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5-06-03 21:54:10| 人氣58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始終戒要~誠因法師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附表八  始終戒要

(一)先明來意濟緣記:

眾生識體  本自清淨  離諸塵染                  煩惱(惑)      本來自在  具足方便智慧、威神德用  由妄想故,翻成  結業(業)      本來平等  無有彼此愛憎差別              生死(苦)今欲反本故立三誓

      立三誓  受三聚淨戒 修三行   趣三門    復本性   三身佛   名三德

 (一)斷惡誓  受攝儀戒  修離染行  趣無作解脫門 復本清淨 證法身佛 名為斷德 

 

(二)修善誓  受攝善法戒 修方便行  趣空解脫門  復本自在 證報身佛 名為智德 

 

(三)度生誓  受攝眾生戒 修慈悲行  趣無相解脫門 復本平等 證應身佛 名為恩德

 

 

大家請看附表八《始終戒要》,以下再把眾生最初為什麼要受戒?這持戒最終的果報,整個來龍去脈要義說一說。因為它是我們行菩薩道的一個藍圖,《始終戒要》也算是我們菩薩戒修學的宗要,所以就依著《在家備覽》跟大家再說一說。第一個我們看到【先明來意】,這一篇是靈芝律師在《濟緣記》解釋戒體正義之前,先說明:眾生為什麼會流轉生死?又如何持菩薩戒來還滅成就佛道的?整個由來大意先有個概念性的說明。前面的正知見是依阿賴耶識緣起來說,這篇《始終戒要》就如同《起信論》,它是把真如跟阿賴耶識合起來一起講的,我們要把它合在一起講。看文!眾生阿賴耶識的本體(阿賴耶識背後的主人)就是真如,真如這裡面列出有三種德性:本來是『清淨』、『自在』、『平等』的。『清淨』是離開一切諸多的塵緣染污,是清清淨淨的,你看像小孩子就是天真無邪,沒有一點染污的。由於真如不守自性、一念不覺的,由於這樣的妄念、妄想,這清淨的真如就翻轉成有『煩惱』,種種的煩惱就產生出來,粗的煩惱像三界的見思『惑』,細的煩惱像界外的無明『惑』。有一次,佛陀的兩位弟子,舍利弗和拘絺羅,在一起討論問題,拘絺羅問舍利弗:「何謂無明?」舍利弗的回答很簡單,開門見山的說:「無知,即是無明。」隨即舍利弗又解釋說:「怎麼說是無知呢?眼無常,眼生滅法,不如實知,是名無知;耳、鼻、舌、身、意無常,不如實知,凡因六根所起,乃至色、受、想、行、識無常,一切生滅煩惱,亦不如實知,這種無知,即是無明。」也就是說,「無明」就是不知道。凡不知道的一切心理現象,就叫「無明」。  在佛說「十二因緣」裡,第一句就說「無明緣行」。在佛經中,亦常常見到無明二字,它的意思,是指愚痴黑闇迷沌的心。人們對於自己這個心,不能以智慧覺照明了心內和心外一切諸法事理的光明,及一切業因業緣果報的事相。