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大成因造成領導力發展失敗
2007.11.13 工商時報 葉庭君
每一個企業幾乎都有編列年度訓練預算,不知各位主管是否想過,投資在人員訓練與發展,尤其是花費在領導力發展上的時間與金錢的效益為何?失敗的原因為何?成功的因素又為何?筆者綜合多年的企業輔導經驗,分析如下:
1.缺乏系統化的訓練制度/流程
許多HR人員每每打電話到管理顧問公司,開口就是要求:「想為我們的主管開辦一堂XX訓練課程。」經過仔細詢問,會發現,為什麼要開這樣的課程的原因往往不清楚,要不就是看到一些主管與員工相處上的問題,或是因為某些議題目前流行,再不然就是為了消化預算。很少有公司的領導力發展,是有一套系統化的流程。
因為缺乏制度化的培育,許多台灣的高階主管在很多基本能力如決策、輔導等能力上仍相當缺乏,更不用談策略決策及其他的高階所需能力了。
那麼就慢慢培養這些高階主管吧!但事實是,很多高階主管所需的能力是沒有辦法經由訓練課程而培養的。試問,一個公司能夠花多少時間,等這個高階主管成熟?這過程中,如果高階主管的決策失敗,試問有多少公司能承擔風險?
所以近年來,許多的總經理或董事長會覺得辛苦,因為下面一階主管在能力上沒有到位,很多決策權限無法下放。
2.缺乏溝通
包含對學員及學員的主管,在課前及課後的溝通。
◎對學員的溝通
這些主管知不知道為什麼要上這些課程?課程目標是什麼?事前要做哪些準備?對他的好處為何?
很多主管來上課前,根本不知道為何要上這些課,導致於學習意願不高,當然,上完課後會產生行為改變的意願也不高。
◎對上課人員主管的溝通
在課堂中,常常有一些學員接到主管的電話,說有急事要處理,就收拾包袱離去。這還算好的,有一些主管甚或打電話來,把上課學員劈哩啪啦罵一頓,責怪他為什麼要去上課。試問,學員從這樣的經驗中瞭解到什麼?那就是:能力發展不重要!
所以,HR人員應在年初就讓主管們知道本年度對各階人員的訓練計畫,以及訓練的目的、重要性,並跟主管溝通他們在支援員工訓練上的Dos and Don’ts。
每次課程結束後,也應讓所有學員的主管明瞭課程行進狀況,學員們提出什麼樣的問題,談到什麼樣的困難,及主管接下來應做些什麼,來支援學員在工作中繼續應用這些技巧。
3.訓練規畫上缺乏綜效
能力的發展是指行為的改變,而不只是單純的知識取得。很遺憾的,再棒的訓練課程(即使課堂中已安排了技巧練習、案例討論),多半也只能做到知識的取得。所以,學員回到工作崗位是否能產生行為的改變是誰的責任?是主管的責任!主管如何幫助學員在課後產生行為的改變,靠的是3大動作:
1.以身作則:主管親身使用課堂上所教授的技巧。如:課堂中教導學員在進行部屬指導時,要問問題釐清現況;學員回到工作崗位,要看到主管也是這樣做,才能產生正向連結。
2.進行機會指導:學員在上完課後,在工作中對部屬進行第一次的指導之前,主管應坐下來跟他討論、指導,如何使用課堂中所學技巧。
3.隨時強化有效行為:學員在跟部屬進行第一次的指導討論時,主管可以觀察,並於事後給予明確的回饋,強調他在課堂教授技巧應用得好的部分,或其他尚須加強的部份。
學員的主管如何能做好上述3大動作?前提是,他必須瞭解學員上了什麼課?教授了哪些技巧?主管所運用的管理語言必須跟學員在課堂所學一致。
所以,很多課程不是只有某些階層的主管來上就好了,他們的老闆也必須接受過同樣的技巧訓練!如果貴公司的訓練制度如前所述,是與提升做連結時,應可確保上下語言一致,因為他們都是走同樣的路上來的。如果貴公司目前還沒有那麼完善的領導力訓練發展制度,那你必須確保學員的主管也安排來上相對應的課程,以確保上下縱效。
如果你擔心學員的主管很忙,即使是安排半天的教育也好,起碼,這些主管會知道以後如何在工作中支援部屬的能力發展。
4.缺乏最高層主管的支援與承諾
老闆們如何表示你的承諾與支援?除了以身作則,還必須將人員發展培育明訂為各階主管的職責,並訂定目標!
