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看到一則意外新聞,一群學生趁著放假去溪邊玩水,其中一個學生溺水了,他的同學們親眼目睹,卻沒有一個人想到要前往近在咫尺的消防隊求救。新聞在播時,那學生似乎還在急救,他的媽媽既生氣又心急,指著坐在派出所裡其他同學的鼻子大罵:
「如果我的兒子有什麼三長兩短,你要怎麼賠?」
媽媽急壞了我很同情,但我也忘不了被罵學生臉上的表情。
運氣好一點的話,這又可以成為一個錯誤與罪惡、包容與諒解的故事。然而現實生活中的故事永遠不會像書中那般美好。如果那個學生真的沒救了,他的同學們,尤其被他媽媽指著臉大罵的那個,有沒有可能就這樣一輩子活在罪惡裡,如書中主角阿米爾一樣?
這本書我原本壓根沒有想過要看,因為覺得民族與友情的故事太過老套,這本書的名氣又太高。名氣高到這種程度,總會帶給人一種過譽的想像,而我又是那種買書憑直覺的人。
簡單的介紹就是這樣:
阿米爾,一個因懦弱出賣友情而愧疚半輩子的人。
哈山,阿米爾的朋友兼僕人兼同父異母兄弟,對任何人都真誠以對的好人,最後死於塔利班的槍下。
索拉博,哈山的兒子,阿米爾的姪兒,受盡戰火煎熬而身心受創的孩子。阿米爾藉由拯救他、照顧他,撫平對童年摯友的愧疚,與他相處間,阿米爾能看見故友的影子。
還有一個影響主角一生,承受阿米爾愛戴與崇拜,典型刀子最豆腐心的伊斯蘭父親,心靈因生下私生兒子這件事感到愧疚。他總是在阿米爾身上看見自己,造就緊張的父子關係。我一時想不起他的名字。
加在一起所談的是:
一個受盡苦難的國度,一段破碎的友情,煎熬的心靈,壓抑和幸福。
故事讓人感動,主要歸功於那份感同身受,大概因為我跟阿米爾像吧,只差在沒有一個成功的父親能做鮮明對比,讓我感到更慚愧。我能了解因膽小造成的罪惡感,因為太多時候我像他一樣,後悔並且責怪自己:如果我多說一句話呢?如果我敢挺身而出,事情會不會有所不同?
上帝賜與人自由意志,勇敢的人靠著自由意志達成想望,平庸的人對著不可能重來的選擇興歎。阿米爾在被戰爭、極權統治蹂躪如同夢魘的故鄉中找到哈山的兒子,而索拉博就如同他父親一樣,再次救了他。阿米爾最終的決定沒讓自己後悔,而這就是所謂的勇敢吧。故事的結局雖然稱不上喜劇收場,卻充滿了希望,我覺得這比皆大歡喜更引人入勝。
順道題一提我對他父親的觀感,和兒子阿米爾的個性相反,他是個勇往直前型的人,瞧不起軟弱與服輸,甚至直到癌症末期都拒絕治療,靠自己的力量奮鬥到最後一秒。在故事剛開始時,他的形象是嚴肅的,對傳統有自己的一套遵循標準。在所有角色中我最喜歡的就是他,尤其到他們逃難美國,讓他終於展露內心真實的喜怒與脆弱時,不管怎麼說都比一開始嚴厲父親的形象好呀。
整體而言算青少年勵志讀物吧,雖然覺得最後阿米爾費心周旋的居然是童年欺負人的大惡棍阿塞夫這段有點落入俗套,不過真的很喜歡它的結局呀。
照樣的,我沒掉眼淚,但很感動於貫穿全書的一句話:為你,千千萬萬遍。
(21:18-原來那個學生只是失蹤,剛剛看到找到了,好哩加在XD)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