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身邊的人...都不要生病.....健健康康的.....
認識癌症
http://www.kfsyscc.org/index.php?menu_id=43
癌症是體內異常細胞不可控制地增殖,目前已知的癌症有100多種。當癌細胞增殖發生在一種對生命重要的器官或組織,它的正常功能將受損或停止,並有可能導致死亡。
細胞和組織發生癌變是當它們在不明原因的情況下,比正常時加快生長,顯示出異常形態和大小,並且停止發揮正常的功能。當一個生命的重要器官完全地陷入癌變,無論是原發的,還是轉移的,最終將導致病人死亡。]
癌症與良性腫瘤十分不同,它易於擴散,其擴散程度通常與個體克服該病而倖存的機會相關。在這裡你可以正確地了解癌症是什麼?癌症的症狀有哪些?癌症的風險如何?癌症的分期?誰會得癌症 ? 致癌的原因有哪些 ? 癌症可以預防嗎 ? 癌症的緩解等 超高的看病次數,只會造成超高的死亡率
腫瘤是什麼?
惡性指腫瘤能致死。任何腫瘤,不管是良性還是惡性,只要位於關鍵處都可因局部效應而致死。但根據常用的也是更具體的定義,惡性指腫瘤細胞轉移(侵至身體各處,藉微妙的方式播散)的能力,而且除非將所有惡性細胞清除否則終將致死。
癌症細說從頭
根據最簡單的分類,惡性腫瘤主要分為兩種類型:癌(carcinoma)和肉瘤(sarcoma)。癌發生於上皮組織,上皮組織覆蓋在全身(皮膚)並作為器官內腔結構的裡襯(如乳房、呼吸道和胃腸道、內分泌腺和生殖泌尿系統)。肉瘤發生於結締組織,包括纖維組織、脂肪(脂)組織、肌肉、血管、骨骼和軟骨。罕見的一種情況是,癌症會同時發生於上皮組織和結締組織叫做癌肉瘤(carcinosarcoma)。發生於造血組織的癌症(如白血病及淋巴瘤)、神經組織腫瘤(包括腦部腫瘤)及黑素瘤(一種正常皮膚細胞的癌症)也都各分為一類。
癌症的類別
在癌與肉瘤名稱之前常加上字首來表示起源的組織。如肉瘤起源於骨頭並趨向再生骨性組織叫做骨肉瘤;其他加上字首的例子如脂肉瘤(原發於脂肪)、纖維肉瘤(原發於纖維組織)及滑膜肉瘤(原發於囊和關節的滑膜)。「原發」(primary)這一詞是指癌症起源於此組織而不是從另一病灶透過轉移到某一繼發點。字首adeno-(腺)是指在上皮腫瘤中有管腔和腺體物質持續地存在,例如甲狀腺腺癌(thyroid adenocarcinoma)、胃腺癌(gastric adenocarcinoma)、子宮腺癌(uterine adenocarcinoma)。皮膚的扁平細胞上皮癌和某些黏膜,如舌癌、唇癌、咽喉癌、膀胱癌、子宮頸癌或陰莖癌都可以稱為上皮樣癌或鱗狀細胞癌。
癌症相關知識
由已有身體細胞轉化而來的一團異常細胞,起因不明,無明確生物功能,其特徵為生長自主性和無限制性。腫瘤和炎性或其他性質的腫脹很不相同,腫瘤的外觀和特性表現異常。異常細胞——通常組成腫瘤的異常細胞——與正常細胞不同處在於,它必然經歷過下面一種或多種病理變化︰1.肥大,即個別細胞體積的增大。這偶見於腫瘤,但也常見於其他情況;2.增生,即在給定的範圍內細胞數目的增加;在某些情況中,增生可能是判定有無腫瘤形成的唯一準則;3.間變,即細胞性狀的退行性變化,變得更原始或更近於未分化狀態;這幾乎是惡性腫瘤的恆定特徵,不過這也見於健康或疾病中的其他情況。
http://www.uhealthy.com/cancer-chinese/lymphoma-p1.htm
淋巴癌
前言
淋巴癌是淋巴結旳一個疾病, 其特徵是正常構造的淋巴結被破壞掉, 代之以型態上不成熟的淋巴球的增殖。淋巴癌主源於身上的淋巴結, 包括頸部、腋下、腹股溝的淋巴結, 以及在身體內部、胸部縱隔腔或腹部主動脈兩側的淋巴結, 一直到腹股溝的淋巴結。但它亦可發生於淋巴結以外的淋巴組織, 這即所謂的淋巴結外的淋巴癌。譬如起源於胃腸道、骨頭或甲狀腺、頭頸、鼻咽等淋巴組織出來的惡性淋巴癌。