正所謂,What’s getting measured、what’s getting done!這句話,就是「執行力」的基本精神!以上這些職責及目標,必須納入相關人員的績效計畫,讓他們知道,人才培育也是績效之一,人才培育才會被落實。
5.未連結決策與能力的展現
主管在做提升決策時,除了該候選人的工作目標是否達成外,還要依據各階主管所需能力,經過審慎的評估每位候選人在這些能力上的展現,而做出提升決定。如果花了那麼多時間及金錢,最終的提升決定是依據其他的準則,如:只看業績、年資、親戚關係等。那這樣的決策行動無疑是在告訴員工,能力不重要,行為不重要,業績才是一切;或撐得久就是你的!試問,公司員工及主管還會覺得各項能力的發展重要嗎?(作者為美商宏智台灣分公司營運總監)
每一個人不一樣,所以無法告訴你如何做才是對,你更不可能拷貝你的主管的言行,真正要做一個好的主管只有一個原則:就是不要犯錯!主管的失敗不是因為他沒有做什麼,只是因為他做了一些,而那些真真實實是錯的!你恐怕永遠不知道!
根據相關研究,失敗的主管有一項特性,就是貫徹的態度,他們永遠貫徹相同的政策,而不理會環境的變化,或是自已根本不清楚問題所在,他們的態度是「幾年來,這個方法一向行得通,往後也應該如此做」,其實在「規律」的環境中倒不失為一個好方式,但在「變動」環境中,卻可能極具破壞性。
第一、好善無厭:收藏家對於善美、精緻的作品,無不用盡巧思將其蒐羅。身為主管,對於部屬一切真善美的特點,也要如同蒐羅珍寶一般,百納不厭。周公握髮吐哺,求賢若渴,身為現代主管,只要是好人才,也要如大海納百川般,統統接受,給予發揮空間,適時舉薦。倘若妒賢害能,不肯拔擢,深怕部屬勝過自己,那就不是好主管了。
第二、受諫能誡:《貞觀政要》云:「木從繩則正,后從諫則聖。」做為主管,不但要有聽取部下意見的胸襟,還要把屬下建議的話「聽進去」,進而改善己過。唐太宗廣納諫言,歷史上留下「貞觀之治」輝煌時代;反之,宋襄公標榜仁義之師,但不能審時度勢,不聽群臣勸諫,執意與楚軍一戰,結果兵敗身亡。古來帝王遇到好的大臣勸諫,他也要聽得進,才是明君。所以,一個好主管要受諫能誡。
第三、聞過則喜: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有過失,沒有了不起;有過失,肯認錯改過,才是令人稱道,「周處除三害」,不正是「知過能改,善莫大焉」的最好例證。現在有許多主管階級的人,死不認錯,錯不肯改,這很容易為自己招來麻煩,陷入窘境。假如是一個好主管,他聞過則喜,聞過則改,絕不為自己的過失遮掩與推託藉口。
第四、精益求精:主管是領導團體向前邁進的指標,團體要能與時俱進,必須不斷求新求變。精益求精,是產品品質不斷追求的高標,也是一個公司企業成長永續的原動力。人也是一樣,所謂「好還要更好」,懂得追求真善美,精益求精,不斷尋求進步,才是真正好主管。
其實,除了主管是帶領團體發展的火車頭外,每個人對於自己口說、身行、心想,也都必須負起管理之職,你不去管人而管自己,人人做自己的主管,你也會是一個好主管。怎麼樣做一個好主管,有四點意見:
第一、好善無厭,
第二、受諫能誡,
第三、聞過則喜,
第四、精益求精。
在社會上,每一種職務角色,都有他的形象;像軍人有勇敢的形象,警察有正義的形象,乃至模特兒有美麗的形象,清道夫也有辛勤的形象。無論在那個單位、團體,都會有主管,如果想要做一名主管,應該樹立一個什麼樣的形象?以下有四點意見:
