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07-19 17:20:03| 人氣13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認識誰,比你是誰更重要

轉錄自商業周刊1332期

2013-05-29


你玩臉書或微博嗎?你手機裡有Line、WhatsApp等軟體嗎?你清單上有多少位好友、聯絡人?你會去按讚、留言,或分享資訊嗎?如果上述問句,你的回答多數是「No」,那麼,你的人脈存摺,累積速度將非常的慢!

 

沒有富爸爸?沒關係善用第五張人脈門票「網路社群」

過去,人們建立人脈網絡,多依循血緣、學校、婚姻、職位這「四張門票」。但現在,出現「第五張門票」-網路社群。

 

它不像前四張門票具有濃烈的封閉性、階級性、地域性、世代性;它透明、開放、快速、直接;它是新的人脈金礦,其開採、維護方式,也與前四張門票迥然不同。 多開放?多直接?你想找世界上任一角落的人,只要他是網路社群一員,透過三個人,就能找到他!

 

哈佛大學心理系教授米爾格倫(Stanley Milgram)在一九六七年提出「六度分隔理論」,認為世界上每個人都是一張蜘蛛網上的一個節點,每個節點都和其他節點連在一起,構成人脈大網,節點之間相隔不會超過六個;亦即只要透過六人,就可以連結到全世界任何一人。

臉書(Facebook)問世後,「六度分隔」縮減為「四度」,更有許多科技網站與電信業者指出,其實只要三個人,你就能與全世界連接。

六度分隔理論維持了四十年的「有效期限」,但壓縮到三度,只花了不到七年。

「你所擁有的人脈,遠比你能想像的還要廣!」擁有兩億用戶的社群網站LinkedIn共同創辦人霍夫曼(Reid Hoffman)說,六度分隔理論在學術上是正確的,「但隨著社群網站的快速發展,要在專業上找到貴人相助,只要三度就夠。」

霍夫曼在其暢銷書《人生是永遠的測試版》中指出,如果你有四十個朋友,假設每個朋友都有三十五個其他朋友,他們又各自有四十五個不重複的朋友,三者相乘,你透過介紹就可以認識六萬三千人。

以此推論,如果你在LinkedIn或臉書等其他社群網站上擁有一百七十個好友,透過三度人脈圈的串聯,你可以接觸到的人超過兩百萬!

人生沒靠山?不要緊強連結out,貴人可能是遙遠陌生人

這當中有許多是你「朋友的朋友的朋友………」可能你們在現實生活上根本不曾碰過面,連點頭之交都不是,只是透過這「第五張門票」搭上線,《80/20法則》作者柯克(Richard Koch)稱之為「弱連結」,我們稱它為「輕人脈」。

柯克指出,親朋好友屬於傳統的「強連結」,在社交場合只交換過一次名片的點頭之交,以及素昧平生的虛擬好友屬於「弱連結」。

過去,我們總認為「強連結」越厚,越有機會成功。但現在,當你的臉書好友,比你的兄弟姊妹還關注你、了解你,人脈學出現了新的趨勢:「弱連結」in,「強連結」out!

不要小看「輕人脈」,關鍵時刻,泛泛之交也能成為貴人。

 

二○一○年,易凱資本執行長王冉在紐約出差時遇到棘手的狀況:他的護照遺失,無法返回中國,需要北京公安局核對其身分,把傳真發回紐約領事館才能補辦證件。不巧,那天是週末,三天後才能進行作業。心急如焚的他,在微博上發出求救訊息,許多「好友」開始幫他轉發。五分鐘內,這個訊息出現在創新工場執行長李開復一個朋友的頁面上。李開復只跟王冉碰過一次面,雙方當時並無交集,但恰巧李開復認識紐約領事館的人,另一位同事又與北京出入境管理局熟識。兩人開始聯繫,十分鐘後,他們就幫這位遠在地球另外一端的「點頭之交」辦妥了所有的手續。

 

類似故事每天都在發生,許多意想不到的幫助來自你根本不認識的人。

 

以往,你要認識朋友的朋友,得先請朋友介紹,然後約吃飯、送禮、陪打小白球;現在,你只要善用以下三把鑰匙,就能像打開漫畫哆啦A夢的「任意門」般,展開無遠弗屆的人脈網。

 

【第一把鑰匙-手指演說發文正面、有想法,就容易被轉貼】

 