淋巴癌主要可分為兩種, 一是何杰金氏疾病(Hodgkin's disease)以及非何杰金氏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 簡寫NHL)。這兩種疾病在東西方國家, 比例不同, 在外國何杰金氏比非何杰金氏淋巴癌的比例靠近。 但是在包括日本、亞洲各國以及台灣、中國大陸等東方國家都是以非何杰金氏疾 病比何杰金氏疾病多得多。
淋巴系統的功能
整個淋巴系統是由淋巴細胞、淋巴管、淋巴結及一些非淋巴結的淋巴組織或器官(如扁桃腺、脾臟及胸腺)所構成的。淋巴腺的主要功能是過濾並對抗外來入侵的病毒及細菌,另外也製造淋巴球。淋巴球屬於白血球的一種,它負責身體的免疫功能,當身體某一部份有病毒侵入時,該部位附近的淋巴腺(結)內的淋巴球便會運用免疫功能,對抗外來之病菌以保護身體。
淋巴癌的成因
當淋巴組織內的淋巴球變成癌細胞時,則形成淋巴瘤。加不加「惡性」兩個字其實指的都是同一種疾病,亦即都是惡性腫瘤,我們主要介紹的是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以下簡稱為淋巴瘤。 淋巴瘤的發生原因尚未確定,僅能大略指出如下:
防衛系統的缺失
病毒感染
放射線或藥物的使用
遺傳
淋巴癌的症狀
淋巴癌的症狀大都表徵在淋巴腺的腫大, 當這個淋巴腺腫大表現在頸部、腹股溝、腋下的淋巴結腫大, 可以從檢查上摸得到。其它身體內部的淋巴腺就無法摸得到。 在淋巴結外的淋巴癌部位, 譬如胃腸道, 可能以腸阻塞及腹瀉來表現, 鼻咽及頭頸、則以鼻咽的症狀或扁桃腺腫大來表現, 也有其他淋巴結以外的表現, 比如說胸水、腹水或骨頭痛、眼睛腫等的表徵、其中以淋巴腺腫大最常見。
所謂的"淋巴腺腫大", 是否即顯示一個惡性癌症疾病, 需要很小心去區分, 因為一些比較沒有危險性的疾病, 比如淋巴結發炎或其它感染, 亦可能造成淋巴腺的腫大,所以我們第一個在對付淋巴腺腫大時, 必須仔細檢查區分淋巴腺的大小、硬度、皮膚病變, 並從病人的臨床過程, 淋巴結腫大的持續時間、大小、硬度的變化 及包括體重減輕, 無緣無故發燒或夜間盜汗, 還有皮膚發癢等症狀去判斷它究竟屬於何種原因。
http://www.sydao.org.tw/cure/cancer_20.html
人體除極少數器官,如腦組織或聲帶以外,各處均有淋巴組織存在。淋巴組織發生癌病,可沿淋巴系統蔓延至其他組織。所謂淋巴癌,又稱惡性淋巴瘤,事實上包括好幾種不同的組織病理形態;大體上可分為何杰金氏病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到目前,發生淋巴癌的原因仍不甚清楚,可能與免疫系統的缺失、感染、環境、藥物及遺傳等因子都有關係。
淋巴癌的發生率,在台灣約占所有癌病的2%。男性發生的機會比女性稍多,發生年齡從小孩到老年皆可能罹患。在美國,40%以上的淋巴癌是何杰金氏病,但台灣地區則以非何杰金氏淋巴瘤較常見,和外國相較,台灣地區T 細胞淋巴瘤發生率較高。
症 狀
癌的症狀,主要是在身體上摸到腫大的淋巴結,早期皆不痛不癢,因此常被人所忽略。大約60%的淋巴癌首先發現在頸部的淋巴結腫大,開始時祇單一腫大,慢慢則數目增加,且越腫大。淋巴癌可發生於全身淋巴組織,如下頷、下顎、前頸部、鎖骨上、腋下、鼠蹊部、縱膈腔或腹部動脈旁,有時則發生於臟器引起壓迫症狀;若發生於胃、小腸或大腸則可能有腹脹、便血、嘔吐、腹痛等消化性潰瘍或胃腸機能障礙之症狀;若淋巴瘤侵犯骨髓,則可能產生臉色蒼白、發燒、不正常出血等泛血球減少症,有時在周邊血液裡可見異常淋巴球出現。
由上可知,很多部位的淋巴癌極易被掉以輕心,而未能早期察覺治療。但大部份的淋巴癌就生長於體表易摸到的部位。一般人常誤以為發炎,而自行購買消炎抗生素服用,雖有時可暫時或稍減症狀,但癌症卻仍在蔓延。淋巴癌也可發生如發燒、晚上盜汗、體重減輕等全身症狀。