第一、不露喜怒之色:做主管的人,不能一下子歡喜,一下子生氣,因為你高興歡喜,部屬都會跟著你歡喜,你生氣煩惱,部屬也會跟著你憂鬱,因此,做主管的人喜怒哀樂不可形於色。歡喜的時候,不必得意忘形;生氣的時候,也無須衝動魯莽,這才是個沉穩高竿的主管。
第二、不昧己身之過:做主管的人,不可隱藏自己的錯誤,甚至要不斷地認錯。西方社會國家,有一些官員常常自我解嘲,拿自己開玩笑來化解衝突、尷尬、誤會的場面。因此主管有過失時,你跟部下道歉,自我責備,就像過去皇帝下罪詔己,不但無損於尊嚴,相反的,必定能獲得部屬的認同支持,部下也必定得到很好的身教影響。
第三、不拒困難之事:佛經說這是一個娑婆世界,總無法避免遇到困難、挫折、沮喪的事。身為主管,不要把困難的事情全交給部屬去做,困難的事,要由自己擔當,你能排除萬難,你的經驗就會增加了,你能解決困難,你的力量也增強了,這個主管的角色,必定更上層樓。
第四、不信一面之詞:人與人共事,難免意見不同,有時這個部屬跟你說是非,有時那個部屬跟你道長短;做主管的人,要謹慎小心的是避免聽信一面之詞。假如你只相信一面之詞,後果不堪設想。因此你要兼聽,所謂「兼聽則明,偏聽則暗」,能兩面皆聽,才不會失去客觀、公允。
宗教家慈悲的形象,令人溫暖;修道者精進的形象,令人讚佩。要做好一名傑出的主管,獲得部屬的認同支持,這四點「主管的形象」,值得我們參考學習。
第一、不露喜怒之色,
第二、不昧己身之過,
第三、不拒困難之事,
第四、不信一面之詞。
有云:「不看一時,要看長遠;不看一處,要看寬廣;不看一人,要看大眾。」世間上什麼事情,都不完全看表面,也不完全看一時,他不是只看某一方面,而是一要能看到內在真相。如何看到「真相」呢?略舉四點參考:
第一、貧病之時知朋友:朋友之交,貴在真心,何等朋友最真心?「酒肉朋友」、「勢利之交」,是你富貴顯達時的好朋友,等到關鍵時刻,便會樹倒猢猻散,沒有任何交情可言!真正的朋友何時能見?當你微賤時,能夠傾身引接,不相捨離;疾病時,願意傾心照顧,無怨付出;失勢時,還是能同甘共苦,患難與共,此等「布衣之交」、「貧賤之交」,才是良友知己。因此,貧病之時知朋友。
第二、患難之時識真情:人和人相處,如何識得真情?你有財有勢,名利雙全時,不一定能識得感情的真實面。唯有處於患難之際,最能驗證人性真情的虛實。親朋之間如此,夫妻之間亦然,甚至有言:「夫妻猶如同林鳥,大難來時各自飛。」真情的價值,也隨之散去了。反之,患難時還能噓寒送暖,休戚與共,彼此相依,交融扶持,經得起感情的考驗,經得起世間無常變化,才能識出彼此的真情。
第三、進退之時懂分寸:帶兵作戰,衝鋒陷陣固然好,戰敗之時,若不懂得退兵之計,看不清真相,後果更不堪設想。人生也是如此,勇猛向前是好,但有時退一步,更有無限的天地。一個人在進退之間,能進能退,能大能小,能有能無、能前能後,適時的掌握分寸,就是掌握人生的修養。《孟子.盡心章句上》:「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立身處世能進能退,拿捏得宜,你便懂得進退裡頭的真相,就在分寸之間。
第四、得失之時明因果:人的一生輪轉於得失之間,若能體悟得失背後的真相,存在因果的關係,就算春風得意、青雲直上,心不會高傲自大;即便時運不際、命途名也不會怨天尤人。能夠明因識果,就能無入而不自得;懂得把一切得失,歸之因緣果報,就能改善因緣,獲得不同的結果。因此,不論是非好壞得失,都含存因果的真相在裡頭,只在你能明瞭否?
人間事物,片面的,總會模糊你辨別的能力;一方、一眼、一時、一處,也不一定最真。因此需要你的全面觀照,以智慧洞察,才能透露出事物的真相。什麼時候最能識得「真相」?