今年二月哥倫比亞大學語言學教授麥可渥特(John McWhorter)在TED演講中,首次提出「手指演說」(finger speech)的概念。他認為,人們透過手機、平板電腦等行動裝置,在社群網站上所撰寫的短文,是「用手指發表演說」。

 

「發短文已經是一種結合語言與聲調的行動演說,……不需要像真人一樣出現在你面前比手畫腳,幾個簡單字母就可以傳達喜怒哀樂,」麥克渥特說。

 

你在臉書、微博、推特上的每一則貼文,都可以視為「手指演說」,它比那張紙做的名片,更能立體的介紹你。它反映出你的想法、觀點,透露出你的情緒、喜怒。網路上的「聽眾」都能透過它了解你,從而決定跟你發展什麼樣的關係。

 

「我們該謹慎的思考我們的所做所為,而不是將它當作兒戲,以為沒有人會在意我們深夜兩點時的貼文。」哈佛商學院教授恩利奎斯(Juan Enriquez)提醒。他認為,每一篇手指演說就像一道「數位刺青」,形塑出你的樣貌。

李開復認為:「要認識一個人,不需要跟他見很多次面,只要觀察三天他在微博上發送的內容,大概就可掌握到九○%。」

 

李開復也是一個成功的手指演說家,他的微博粉絲人數逾四千萬人,是台灣總人口的一‧七倍,因而被《時代》(Time)雜誌選為二○一三年百大影響力人物。他在微博談論的話題無所不包,不僅將實體世界的影響力延伸到網路上,更讓他結識許多本來不可能認識的人,例如歌手林志炫、名主持人陳文茜。

 

手指演說並非只營造一對多的人氣,也能搭建出雙向互動的人脈。「現在我現實生活中有三分之二的朋友是從虛擬世界來的,」李開復說。

而今年二十五歲的謝昕璇原只是平凡上班族,今年四月,當她決定應徵由澳洲旅遊局所舉辦的「全世界最棒工作」後,每天在臉書上分享自己的照片與心情。

 

她透過手指演說,塑造了陽光、活潑的正面形象,傳遞對動物、旅遊、環保的理念,短短一個月就激發十二萬粉絲認同,更有人熱心幫她轉貼、串聯。不僅讓她與超馬選手林義傑、美女主持人Janet搭上線,更在三十三萬名參賽者中,衝進全球前三名。

 

如何成為優秀的手指演說家?「真誠、正面是關鍵,」在臉書上擁有六十二萬粉絲、《海賊王驚點語錄》粉絲團版主楊立澔說:「只有正面的訊息,才會不斷被轉貼滾動。」

IBM軟體事業處副總經理林世偉認為,很多人把社群網站當成宣洩管道,不知不覺傳遞出負面能量,「這樣的人很難有朋友,」但也不是要過度修飾文句,刻意假裝,「因為別人一定看得出來。」建議把黑暗想法放在心裡消化掉,把真誠與陽光面攤開給大家。

 

【第二把鑰匙-旋轉名片盒加好友留意動態,善用留言勝按讚】

 

你總會在一些社交場合,跟別人換名片,然後你會怎麼做?把名片隨手亂放?塞進布滿灰塵的名片盒裡?那可是白白浪費建立人脈的大好機會。

 

現在,你只要在對方同意下,用手指輕輕一按臉書上的「加為好友」,或把手機搖一搖找到彼此的Line帳號,就能輕鬆的建立起聯絡清單,將一張張薄紙片活化,轉化出意想不到的新資源。

痞客邦共同創辦人兼技術長朱皇韋,是個害羞、木訥又不擅長社交的宅男。當年他與曾皇霖一起創業,最大的痛苦就是出席社交場合。不善開啟話題的他,常在飯局或派對中呆坐一方,不知所措。

後來他學會用名片去找尋點頭之交的臉書帳號,例如共同開過會的、談過合作的,「我會先follow(追隨)他,觀察一段時間,確定我們的tone調適不適合後,然後再試探性的加他,」受訪時依然帶著三分靦腆的朱皇韋說。

 

