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覺 其二 白居易
朝哭心所愛,暮哭心所親。親愛零落盡,安用身獨存?幾許平生歡,無限骨肉恩。 結為腸間痛,聚作鼻頭辛。悲來四支緩,泣盡雙眸昏。所以年四十,心如七十人。
我聞浮屠教,中有解脫門。置心為止水,視身如浮雲。抖擻垢穢衣,度脫生死輪。 胡為戀此苦,不去猶逡巡。回念發弘願,願此見在身。但受過去報,不結將來因。
誓以智慧水,永洗煩惱塵。不將恩愛子,更種憂悲根!
閱讀許多詩人詩句後,對這首詩很有感觸。這首詩背景是白居易面對家人逝世的悲痛有所感悟,對情的執著、貪愛,及生死所受之種種苦,發下弘願企盼能透過修行斬斷十二因緣。
多盼望能像白居易般,因事練心,不為凡情所迷,並以堅定的信願佐行,誓行菩薩道啊!
昔日讀書時,因煩惱少,而能在解門略加精進;然而工作之後,習氣、煩惱、種種貪愛縛繞越多,行門進進退退。重讀久違了的十四表,實有清淨水,重滌覆塵深厚的心。悲心重的自己,真的很需要佛菩薩灑以智慧水,助己不囿限於煩惱之中,以最適切的方法協助身邊有緣的諸眾生。另外,在懷孕後,重讀十二因緣,感到相當怵目驚心!原不想陷入其中的,但因緣成熟了,也只能以著培養小佛子的心念,盡量予以正向的助緣。接下來可預見的種種情執、苦痛,希望自己能夠更有智慧的應對。
以下酌以「人心世事」、「菩提蓮子」、「生命教育」、「教學運用」四部份,分別進行闡述。
一、 人心世事
「人心彎彎曲曲水,世事重重疊疊山」以前曾以單純的心念待人處事,是為是、非為非,處理人事總覺得該有曲直黑白。所以在職場上不斷碰撞,也受了不少傷。一直無法接受自己無心傷人,為何卻有人硬是誤會、刺傷人。
直到工作了幾年,稍稍了解人性,才明白許多事情的看法、及對人的見解,皆因立場而異。驚覺昨是而今非,對於人也有了更多的包容。
人生是由每個人的性格、業力、助緣,在每一個點上做抉擇;再由這些抉擇一段一段的累積整個人生。常常會在情緒上執著於某個點的求不得苦,但事實上…現在哪一段算是人生真正的結局呢?一經思索,答案了然於心。
幾年前,覺得社會的生存法則是「有理走遍天下」,因此掌握了理,自以為握有正義,而無所懼;甚至覺得昧於「情」,則事無可成。在經歷了一些事情後,才體會到理與情需兼容。這情,主要是在「寬」。當心寬(慈悲),則在用理(智慧)判別時,方能做出最為圓融的抉擇。
種種取捨,何時該放下,何時該提起?到底什麼是必要的,什麼是想要的?當釐清後,才明白一直是想要的太多,需要的其實並不多。愚昧的自己,卻常放縱自己的心馳騁於外,不停追尋更好的事物;放縱自己的慾望,覺得憑自己雙手可改變許多事物。總要到受挫了,才會意識到自己的平凡與能力不足。這樣的歷程,雖是面臨不同的問題、不同的抉擇,但慚愧的是心念卻同啊!多年來不斷的重演,不停受挫、不停反省,而再重蹈覆轍。直到重新檢視初心,才會端正心念拭去淚水的勇往前行。
也曾受來自親戚很大的委屈,想將事實公諸於世;但想了很久,自己的委屈能換來家人與親戚的和睦。如果說明了原委,卻使家人與親戚幾十年的關係破裂,又有什麼意義呢?才學到,有時候圓融要放下自己的情緒,退一步、讓一步才能成就的。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看著那不如意事,總讓人心酸;然而心念一轉,這些不如意事,何嘗不是讓自己成長的契機嗎?也是邁向成功的基石啊!每受一次傷,就補一次的不足。我相信,當把不足補完,就是更臻於圓滿的時刻了。
二、菩提蓮子
曾有師父很關心的問我人生規畫,自己也很坦白的告訴師父想要完成夢想、達到自我實現。生育,只是個選項,並非必選,一切隨緣。尤其讀了幾次的十二因緣,實在沒把握生育之後是否能把心安定,有時間依止學佛;另外,也是害怕。害怕十二因緣不斷的生滅流轉。
師父說,總也要有學佛的家庭能讓小佛子有緣投生,否則小佛子怎有因緣來世間度化眾生呢。雖說師父所說讓自己安了點心,不過自己仍舊害怕生育後是在不停的酬業、復造新因。
巧的是,和師父談完一兩週後,醫生口中很難受孕的我居然懷孕了!面對未知的種種,忐忑不已,倒是家父、家母提醒要以歡喜心迎接新生命。
不安的心情,只能透過誦念普門品讓心稍稍清涼。「設欲求男,禮拜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眾人愛敬」男或女皆好,做功課時企盼佛菩薩讓孩子健康成長、福慧圓滿。
接著,生命中各事物的重要性,重新洗牌。檢視出自我太強,人生的各順位皆把「我」擺在最前頭。無論是感受、目標、家庭,都以「我」為主。抉擇之後轉將孩子擺在第一位,家庭擺在第二位,自己則是最後。如此的心情竟也調適了快一個月,才接受事實。足見要放下「我執」,是很難的一道功課。