無明也就是愚痴與煩惱的代名詞,人生何止八萬四千煩惱?可以說一切煩惱,都是由六根、六塵、與六識種種分別妄執幻覺所引起,迷失了一切眾生原本具有的光明覺性,就叫做無明。  無明有根本無明與枝末無明之分。迷於法界一切理之原始一念,為根本無明;因根本無明而起的「三細六粗」之惑業,為枝末無明。何謂三細與六粗?三細是分別根本無明的相狀;六粗是分別枝末無明的相狀。對於枝末無明之六粗而說三細;對根本無明之三細而說六粗。  三細者:第一是「無明業相」--業者,是動作的意思。因有了妄心,不能達於一清淨法界時,真心初動,即生業相。第二是「能見相」--既有動作,就有能見之相。第三是「境界相」--有能見之識心相,必有所見的境界相。此三相中,初動是體,能見所見是用,體用不離,同時具備三相。此相極其微細,修持者甚難覺知,故名為三細。眾生的真如『本來』是自由『自在』的,沒有一點繫縛的,『具足』無量的『方』便、善巧的『智慧』,還有種種『威神德用』,本來是這樣子的。你看佛,祂能隨類化生,有無量的辯才,種種利益眾生的神通,這是我們眾生本具的。可是由於一念不覺的妄想,自在的真如起煩惱、造惡業,就『結』下三界生死的『業』,由於業力的繫縛,真如就不得自在,所謂的「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譬如我們現在,你想要有所造作什麼的事情,你就發現有很多的纏縛、繫縛的情形,事實上你不能隨心自在的去做,你是在種種業力軌範之下的。眾生真如『本來』是『平等』一如的,大家都是一樣,你跟我都是一樣的,所以大家就沒有外在你我彼此的一個差別。乃至於內心也沒有這種恩愛、瞋恚、種種高下的一個分別,沒有的。可是由於真如一念不覺的妄想,眾生就起惑造業,依止不同的業力,它就翻轉眾生的真如,成了有六道差別、『生死』輪迴的『苦』果。眾生的真如由於一念迷的妄想,把本來清淨、自在、平等的真如,就轉成凡夫惑業苦這種生死的境界。所謂的「一念迷生死浩然 」,這個真如緣起是這樣講,這一念迷就生死浩然了,這是凡夫流轉染污的一個緣起。我們有這樣的認知呢,我們現在雖然有很多的煩惱在,像一個乞丐一樣,可是我們知道我們是大富長者兒子的,未來可以紹繼大富長者的家業,我們就充滿了信心。雖然我們現在有很多的煩惱,可是內心裡面就看到光明了,這很重要。以下再說明還滅清淨的緣起。既然知道我們有真如,所以我們不甘心這佛性輪迴六道,不甘心再做乞丐流浪生死了,我們現在想要返回本性真如。而且我們現在返妄歸真,是站在一個「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自具足」的角度。過去因為只是打妄想,自己來虛妄捏造出這個惑業苦,現在只要恢復正常,你只要不打妄想就好了,就恢復真如本來的一個面目了。所以對下面要介紹的這些修證不勉強,講得那麼複雜,事實上它都不是在講別人,都是在講我們內心裡面的財寶,屬於大富長者家裡面的財寶。我們是走在回家的路,所以我們是充滿了信心了。

