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了吧反正清醒更斷腸
無理去原諒你被叛
算了吧反正有你更孤獨
你不會知道遺忘有多難
給你的心不要你還痛不要你償
陪你走過一段七情六慾全都品嚐
愛你的苦不要你扛淚不要你擋
七情六慾打翻
笑著哭哭著笑去想你的模樣
走了嗎走到那都一樣
你不肯搬出我心上
斷了嗎斷了見面想不斷
為何我總是為難我的慌
*******************************
七情六慾
七情:喜、怒、哀、樂、愛、惡、欲﹔或是喜、怒、哀、樂、愛、惡、欲所造成之肉體疾病。
1)最早出於<十三經>之禮記:何謂人情?喜、怒、哀、樂、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故聖人之所以治人七情。---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2)又見於”周書/列傳/儒林/沈重:皇帝問梁都官尚書沈重<觀夫八聖六君,七情十義--->”
3)宋朝大儒常常引用:”宋史/列傳/程頤:學以至聖人之道也---天地儲精,得五行之秀者為人,其本也真而靜,其未發也,五性具焉,曰仁、義、禮、智、信。形既生矣,外物觸其形而動其中矣,其中動而七情出焉,曰喜、怒、哀、樂、愛、惡、欲。情既熾而益蕩,其性鑿矣。是故覺者約其情使合於中,正其心,養其性;愚者則不知制之,縱其情而至於邪僻,梏其性而亡之。”
4)”朱子語類/公孫丑上之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章:「四端是理之發,七情是氣之發。」
5)”金史/志刑/序言:昔者先王因人之知畏而作刑,因人之知恥而作法﹔畏也、恥也,五性之良知,七情之大閑也。
6) ”劉勰之文心雕龍/詩名義及詩歌起源/第一節正文:人稟七情,應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7)”明史/列傳/方伎/倪維德:林仲實以勞得熱疾,熱隨日出入為進退,暄盛則增劇,夜涼及雨則否,如是者二年。診之曰:「此七情內傷,陽氣不升,陰火漸熾。故溫則進,涼則退。」投以東垣內傷之劑,亦立愈。”
六欲:又稱”六情”、”六穢”或”六衰”,指色、聲、香、味、細滑、識等六感,古人認為食肉易失之六欲,語出佛經。
1)”<大正新脩大藏經>弘明集/郗嘉賓奉法要:六情,一名六衰,亦曰六欲,謂目受色,耳受聲,鼻受香,舌受味,身受細滑,心受識。識者即上所謂識陰者也﹔五陰六欲,蓋生死之原本,罪苦之所由。
2)”<大正新脩大藏經>弘明集/郗嘉賓奉法要:遠離房室不著六欲。”(色慾)
3)”<六祖壇經>:耽六欲之穢塵,翫邪迷以怡性。”(六穢,使人喪志遁入邪道。)
4)”廣弘明集/慈濟篇第六/梁武帝斷酒肉文:食肉者是遠離聲聞法,若食肉者是遠離辟支佛法,若食肉者是遠離菩薩法,若食肉者是遠離菩薩道,若食肉者是遠離佛果,若食肉者是遠離大槃,若食肉者障生六欲天。”(吃素由來~~)
5)”<極論>六道之言:失心之於六欲,喪亡之於六道。”
6)”<大正新脩大藏經>:欲情物性勃發,必喪其佛
此為七情六慾
能看到這裡真是佩服佩服啊
其實應該是用跳的吧
哈
我打完
這首歌也剛好沒了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