第一、貧病之時知朋友,
第二、患難之時識真情,
第三、進退之時懂分寸,
第四、得失之時明因果。
人一生當中,讀書是一個重要的過程,而做人則是一生的事業。在這世間,會讀書的人,不一定會做人,會做人的人,也不一定會讀書,如何讀書和做人,以下提供四點意見:
第一、會讀書不如會讀人:會讀一本書,不如會讀一個人,讀一個有智慧的人,讀一個有道德的人,讀一個有慈悲的人。每一個人都是一卷書,假如你懂得去讀他,好比音樂「宮、商、角、徵、羽」各調不同,每一個人也各都有其特色。你把這一個人讀懂了、認識了,就可以見賢思齊,以為榜樣。所以,與其死讀書,不如讀懂一個人,就會有很大的進步。
第二、會讀人不如會識人:你讀懂了一個人後,對他欽佩、對他景仰,不如要會識人。識人,可以識很多種人。你認識很多的人,就不是只讀一個人,誰是善人,誰是惡人,誰是好人,誰是壞人,能把人分成多種,人的善惡、是非、好壞、智愚等,都分得很清楚,這就表示你是個很有智慧的人。
第三、會識人不如會做人:我們有能力認識很多人,但光認識是不夠的,不如會做人。所謂,上等人會做人、做事、讀書,三者皆會;中等人會做事、會讀書,不善做人;下等人僅會讀書,不會做事,又不會做人,那麼在人間討生活,就很辛苦了。如果我們會做人,慈悲、謙虛、和藹、明理,處處與人為善,緣分一定很好,才是真正的人。假如你不會做人,傲慢、忘恩負義、自私自利,老大官僚,到處與人結仇,在現今這個人與人往來密切的社會,只能算半個人、或四分之一個人,甚至不像個人,你想做任何事情,都會很難成就的。所以我們要會做人,做個有慈悲、有智慧的人。
第四、會做人不如會用人:除了自己做人好,這些還是不夠,最重要的是要能「用人」,並且還要用心教人。因為會做人,只是自我要求、獨善其身,最多僅能獲得人家的尊崇而已。但假如你會用人、會教人、能知人善任、拔擢人才,就能兼善天下,夠讓更多的人,受我所用,受我所教,受我提拔,取彼之所長,即使是「破銅爛鐵」一樣無用的人,也能鍛鍊成為「鋼鐵」,發揮大用;而儘管自己無用,由於你能善於用人,一樣可以利濟眾生、造福社會。所以說,會做人不如會用人。
從讀書、讀人、識人、做人到用人,是一層一層的個人用功,也是一門「人學」。唐太宗因了解他的大臣,讓他們各盡其能,因此打下大唐盛世的天下;反觀唐玄宗,因為「裙帶關係」重用楊國忠,幾乎失去半邊江山。所以,讀書與做人是一生的事業,吾人應該好好的經營。關於「讀書和做人」,有四點意見參考:
第一、會讀書不如會讀人,
第二、會讀人不如會識人,
第三、會識人不如會做人,
第四、會做人不如會用人。
人總希望做一個領導人,做一個人上人。人是群體的、相互關連的,做事能得到整體的認同,不能只發展個人。在群我精神上,如果理念不同的話,如何成事?因此,做為一個領導人,有以下六點意見:
第一、求革新不可以太快:有很多的領導人,一上任就革故鼎新,但有時候你太快了,則欲速不達。不要忙著要改,人會不習慣,有些人性格比較保守,對你的革新他不肯認同,就會阻礙麻煩了。所以,改革要在不知不覺中進行,如美國總統當選後都說:「我的國家,過去對其他國家訂的條約,一切繼續履行。」意思也是先求安定再求改革。
第二、厭惡人不可以太明:你現在做了領導,當然有一些不好的人,你討厭他,不歡迎他。不能用自己的情緒,引起他的對抗,要注重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才是領導之道。
第三、整弊端不可以太盡:做了領導人,你要大事整頓,興利去弊,可以做,但不能太盡。有云:「水清無魚」,做事不能太絕,要慢慢疏導,路走得寬、走得遠非常重要,尤其是人情,要留個空間,所謂「面面俱到」,才是重要。
第四、用人才不可以太急:你心目中什麼是人才,你可用他,但不要太急。一下子引進私人親信,只有壞事,自己適意的人選,可採取溫和的調整方式,適當的更換減少阻力,有助於順利行事。
第五、聽發言不可以太率:讓部屬敢發表意見,不可以太快表達不同的意見,要很仔細的聽他講說。不要有主觀成見,要讓他把話說盡,用鼓勵的方法給予尊嚴,最容易得到人心。
第六、對自己不可以太寬:有時候人對自己太寬,對別人很嚴。其實應該嚴以責己,寬以待人,對自己嚴格才能使人悅服。「躬自厚而薄責於人」,才是最好的領導管理。
做一個領導人,以下有六點意見:
第一、求革新不可以太快,
第二、厭惡人不可以太明,
第三、整弊端不可以太盡,
第四、用人才不可以太急,
第五、聽發言不可以太率,
第六、對自己不可以太寬。
一要熱心熱忱
二要品德良好
凡事不涉利益
做事更要勤快
不道人長論短
是與非遠離身
大家都有意見
少說多聽無怨
大家都無意見
不妨獻上良策
多學多看多想
學習各方知識
聊天才有話題
話要想著來講
不要搶著來說
人有難伸援手
隨時廣結善緣
一旦有事發生
團結不是口號
絕對有志一同
規矩是社會規範,如道德觀、法律、秩序、規令等,是必須遵守的行為。
個性是人格特質,如情緒管理、待人處世…等。
個人定的規矩那算是個性還是規矩?