如果對方也回加他好友,他就會定期注意對方動態,找共通的話題留言、按讚,保持聯繫,下次再見面時,就可以用對方最新的臉書動態開啟話題。

他還用不同的社交工具當成分類名片盒,管理不同的人脈圈。比方說,臉書因為可以遠距離觀察,拿來加點頭之交。Line需要直接對話,加入親朋好友居多。而Google+聚集了一群宅男工程師,當成拓展技術人脈的平台,最妙的是,「即使這個人只是在討論程式碼怎麼寫,也可以從中看出這個人的個性。」

 

善用「留言」,也能讓人脈滾出乘數效果。「臉書不是只加了好友,一天到晚去按讚就好,要針對貼文做出適當的留言,才能維繫感情,同時拓展人脈,」IBM台灣史上最年輕的副總經理林世偉說。

根據臉書的官方統計,一般使用者花在留言與按讚的比率大約是五比九十五;但林世偉的留言與按讚比率,是七十比三十。因為當你在朋友版上留言,朋友的朋友就會看到,可能產生共鳴,進而互動、認識,人脈圈就又再往外跨了一層。

他甚至靠這個方法挖角人才。「因為是朋友的朋友,很容易了解對方的能力,風險比一○四人力銀行還要低!」林世偉說。

 

【第三把鑰匙-雲端俱樂部用人脈換人脈,創造被利用的價值】

 

只要你有任何一種社交工具的帳號,多少會使用前兩把鑰匙。但真正的人脈高手,還會把自己變成「熱門樞紐︳,就像十八世紀的法國沙龍主持人般,在網路上開啟各式各樣的俱樂部,在雲端上創造更大的人脈圈。

 

聯想電腦台灣區前總經理、共贏科技創辦人歐明哲提到,當年他還在惠普(HP)當業務時,在一場兩岸台商冠蓋雲集的研討會上,他像花蝴蝶般滿場握手、換名片,滿心以為大豐收,卻被當時的副總裁潑了一盆冷水:「拿掉了惠普的logo,人家還會理你嗎?」

離開聯想、自行創業,他感觸更深:「以前名片遞出去,不用多說,人家就知道你是誰,現在跟對方解釋半天,人家一轉眼可能就忘了。」

 

他歸納,人脈就是要有「三互」:「互動、互助、互惠」。「不要平常都沒有往來,需要時才call電話,這樣雙方都尷尬。」

 

因此,他在臉書上成立各類社團,品酒社、鐵人社,把各領域好友用興趣揪在一起,平時大家在網路上互動、交換心得,三不五時舉辦實體活動。而朋友再揪朋友,俱樂部越做越大。

同時也是政大AMBA校友會會長的他,還在臉書上設立了家族,把前後十屆的學長姊、學弟妹都串聯起來,並設立上海、蘇州、荷蘭、北京加拿大分部。若有人要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出差,只要在臉書家族上說一聲,立刻會有人熱心提供接送與住宿等服務。一個在澳洲墨爾本擁有十三棟房子的校友,甚至還免費提供給校友住宿。

 

為了讓雲端俱樂部發揮更大的效果,他甚至把服務範圍擴大到校友之外。有次一位在荷蘭校友的同事要來台灣出差,他二話不說就花時間、花錢,幫對方安排好所有的事務。

「你展現出大氣,不去計較這種小事,人家一定也會想辦法找機會回報,人脈不就是這樣滾出來的嗎?」歐明哲笑著說,「所謂人脈,不是說你認識誰誰誰或認識多少人,而是你有沒有信用,有需要的時候別人願不願意幫你?」

 

因為善用雲端俱樂部的威力,用人脈交換人脈,讓他在創業第一年就順利拉到華碩、京都念慈庵兩大重量級客戶,不到兩年就開始獲利。

 

一百多年前,晚清紅頂商人胡雪巖,學徒出身,靠經營人脈富可敵國,他的「花花轎兒人抬人」、「 以錢賺錢,不如以人賺錢」、「商道即人道」等心法,至今仍在華人世界影響深遠。

不只在東方,美國卡內基美隆大學曾對一萬多個案例進行分析,結果發現智慧、專業技術和經驗只占成功因素的一五%,其餘的八五%決定於人際關係,亦即,認識誰,比你是誰更重要。

在人的社會,人脈永遠是競爭利器。沒有富爸爸、富媽媽,沒有名校光環,沒有漂亮頭銜撐腰,沒關係,活用上述三把鑰匙,你也能做到「花花轎兒人抬人」,成為人脈贏家!

台長: 菲菲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