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這篇文章,我想要肯定印度人對於數學的重視,
數學常常被人與數字劃上等號,但是數學的生命其實是邏輯,學習數學就是在作邏輯的訓練。數學除了數字之外,還可以學習到存在的問題,還有爭論的技術、證明的技術、絕對性與抽象性等等概念,這樣的邏輯學習有助於我們在各個領域的發展,甚至是在語言的學習。
資本主義的社會中,人對商品擁有支配權與所有權,而商品的交換過程中,我們在乎的是"價值"是否與商品等值,也就是重視商品的所有權的交換,對於商品的支配權並不是特別重視,而商品的價值在交換的過程中變的抽象了,成為在腦海中思考的東西,這樣說來,資本主義的商品交換不單單只是經濟學的理論也是數學的概念。
我們知道人口的增加會使的年輕人扶養老年人的負擔減輕,這是人口增加的有利因素之一。但是,在科技越來越進步的社會,很多事情都電腦化了,需要那麼多的人口嗎?加上教育、生活水準等各方面的提升,就先國家的例子看來,人口的出生率應該會減少,文章卻認為在未來四十年中,印度會增加五億的人口(也就是一年增加一千兩百五十萬人),而這些人會是印度進步的主要勞動人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信心?更何況文中也說知識經濟是未來重要的導向,而不是過去農業、工業社會依賴人力的經濟,那麼人口越來越多就是好的嗎?還是這樣的人口成長率是必然也是必須的?
以下是商周的文章
作者:沈耀華
二月十五日,三十歲的拉吉夫正忙著搬家,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市擁有一棟屬於他自己的房子。
他任職的電信公司,將在今年掛牌上市,過去七年,搭上印度電信市場的起飛,拉吉夫的薪水在七年內成長五十倍。現在他每個月收入,是一般印度人的四十八倍。他也從賣祖產換學費的貧民,翻身為印度新興的百萬富翁。
拉吉夫,只是新印度經濟的縮影。
鏡頭拉到有「印度矽谷」之稱的邦加羅爾市。國內航機班班客滿。這些不是觀光人潮,而是來此洽公的商務人士。因為,這裡有二百五十家跨國企業的研發中心、一千二百多家科技公司。
看準旅館嚴重的供不應求,全球四大旅館巨擘搶著擬定五年完工計畫。全球第四大軟體公司——Wipro科技甚至得獨立成立客服部門,幫國際客戶訂房、訂機位。這是全球第二大軟體出口國,才有的奇景。
通往邦加羅爾著名的「電子城」園區,崎嶇不平的道路、永遠堵塞的車況、牛群呆滯地站在分隔島上反芻,無視旁邊此起彼落的刺耳喇叭聲和漫天塵土。
對比中國各工業區每三個月一變的摩登建設,印度矽谷的基礎設施只能以「可怕的落後」來形容。很難想像美國科技巨擘英特爾、超微等公司的執行長們,如何忍受這樣的環境?
但踏進園區內任何一家科技公司,一切豁然開朗。鳥語花香、翠綠草坪。像是神燈巨人從歐美憑空挖來的一大方淨土,突兀地擺在荒田間。這裡的一草一木,都獨立於外面的貧臭城市。
這些園區,長得和美國矽谷、德國漢堡的園區一模一樣,裡面的電腦和生技設備,全都是國際一流規格。像這樣的奇異空間,在邦加羅爾就有上千個。
這,就是現代印度的魔術。
若不細看,你無法想像身邊那張樸實笑臉下,是幫印度創造數億外匯的科技金頭腦。二○○四年,光是邦加羅爾市,就出口價值約新台幣一兆二千億元的科技軟體服務。
‧ 比邏輯 印度人最在乎數學成績
邦加羅爾市,是科技印度的縮影。軟體服務只占印度國民生產毛額的二%,卻快速帶動印度的財富擴散效應,也塑造印度科技的新強權地位。但印度軟體業崛起的背後,其實是蟄伏千年的數理能力,在近百年西式教育薰陶下,激盪出的新印度智慧。
邦加羅爾印度管理學院教授——拉古納博士用一段日常對話,生動地描繪出印度人數理能力的來源。他說,在印度,祖父母每天看到孫子放學回家,一定會問一個問題:「你今天數學考幾分?」因為,印度人相信:數學好,邏輯就好;邏輯好的孩子一定聰明,所以其它科目考不好,都不會挨罵。
「零」,這個概念就是古印度人發明的。但在講究來世、冥想的文化下,一般學生遇到難題時只想逃避,一直到英式教育體系進駐,才強迫學生用條理式的邏輯,一條一條解出答案。
西式教育,規範出老印度的新智慧。同時,也讓印度的新智慧,用英文與國際社會接軌。印度已是全球第二大英語使用國。而國外的印僑菁英和海歸派,更是一張跨越洲界的綿密人脈網絡,領著印度衝向新經濟社會。
由於印度獨立前後連年戰亂,印度人與中國人一樣,在近六十年間,出現一波波的有錢人移民海外浪潮。這些印僑第一、二代子孫,受西式教育,陸續進入全球科技、金融業層峰。美國太空總署裡,有三成是印度工程師;美國矽谷新創企業,有四成是印度人設立。
這些印僑開始透過熟識舊友,將易於分割的業務轉到印度國內。印度當地人才和印僑之間的跨國溝通綿線,越牽越緊、越織越密。從客服中心、軟體委外代工、後勤辦公室,到企業程序處理代工。來自歐美企業的委外合約,一致向落後的印度流去,不斷灌溉印度經濟。現在,《財星》五百大企業有二百二十家將軟體服務相關需求,委外到印度。