診 斷
對於身體上摸到的腫塊,應請專科醫師檢查。醫師會根據腫塊的位置、大小、邊緣面、硬度、及移動性等因素,衡量其發生的原因是發炎、淋巴癌或轉移癌。醫師會建議做耳鼻喉科或有關科檢查,甚至需活體切片檢查,送病理化驗,以決定良性或惡性病灶。
除了一般血液、生化檢查、胸部X光檢查外,對於證實是淋巴瘤之病例,皆必須做分期檢查以確定期別,檢查包括胸、腹電腦斷層、血液及骨髓檢查。如果是何杰金氏病,則需加做淋巴管攝影檢查。如果需要,醫師可能勸告病患接受剖腹探查手術,以檢查腹腔內臟器及淋巴組織有否受淋巴瘤之侵犯,必要時需做脾切除術,腫瘤切除、切片檢查或放置金屬小片於侵犯的淋巴結處,以供放射線治療定位之用。對於何杰金氏病,剖腹探查可減少醫師過度治療或治療範圍不足之缺失。
分 期
臨床上,淋巴癌分成四期,第一期指祇有一處解剖區域有癌侵犯;第二期有兩處以上,但祇在橫膈之一邊;若兩邊皆有時,已入第三期;如有臟器(如肝臟、骨髓)侵犯則算為第四期了。每一期皆再分A、B期,A期沒有全身症狀,B期則有之。
治 療
淋巴癌在40年以前認為是絕症,外科切除後很容易復發及轉移,所以單純外科切除並無法根治淋巴瘤。但由於發現淋巴癌對放射線及化學藥物治療極為敏感,現已使用放射線及化學療法為淋巴癌的主要療法,原則上早期何杰金氏病單獨使用放射線治療、而較晚期何杰金氏病以及大多數的何杰金氏病淋巴瘤都以合併化學治療為主。某些病患會加上局部放射治療,以增加治癒率。
預 後
依據統計,在所有癌患中,約85%的人可能到完全緩解,5年的無病存活率約60%,10~15年沒有再發即為治癒了。對於那些沒有得到完全緩解的病患,沒有一個可活過五年。由此可見臨床治療反應的好壞,實與其存活率長短有著最密切的關係。
結 語
由於診斷方法,放射治療,組合性化學治療的進步,何杰金氏病不但不再是無可挽救的疾病,更可使大部份患者達到長時間的存活,而對於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之治療,也使緩解率及存活率大增;更由於新的治療方式及骨髓移植的發展,使得淋巴瘤的治療效果大大提昇,相信祇要病患能與醫師充分合作,接受完全的檢查及治療,是可以預期日後淋巴癌病患的治療及生活品質即可獲得更理想的結果。淋巴癌雖屬惡性病,但早期診斷與治療,必可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一般只要平時注意檢查身體上的淋巴,發現異樣或腫大,應立即就診。
http://life.nthu.edu.tw/~labchy/basic.htm
關 於 鼻 咽 癌
簡介
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簡稱NPC)是頭頸部癌症中最為常見的疾病,約佔了有40%。就全世界地域上的分佈來看,鼻咽癌幾乎主要發生在東南亞地區,尤其以台灣、香港和廣東為主。在台灣,根據衛生署在1997年的統計資料顯示,鼻咽癌為台灣省主要癌症死亡原因的第九名,當年共有731人因患鼻咽癌而死亡。因此,對於鼻咽癌的研究及治療亦是一項不容忽視的課題。
發生位置
鼻咽癌發生位置為鼻咽腔(nasopharynx),位於咽喉的上端及鼻腔正後方之區域,屬於呼吸道之區域。由於鼻咽腔位處於深處,故一旦發生病變時通常難以自我察覺,必須藉助鼻咽內視鏡等來檢查。
病因
鼻咽癌屬於鱗狀上皮細胞所衍生的未分化(或低分化)腫瘤細胞,導致這種癌症發生的原因尚未完全確定,可能的原因有下:
種族遺傳因素:
中國南方人(南蒙古人種)發生鼻咽癌的機率比高加索人(白人)大25倍。中國南方人亦比北方人易得此症。
