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10-06 15:35:34| 人氣3,04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試讀】淚水與笑聲的告別作—法比歐.史塔西《卓別林的最後一支舞》

推薦 4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L'ultimo ballo di Charlot

  卓別林是誰?
  默劇演員、喜劇泰斗、黑白色的電影、戴著黑禮帽留著一綹小鬍子的逗趣男子
  但……他是什麼時候的人?拍了哪些電影?擁有何種成就?
  認真想了想,對於卓別林的認識都極其表面
  甚至連對他的印象也只是在腦海中一閃而過的簡短片段
  嚴格來講,不僅談不上認識,更遑論瞭解……

  從法比歐.史塔西的《卓別林的最後一支舞》,我慢慢靠近了這樣一個傳奇人物。
  故事從卓別林等待死神的降臨開始,為了陪伴幼子成長,他安排了他所飾演的流浪漢夏洛與死神進行交易,約定若能博取對方一笑,就能獲取未來一年的壽命。於是,年復一年,年邁的卓別林在每年的聖誕節都都穿上戲裝、貼上鬍子、拿起柺杖,與死神進行生命的搏鬥。六年過去了,這一年卓別林深知自己的夏洛已到了該退場的時候,於是在死神來臨前,他抓緊時間寫下他一生的故事,給來不及真正認識父親的幼子。

  他的回憶溯及於出生地英國,出生於馬戲團裡的他,小小年紀便已在劇場登台,他的人生自始就與「表演」分不開。然而,遠渡重洋來到美國進行巡迴表演的他,卻意外遇到了挫折。文化的差異,使得觀眾未能接受表演,於是卓別林就此展開了一段孤獨、漫長的流浪、摸索之旅。在這一時期,卓別林接觸了形形色色的人、從事了許許多多不同性質的工作、生活過無數種環境、體驗過各種人生情境…。這些不斷累積、堆疊的生活經歷,轉化為電影的養分,成就了日後成功的他。搭上了初初興起的電影業,他大膽挑戰編劇、導演、演員、甚至電影配樂,並建造自己的製片廠和攝影棚。然而看似一帆風順的電影路,其實是由無數的血淚和辛酸構成的;《卓別林的最後一支舞》呈現的便是這樣一條崎嶇又感傷的人生路。

  在這裡必須強調的是,《卓別林的最後一支舞》是建構在真實事實上的虛構小說。作者嫻熟卓別林的自傳,加入想像並重新詮釋,也因此故事內容虛虛實實。像是作者設計了一段電影發明的喬段,是貫穿全書的一條主軸,雖是虛構卻代表著作者意欲傳達的一個生命課題:「當人們知道自己再也看不到親愛的人或生命中的至愛時,會是什麼樣的感覺?」當結尾謎底揭曉,讀者將恍然,原來一切皆有脈絡跡象可尋,因而想起標本製作師與卓別林的相遇:「一定有另種方式可以把我們的記憶製成標本,讓我們看到回憶的持續移動」;甚至早在故事的開頭,作者便已藉由童年回憶中的「聽說」鋪陳了謎題——從阿雷金為了留下即將離去的愛絲特身影,製作了魔術盒開始,一切千絲萬縷都將交纏不休……。我非常喜歡作者這樣的創作設計,或許一開始在閱讀上有些一頭霧水,不太能理解作者鋪排這些回憶的意義。然而,一路讀下來,將會慢慢抓住作者想要藉由這些零散的片段,形塑出卓別林這個人與他充滿笑聲、淚水的世界;而讀者也能從這些片段形容的蛛絲馬跡,拼貼起那個年代的生活。

  螢光幕上總是把笑聲帶給觀眾的小丑,下了台後的努力與磨練、辛酸與悲哀,如人飲水、冷暖只有自己知道。卓別林在生活、夢想中的掙扎,讓我想起了台灣知名的喜劇演員許不了以及他多舛的命運。這是喜劇演員的宿命嗎?彷彿只有歷經困頓與磨難的人,才能抓住詼諧的特質,把握顛覆世界的竅門,帶給觀眾哄堂大笑的能力。這種由生活歷練而習來的能力,是一種珍貴的賜與,也是一種悲哀的成就;而人生,就如同喜劇與悲劇翻轉輪替,勢必經驗酸甜苦辣的刺激而得以成功。卓別林的人生,亦是如此……