這還是牽涉到社會,社會指的就是兩個人以上的團體,有共同的觀念或規定、守則等。
如果一個人個性惡劣,喜歡亂規定什麼的,只要沒有任何人認同、也沒有人會理會他、更沒有人跟著去執行,這就不算規矩了。
如果一個人訂出規矩,並與第二個人(或更多)達成共識,並遵守這規矩,那就已經成為一種規定,而遵守這規定者叫做規矩,不遵守規定者叫做不守規矩。
個性不安分的人,有可能不喜歡遵守規矩?比如闖紅燈、喜歡插隊..等。
至於規定跟規矩又不一樣。上面大大回答的大都是規定,而你問的是規矩..,
規定如:騎機車必須戴安全帽。
規矩如:遵守騎(乘)機車戴安全帽(守規矩)、騎(乘)機車不帶安全帽(不守規矩)。
個性+規矩:習慣守規矩或不守規矩,跟個性有關。
個性+規定:嚴格規定家規、班規,跟待人處事及應對有關。跟個性並非絕對,比如嚴格的軍隊班長,也只是遵從軍隊規範而嚴格而已。
個性+規定+規矩:老師說要排隊,以身作則排隊遵守規矩。
一、一旦你坐上了主管的位置,你個人的工作表現就變得不那麼重要了;既然是主管,你就必須以一個主管的身份領導你的屬下,去完成任務。
二、當上主管後,你已不再是一個單槍匹馬的工作者,而是一個團隊的領導者。
三、身為主管,人家不是看你個人能把事情做得多好,而是看你所領導的團隊能把事情做得多好。
四、你的出色,不是靠你自己,而是靠你的部屬-靠他們採取什麼方式來使你成為一位出色的主管。
五、你必須設法使你的部屬與你合作,你也必須量才使用你的部屬,使每個人都能發揮自己的特長,人人生氣勃勃、心情舒暢、樂在工作。
處事不公平公正
這種現象在人事制度十分健全的企業內也會發生,因為制度是死的,維護制度才是活的,所以更何況在擁有健全人事制度的企業裡,簡直有人的地方,就會發生這種事,只是嚴重程度不一致罷了。當主管的處事不公平公正,非但無法攏絡人心,甚至會導至人心渙散,整個單位效能不彰。轉業能力強的部屬能不儘快另謀出路,而選擇坐以待斃嗎?
不會創造人和的工作環境
部屬因工作上的啣接關係,經常需要溝通,但並不是每次的溝通都是有效的,因為人先天的個性因素,與後天的學養因素,溝通失敗鬧意見是常有的事;除了事前與部屬強調人際關係的重要性之外,充分瞭解每位部屬的個性也是身為主管非常重要的必修課程,如果自己的單位裡有脾氣火爆的部屬,有些主管卻不想為其他部屬與之溝通,反而放任火爆部屬與其他部屬間的衝突一再的上演,如此一來恐怕連最有耐性的部屬也會逃之夭夭,更何況是那些大部份身受委屈卻不想再繼續受辱的部屬們,各位主管你否曾經思考過,其實你部門的高流動率,是你自己一手所造成的呢?
違規又言行不一
每位主管均被企業賦予遵守企業內規範的職責,但是每些主管在遇到規範對自己的限制時,常不知不覺想去遊走在法規的邊緣,試圖去規避管理規則,謀求一時的方便或利益,甚至是為了掩藏自己的過失,像這樣的主管說一套做一套,最令部屬所輕視。
失敗的人找理由、成功的人找方法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