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
去看了島嶼寫作紀錄片系列影展的其中一部[逍遙遊]
記述余光中先生對於台灣詩壇的貢獻與文化教育的傳承
影片中的他 鶴髮消瘦
眼神中褪去了年輕時的熱
留韻下的是一種圓滿的樂
片中 他的來歷裡有海
記憶裡有河
詩裡有鐵路
他說:自由詩 不能只有自由而無詩
多麼切刻的一句提醒
晚年所寫的詩[紅燭]
獻給他那不離不棄 將一生守成畫的妻子
讓愛情模糊的筆劃 有了著落
是的
他的詩 由時代的臼磨來
如旁述者所言:他的詩 已經是種絕響
但豈又僅止於此?
他的山河海繼續的成立
他說:西子灣是他的 他必須負起誦詠的責任
年邁的他 去國小教導孩童們朗讀他的詩作
他將詩的種子 散播在初春的心田
他的詩 不再有句號
天狼星也將永久嚎叫
那是一支不斷水的筆
把時間寫滿山河海
詩人
我說:沒有田的農夫 在豐收裡嘆息 沒有筆的詩人 在嘆息裡豐收
那沒有故鄉的人呢
政治的汪洋將那個時代隔離
那是余光中先生的鄉愁
我的鄉愁呢?
徘徊漢語與排灣族語 毛筆與番刀之間
余光中先生回到了無錫
我的路繞過了母親的部落
這是我在這時代的惆悵
儘管如此
余光中先生用詩教導我一件事情
要對生命熱愛 筆劃鏗鏗聲鏘鏘
順著時間的河流
收集一路風光
最後
獻上余光中先生的詩作[鄉愁]
給所有流離的魂
小時侯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裏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註:謹獻上這篇讀感文給我的父親:毛德友牧師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