隨之放下對娘家的期待,抉擇日後由自己挑起重擔,勇敢的承擔一切!雖然娘家能給予孩子較好的教育環境,還能為孩子種下學佛的種子;不過這不是父母的責任,不該也不應自私的剝奪他們現有生活。想了好幾天,既然已決定,就算是自己在外地帶小孩,抑或選擇留職停薪帶小孩,全都該概括承擔。
近期的安胎,也該是上天給予的試練。放下工作、放下學業、放下對學生的牽掛、放下他人看待的眼光,甚至放下對考績的執著。口頭上是放下了,心卻耽擱了幾天才放下。可見心仍不夠勇猛、決斷,仍須再歷練。
慈悲的家父提供了很多書目讓我們夫妻倆閱讀,從《零歲教育的秘密》、十八世紀教育家的《卡爾‧威特的教育》、《卡爾‧威特的教育(續)》、十九世紀的《斯特那的自然教育》等,越讀越感到胎教、早期教育的重要。
也曾請教慧開法師識投入胎的幾種說法,包括中陰身見父母交合投入、有德者因境污穢待六入後方投入、胎兒心識自由神識全知可通於母體內外,法師說上述皆有之。更證實了胎教的可能性,讓自己更加審慎。當情緒變異,盡量要求自己於當天處理完畢。
身為愚痴拙劣的母親,仍期勉自己能如麗柔同學所說的「與孩子相互成就」。
三、生命教育
修習生命教育學分班至今,在面對自己的部分,覺得自己脫了好幾次皮,哭了好幾回。還很天真的問任靈修導師的神父「我的稜角磨去很多了嗎?」神父和煦的微笑說「磨去一些些了,還有很多還要再磨。」
每當面對真實的自我,不堪的、不願面對的,仍是得接受並突破。原先自己很在意:付出怕受傷害,受傷害後很難繼續無悔的付出。但看到許多修女的典範,想到靈修原則中「第一個去愛、第一個去給」,及曾有老師說「可惡之人,背後必有其可憐之處」,當慢慢學習只否定人們不適切的行為,卻平等接納其人格,心也就開闊不少。否則每當供養時,念到「願度一切眾生」,總感到心虛,也覺得大乘悲心難達成。
在不斷的付出後,甚至已經做到超乎職責,至宗教愛的程度了,仍難感受到回饋,不免感到失落。這時認真體會靈修原則「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的道理,想到自己不過是孩子眾多助緣之一,即使是佛所度的亦是有緣人。從中學到等待的藝術,即使是種個種子也好,有時需等待因緣成熟方能水到渠成。
麗柔同學也常提醒自己不應執持,因為讓孩子受益不一定要在我;不同的人、不同的因緣,也會帶給孩子不同的成長。是啊!我存在的意義,不該是在執著付出這件事上。如何自在隨緣的助人,是下個階段要完成的功課。
上學期也在中護周校長的帶領下,至輔大參訪大體老師。在看到大體老師的剎那,警覺到對身見執著之深哪!浸泡在福馬林中,肌膚黃褐硬如紙,皮膚掀開來,是白白一層的脂肪。四念住中的「觀身不淨」不正示現在己面前!眼淚不自主的直往下掉。掉淚是因為慚愧,慚愧自己身見之重,慚愧大體老師對素昧平生的醫學系學生無悔付出。那堂課是震撼教育,震撼了心田!
除了熟知的臨終關懷議題,這學期還上了比較宗教學。佛教、基督教、天主教、回教、道教,皆有優秀的講師為我們介紹。從小接觸佛教的自己,除了現在修課常與修女同學互動,亦在平等的態度下認識各宗教。當能客觀的看待各宗教的優點,能使視野更開闊;也因了解的更多,在學校輔導學生,更能善巧的運用孩子信仰的宗教引導思考。
四、教學運用
每當新生開學的第一門課,總會與同學分享「覺」的概念,是入世的覺,非出世的覺。人有分先知先覺、後知後覺、不知不覺三種人。一方面提醒孩子要在高中時代成為先知先覺的人,另外也在生活常規的建立上培養孩子由後知後覺邁向先知先覺。當孩子有榮譽感、成就感時,自然能為先知先覺者。待一兩個月後,再帶孩子反省是否有進步,並說出自己的觀察,對先知先覺的孩子予以勗勉,帶動班級正向的風氣。
十四表中有體、相、用三分,自己在上課文時,也喜歡運用架構教學。先教以核心主旨,再抓以課文脈絡,再告知孩子如何活用、或與他課相契合。尤其在教授新詩時效果最佳,因孩子最難抓到詩句中飄忽的意象,但教孩子像柯南般抓到主旨後,其他詩句如何變化自然就難不倒他們了。史論類古文亦然,當抓到了核心架構,自然容易心領神會。
其他概念則隨相關課文自由發揮。如在教授應用文的對聯題詞、喪葬用語時,順勢與孩子討論死亡的概念,再加入臨終關懷的思想內涵,同學都相當感到興趣。
神釋(節錄) 陶淵明
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需盡,無復獨多慮。
一直很喜歡這段話。因為既有勇猛心,又敢為,且無所執持的自在,這是讓人欽羨的境界。正如「弘誓深如海」,又能悲智雙修,實在很讓人讚嘆!
期許自己,未來能朝向這個方向邁進。無論在為人處世,亦或是學佛,皆能發大勇猛,為所應為,就算疲敝仍能不退、不轉。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