素、擁抱孤獨,才能活得內心的清淨和自由;

處理好財富和幸福的關係,學會安頓好自己的內心,內心的富足才能帶來永久的快樂。

願每個人都可以理解《老子》的思維方式,重塑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提升處理問題的智慧與能力,不糾結、不恐懼、不焦慮,尊重人的自然天性,回歸質樸,獲得內心的平靜與充盈。-大腦幫談人生思維-

台長: 聖天使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