人類白血球抗原(HLA):位於第六對染色體上的基因組。在特別的HLA基因型(A2/B64, A33/B58)中,罹病率較常人高出2~3倍。[進一步資訊]
家族遺傳:家族中若有人患鼻咽癌,則家族中其他人的罹病率亦增加。
飲食因素:
常食用醃製食物(鹹魚,醬菜),則發生鼻咽癌的危險機率大為提高。在香港的研究中指出,食用廣東鹹魚與鼻咽癌發生的相關程度相當顯著。原因是,這些醃製食物含有致癌物或致癌前驅物。[相關資料]
病毒感染:
早期研究中,發現鼻咽癌的組織切片中含有大量的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顆粒。進一步檢測則發現鼻咽癌腫瘤細胞中含有EB病毒的基因及蛋白質,患者的血清中抗EB病毒的抗體指數亦很高。由此推斷,EB病毒的感染和鼻咽癌的發生有某種程度上的關連,但其間的關係則尚在研究中。(註:並非受到EB病毒感染就一定會得鼻咽癌,但是幾乎在所有的鼻咽癌患者的檢體中均可測得病毒的基因存在)[進一步資訊]
其他:
環境致癌物的接觸,鼻竇炎病史等亦會增加患病率。
http://www.uhealthy.com/cancer-chinese/nasopharyngeal-p1.htm
鼻咽癌
前言
鼻咽癌在歐美國家極為罕見,僅佔所有惡性腫瘤的0.3%左右。鼻咽癌是南方華人特別盛行的腫瘤,中國東南沿海之兩廣、福建、臺灣及香港、新加坡等地之中國人罹患率相當高,即使是移民到歐美之後代亦是。因此有人稱鼻咽癌為『中國癌』,一點也不為過。
台灣一年有一千多個病人, 依衛生署統計,它是台灣地區癌症第七大殺手,其中男性佔約四分之三。各年齡層皆有可能罹患,但以四十歲為高峰。 鼻咽癌發生的原因仍不清楚,只知遺傳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患者一等親內的家屬得病機會為一般人的20倍。其次是環境因子、燒香與抽菸都有報告認為與鼻咽癌有關。然而,常有病人是不抽菸、不喝酒。為什麼有的人會得鼻咽癌而有的人不會?目前仍不清楚。
鼻咽的位置
鼻咽乃一位於鼻腔最後端之小空腔,其上為蝶竇,其下為口咽部,後方為第一頸椎咽部位於鼻腔後方,它的兩側就是耳咽管的咽部開口(即連接耳部與咽部的管道),鼻咽腔是耳、鼻、咽喉相連的唯一通道。正常鼻咽所佔的空間有限,最寬處約略僅只有3.5公分;若於此處發生之癌,我們稱為鼻咽癌。
鼻咽癌的可能成因
幾個可能因素與鼻咽癌的形成有一定程度的關連:
種族:鼻咽癌幾乎是南方華人的專利。中國東南沿海一代的居民,發生鼻咽癌的機率最高,即使這些南方華人移民海外後,其第二代得到鼻咽癌的比率也比當地人高。
遺傳:研究報告指出:鼻咽癌病人的一等親屬,得到鼻咽癌的機會是普通健康人的20倍。
環境:探討種種致癌因素中,實驗室的研究顯示:廣東鹹魚的製作過程中因未掏出內臟,以致容易衍生揮發性的亞硝酸鹽化合物,此化合物被認為是一種強力的致癌原因。
Epstein-Barr(簡稱EB)濾過性病毒:目前國內外的研究中都發現鼻咽癌病人的血清中對EB病毒的抗體均比正常人高。但血清中的EB病毒抗體高,並不是有絕對性的意義,需要病人找可靠的耳鼻喉科醫師檢查。
鼻咽癌的症狀
頸部淋巴腺腫大:這是最早及最常出現的症狀,通常不痛。
頭頸部疼痛:病人表現單側頭痛。原因不清楚的頭痛,應考慮鼻咽癌的可能。
口鼻出血:痰中有血及反覆性的流鼻血。
鼻咽症狀:鼻塞、鼻咽或膿性鼻漏也常見,因此會被誤為鼻竇炎。
耳部症狀:聽力障礙、耳鳴及耳阻塞感。
腦神經症狀:鼻咽癌物侵入顱內造成顱神經麻痺,產生眼球內斜、複視(即把一個東西看成兩個)、側臉麻木等症狀。
鼻咽癌早期診斷並不容易,症狀也不具特異性。因此大多數病人找耳鼻喉科醫師診斷時,腫瘤已是第三、四期。唯一的辦法是大家提高警覺,有上述的症狀發生者,應找可靠的耳鼻喉科醫師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