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4-09 04:12:44| 人氣1,47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孩子幻想中的友人--Imaginary friend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根據研究﹐65%的7歲小孩都有至少一位『幻想友人 (Imaginary friend)』存在身邊。 (這個字是我照英文原詞『Imaginary friend』照翻譯的.. .. .. 當然翻得很差。)

心理學上來說﹐『Imaginary friend』就是指小孩子在幻想中虛構出來的朋友﹐這個朋友會陪小孩子玩﹐但事實上這名「朋友」根本只存在於創造出它的小孩子的幻想中。

既然稱為是『幻想友人 (Imaginary friend)』 ﹐當然是名不存在於真實世界﹑卻常伴左右的朋友。 這種現象自幼兒至青少年的時期﹐『幻想友人』可能會不停地變換身份﹑外貌﹑個性﹐小孩子也會在不特定的時間將這名「朋友」由另外一位『幻想友人』取代。

小朋友的『幻想友人』通常是自己的一個投影﹐渴望當英雄/英雌的小孩和自己的『幻想友人』同赴險地﹐冒險犯難甚至拯救世界﹐滿足一個小小的偉大夢想。被欺負﹑或是生活中有不如意的小孩會找一個『幻想友人』吐苦水﹐無形的朋友絕對不會泄露自己的秘密﹐而且會溫柔地陪著他﹑安慰他。如果是偏激一點的孩子﹐就可能會有『幻想友人』(其實是孩子的下意識)作出危險動作﹑或危害他人的輕狂--不過這是少有的狀況﹐通常是在精神分裂者身上才會出現。

恐怖片《Hide and Seek(捉迷藏)》中達柯妲芬妮飾演的小女孩﹐就在幻想中找到了一名好朋友「察里」﹐而圍繞著這名「察里」和小女孩的身邊﹐發生了一連串的恐怖殺人事件。

電影中﹐女孩的爸爸(勞勃狄尼洛)一直堅信「察里」就是這這些殺人事件的幕後主使﹐因而不斷逼迫著女孩供出「察里」的真實身份。

「察里」現身的結局其實應該是出乎觀眾意料之外的﹐不過可能是因為看過強尼戴普的《秘密窗口(Secret Wiindow)》 ﹐所以早就猜出來「察里」是什麼了。(這樣會不會有泄露劇情的嫌疑啊?^.^;;;)

整部電影有一個很重要的「盲點效應」﹐在於女孩的「幻想」上面。

因為小孩子很多都有『幻想友人』﹐因此「察里」這位「不存在的朋友」的出現﹐形成一個盲點﹐讓大家相信這個連續殺人魔的身份關鍵﹐只限於小女孩的身上﹐因為這名「察里」只限於小女孩的幻想中﹐因此忽略了其他的可能性。

綾十行人的推理小說《人偶王子的魔咒》也製造出相類的盲點﹐借由兩名男孩的『幻想友人』阿曦(亞希)誤導讀者的判斷力﹐並且籍此製造了不少的恐怖效果。
因為不知道這位從未現身的阿曦究竟是人還是鬼﹑是真實的還是假的﹐作者帶我們進入一個幾進靈幻的氛圍﹐更添恐怖氣氛。看這本小說的時候本來一開始也猜到殺人者是誰﹐可是之後一直被亞希的盲點帶走﹐害我在結局的時候扼腕了很久。

港劇《陀鎗師姊》第四集也出現一名因為分裂人格而有許多朋友圍繞在身邊的傢伙﹐而他身上的多重人格之中﹐其中有一個便是警察追查許久的變態殺人狂。
最後厲害的是掘經過心理學家的發掘﹐還發現那人有幾十個人格存在體內﹐真是奇跡啊......

西班牙小說《唐吉軻德》中的主人翁唐吉軻德也在路途中幻想出了一大群不存在的幻想人物﹐自得自滿﹐讓他的長途跋涉充滿了趣味。

據說很多作家的生活之中﹐也出現有『幻想友人』﹐也就是他們筆下的人物。艾麗絲渥科(小說《紫色(The Color Purple) 》的作者)就曾經不止一次承認自己多年以來和自己筆下的人物共同生活。

專家指出﹐其實在每個人的童年(甚至延續到成年)都會有imaginary friend的出現。不存在的朋友的出現﹐其實是很正常的一個現象﹐只要沒有防礙到日常的生活﹑或有異於常人的動作的出現﹐對一個人的心理發展上﹐好處多過壞處。

畢竟生命是寂寞的﹐爾虞我詐的社會上﹐沒有一個我們可以真正信任的人;有一個能夠時時陪伴自己的朋友常在身邊﹑對自己絕無貳心得忠實夥伴﹐並無可厚非。
有趣的是﹐不論是小說漫畫或電影﹐imaginary friend的出現通常隱藏了某些恐怖因素(如謀殺案﹑鬼怪之類的)。

或許是媒體的洗腦和書面的偽證﹐很多父母都對小孩子幻想身邊有一個imaginary friend感到害怕﹐甚至擔憂孩子是否有精神分裂的傾向。

因幻想超出人類力量所及的控制範圍之外﹐所以才讓人感到恐懼。

難怪有人說﹐其實真正可怕的﹐是人的心。

人的心﹐有無限無際的可能﹐可以超越現實中的任何一切。


圖:電影《捉迷藏》海報圖片

台長: 朝雲
人氣(1,47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