不過,印度經濟真正的爆發點,是在十四年前引爆。
‧ 比財富 前五大富豪打敗英國
現任印度總理辛格、那時正是政黨輪替後的新任財政部長。身為牛津大學博士、著名經濟學者,面對當時印度外匯存底危急到只剩一天存量,辛格進行前所未有的改革,打破束縛經濟成長的政令和限制。他被國際喻為「印度經濟改革之父」。
辛格在政治、法令上,移除千百道產業、外資和貿易的枷鎖。他為印度的產業大地,除去遍地硬石和荊棘。讓軟體之父和生技皇后等產業先鋒,終於能在民間播下人才和技能種籽,而全球印僑人脈綿密地將訂單灌溉在母國土壤。印度蓄藏已久的能量,才驟然爆發。
在自由經濟和西式教育的雙重鑰匙啟動下,這股貫穿古今印度的智慧能量,開啟新印度通往財富天堂之路。
政令鬆綁後,印度三大軟體公司,陸續在印度和美國掛牌上市,現在,股價都在新台幣五百元到一千五百元之間。新印度的智慧,開始在股市變現金。
美林資產管理集團的財富調查報告指出,印度經濟鬆綁,單是二○○三年就製造一萬一千名以美元計算的百萬富翁(約合新台幣三千二百萬元),速度超越各國、也打破歷史紀錄。《富比世》雜誌報導,印度最有錢的五個人資產加總,達二百四十八億美元,已經打敗英國五大首富的資產加總,與日本的前五大首富幾乎平起平坐。
二○○四年的印度四十大首富排行榜,基本門檻是新台幣百億元,其中,有一半是軟體、生化和製藥三大領域的白手起家者。
法國精品名牌路易威登總經理正忙著在印度各主要都市開店,他說:「這些人不只是有錢,他們是超級有錢!」 今年一月底,印度外匯存底達到一千二百九十七億美元,為全球第五大。
三十世代百萬富翁不斷登上版面頭條,印度的財經媒體、校園裡,都在畫著驟富的發財夢。
印度產業總會的資深科技顧問拉詹博士說:「如果不製造財富,就只會製造出貧窮。」印度軟體之父柯理更直言:「印度需要更多百萬富翁,這沒什麼不好,我們要他們來製造財富。」
當新印度開始起跑,原本的人口負擔,也開始變成未來助力。根據聯合國與高盛投資銀行研究報告顯示,印度出生人口將持續呈正向成長。印度已擁有逾十億人口、全球第二大國,未來四十年內可望再增加五億人口。這代表著,勞動人力不斷增加,而需負擔的老年成本比重越降越低。這也是高盛證券「金磚四國」(BRICs)報告中,看好印度之處。
‧ 比產能 勞動力勝過美、日、德
這股人力資源,是過去推動美國、日本和德國等現代強權國家,經濟快速擴張的動能引擎。
但時代的樂章開始向印度吹奏,人力成為印度經濟的助力。
經濟成長爆發,國際資金的眼光也跟著移轉。據統計,外資在二○○四年買超印度股市金額達到八十五億美元,再創新高,促使孟買股市指數去年再漲一三%,並讓盧比近兩年共升值一○%以上。光是今年前四十五天,外資於孟買股市買超已近十一億美元,達去年全年買超近一三%。
這些外資金主名單中,除了摩根士丹利等六百餘家註冊基金,赫然出現資金足以撼動各國的美國最大退休基金加州公務員退休基金(Calpers,資產管理規模逾一千八百二十八億美元,超過印度外匯存底)。
一月二十二日。印度總理辛格,頭綁象徵錫克族的淺藍色頭巾發表演說:「任何經濟體制的成功,都取決於決策者的決心,」「我們要重視變化,而且需要知道『唯一不變的,就是得不斷地改變』」。
相較於中國政府一呼百應的鋼鐵執行力,印度的民主制度,顯得又慢又無效率。德里近郊的高架橋工程,可以因居民抗議而懸宕五年未決。印度國內產業領導人物如琦蓉、柯里和科技新貴,至今仍不斷疾呼改革。
總理辛格對此有深刻體悟,他說:「印度企業應該跟隨『中國模式』來追求世界化,政府也將去除那些阻礙企業的發展障礙。」
新印度智慧,即將帶領舊印度向前行。但在新、舊印度取得平衡之前,低收入者對驟富的豔羨與投機行為,以及緊抱陋習的龐大人口,都是外來投資者的重要障礙。急欲致富的平民,可能誇口達不到的訂單和產能;無效率的政商環節,會不斷擴張外商的實際成本。
目前的執政聯盟由三黨組成,市場擔心,這將削弱政策推動能力。包括經改能否持續,印度與巴基斯坦邊界能否永續和平,以及貧與富差距擴大,會不會引發國內政治動亂等,都是未來潛藏風險。
從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到現在競逐知識經濟龍頭寶座,印度的外表,看起來仍是落後。但摩根士丹利證券亞太區經濟分析師謝國忠認為,用硬體設施來檢驗新印度的發展程度,容易錯估。他說:印度的漸進式改變,表面也許看不出差異,但整體經濟已經更穩定、產出的震幅也已經降低。
一八○○年代的大英日不落帝國,或許真的能在二○五○年,被印度接棒演出新版的日不落帝國。印度跳過不擅長的工業生產,直接進入腦力密集的知識經濟。
貧窮的人口極有可能轉變為充沛的勞動人口。拉詹博士說:「當機會到來時,我們(印度人)會充分地享受它!」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