  藉由法比歐.史塔西筆下的卓別林,我們回顧了一名喜劇演員起起落落的一生。當卓別林挽著死神、笑著告別這個世界,落幕了的舞台,只剩下身為讀者的我們無言的低迴與嘆息……

後記一:
  有時候,同樣的一本書在不一樣的年紀、心情下閱讀,會有著不同的理解與感動。往往在年少還未能意會的文字敘述,多年後重讀將恍然大悟並有所體會。我默默的將《卓別林的最後一支舞》排入多年後的行事曆,在閱讀中,確實有某些部分的對話,一開始我並未能即時理解,而是需要一再斟酌推敲方才瞭解。不知道多年後若重讀,是否會有不同的心得……。同時,也想知道,《卓別林的最後一支舞》現在帶給我的感覺,不論是對夏洛與死神的交手戲、或是卓別林的漫長火車經歷,是否在多年後,會出現截然不同的體悟?……

後記二:
  「像劍一般的光芒劃破黑暗。光芒從一個盒子射出,然後擴散,慢慢地在大廳裡劃出兩條完美的對角線……煙霧、還有光芒,光裡面盡是塵埃……,微小的粒子懸浮在空氣中,時而升高,時而下降……」取自《卓別林的最後一支舞》的這段文字,也曾經是我的童年回憶。小鎮上的電影院,是幼時寒暑假的遊樂園,一排排的長條木椅,緩降的斜坡直直延伸到遙遠的布幕。早期的電影院之大,是如今的電影城無法比擬的。總愛在放映前的無人電影院,從放映室的這端跑向屏幕的那端,放映時,若人不多,還可挑著自己愛的座位看過一場又一場;但當人潮洶湧,看著許多人找不到座位而站在兩側、後方,不禁感受到電影的魅力。多少的故事、多少的明星,曾在電影院的螢幕上上演,這裡,曾經是小鎮上最受歡迎的娛樂場所。然而隨著時代的更迭,家家戶戶有了錄影帶、錄影機,影院的結束似乎成為必然的結果。而那在淡淡的黃色光線中跳舞飛旋的煙塵,也只能留在回憶的一角,黯淡的閃爍…….(苑裡共樂戲院已消逝在時光的洪流中……然而我不會忘記這座豐富我人生的童年城堡!)

#感謝愛米粒出版提供試讀機會!

#《卓別林的最後一支舞》
原書名:L'ultimo ballo di Charlot
作者:法比歐.史塔西 Fabio Stassi
譯者:陳澄和
出版社:愛米粒出版
出版日期:2013年10月

【書籍介紹】
「像劍一般的光芒劃破黑暗。光芒從一個盒子射出,然後擴散,慢慢地在大廳裡劃出兩條完美的對角線……單是這樣已經很有看頭,你可以什麼都不懂地站在那裡看著:煙霧、還有光芒,光裡面盡是塵埃,此外別無它物,微小的粒子懸浮在空氣中,時而升高,時而下降,時而模仿宇宙的萬物,相互追逐、嬉戲……」
1971 年的溫暖耶誕節,當時卓別林已值八十二高齡,垂垂老矣如他,在洋溢幸福和喜氣的節日裡,竟然見到了死神。原來,死神正準備來帶走他,可是卓別林的小兒子克里斯多夫年紀還小,喜劇泰斗盼望能看著兒子長大,便與死神立下約定:只要他能博得死神一笑,便能多得一年壽命。
把握剩餘存活時間的卓別林,寫出一封封書信給親生兒子,多是人生的冒險遭遇、馬戲團的絢爛工作時光、以及嘗試不一樣的工作,也有詳細著墨描寫。卓別林這樣形容年輕的自己:「就像鐵路,充滿壯志豪雲的氣概,而且有著他人無法企及的成功渴望」。
變動的世代,工業科技日新月異,無聲電影無疑是最新奇的娛樂,而渴望成功的卓別林,在歷經無數的失敗與成功之後,貼上小鬍子、拿起柺杖、戴著高帽子,扮演衝突性極高又困難詮釋的角色,例如搖身變成一個紳士與乞丐、荒謬與正經、爆笑卻又心酸的角色。終站上大銀幕的舞台,人生晚年的表演他獻給死神,也奮力紀錄下人生光景分享給其親兒。卓別林面對死亡雖然深感恐懼,然而他明白生命的價值餘韻留長。


【作者介紹:法比歐.史塔西Fabio Stassi】
法比歐.史塔西現年五十歲,在羅馬大學的東方研究圖書館上班,出版過三部長篇小說,都是在通勤的火車上完成的,曾榮獲義大利許多大獎,並被翻譯成德文和葡萄牙文。「卓別林的最後一支舞」是他第四部長篇,2012年10月義大利正式出版之前,就已在法蘭克福書展引起轟動,共賣出13種語文的翻譯版權。

台長: astraes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