 

以下就在說明這主人翁怎麼樣醒過來,有四個步驟:第一個內心要立下斷惡修善度眾生的誓願;第二個就是在三寶師長面前受菩薩的『三聚淨戒』,受戒以後當然就要持戒;第三個就持菩薩戒,相對菩薩的三聚淨戒就『修三行』,三種行門(持戒的行門);第四個是未來就能成就內心的智慧,趣向三解脫門,這時候內心就不再迷惑、打妄想了。所以的「一念悟輪迴頓息」,生死就消失了,就恢復真如本性,就得到這法報化『三身佛』,成就三種德行。這是講到受菩薩戒的目的,從始到終整個操作,整個大綱就這樣子。所謂的「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 」,這菩薩三聚淨戒,它從哪邊來的?它從佛陀自性清淨心當中流露出來的,軌範迷惑的眾生,什麼可以做、什麼不能做的。眾生就發下菩提誓願來受菩薩戒,把佛制定的這種所謂清淨等流正法,就領納在有情心當中,就成就戒體。未來就依止戒體,時時的、白天、晚上,發生這種警覺的作用,恆常來提醒眾生,轉迷為悟。所以宣祖講:「戒是警意之緣。 」它是警察我們內心的,未來眾生內心有依止這樣正確的方向來持菩薩戒,透過菩薩戒的歷事煉心,從戒體點狀的正念,轉成全面性的正念。菩薩就一次又一次的這樣在事相上洗刷內心,如此的把過去這種虛妄的心所,所構造的這些惑業苦,就逐漸逐漸的脫落了。理可頓悟、事須漸修,這種脫落的情形,事實上是比較適合用阿賴耶識緣起,慢慢的、慢慢的轉變,內心的光明智慧就慢慢的,一層一層的就透露出來了,成就三解脫門,解脫過去的無明黑暗,仍然是開顯真如自家本有的清淨、自在、平等而已。所以《梵網經》講:「汝是當成佛,我是已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我們就相信我們有真如,佛能成佛,那我們未來也能成佛的。我們就如此的相信來持菩薩戒,這菩薩戒也容易成就的,這是我們持菩薩戒、行菩薩道事前應有的一個認識。以上是講到我們返妄歸真的一個大綱、要義,都說過了。以下再把菩提心細分成『斷惡』、『修善』、『度眾生』,就依這三個角度各別來說明。我們先看『斷惡』,內心發起斷惡的誓願,相應就納受佛制的菩薩『攝律儀戒』。攝律儀戒大致來講,就是佛制定的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聲聞的戒法是偏向於斷惡方面,要我們少欲知足,使令我們不再染著三界五欲六塵,它是一種以出離心為基礎的。所以持攝律儀戒,未來就是修習離開種種三界染污的行持,趣向『無作解脫門』。大家想菩薩在人群當中都是花花綠綠的世界,這個大染缸,你如何不生起染污呢?菩薩內心就是要有大乘的正知見做保護的。這地方把大乘的正見開展出來,前面我們講空有二諦,現在開展出來就是三解脫門。現在這邊就講無作解脫門,就是菩薩了知三界一切的有為法,都是心所變現的,所以它是無自性的,你心一轉變,果報就轉變了,它無自性空,一切外相是不真實的,所以它像夢、魔術師所變現的影像,所以不生染著。當中這些影像事實上沒有恆常住、不變異,能主宰的自性,所以菩薩不會再依止這個自我來造作三界的有漏業,菩薩他是無住然後生心的。《金剛經》講「無住生心」,是依止大悲心、無所得的心來造作這些菩薩應該做的事業,對三界事實上沒有一點願求。我們過去事實上為什麼會造惡業呢?就是依止自我染著三界,才廣泛的造下殺盜婬妄的惡業,不能通過去,我們就硬要通過去,就造惡業了。現在我們就依止這種無所得、無作、無所願求的心,可是又由於不忍眾生苦,不願聖教衰,這樣的大悲,再造作自利利他的事業,所以我們所為的事情,都是一種相應清淨無染的行為,當然所成就是一種無作解脫門的智慧。這種無作就是內心無住而生心的一種光明,你「作而無作,無作而作」,沒有一點染著,可是又努力的去造作,雖然努力的造作又沒有一點染著。無作解脫門對三界沒有一點自我私心的願求,又稱為「無願解脫門。 」因為菩薩的願都是清清淨淨,都是一種大悲心的,未來就相應證得『法身佛』。在《金光明經玄義》裡面講,法身是把法性之理開顯出來,就是法身。它是以萬法為身,所以是遍一切處,一切法都是它的法身,相應於『斷德』,就是你斷了見思惑、無明惑、五住煩惱都斷了。所以從上面這樣的說明,我們想要斷除惡法,就是要離開染污,必定要無作而作,想不要造惡業,乃至於不要造三界的有漏業,造善法也不要執著自我,無作而作,這樣子未來才能相應本來真如的清淨。第二個是講到『修善誓』。就修善來講,我們內心先立下修善的誓願,納受菩薩的『攝善法戒』,攝善法戒就指六度萬行,這種自利利他的事業,這些都是菩薩所應該做的事情,不做要犯戒的,所以持攝善法戒,它是屬於『修方便行』。怎麼說修六度萬行叫作『修方便行』呢?在《起信論》裡面講,我們了知我們的法性(自性)本體沒有慳貪,所以我們就隨順這法性來修布施度;乃至於我們了知法性沒有這些瞋恚、苦惱,所以我們就隨順來修忍辱度;乃至於我們了知法性--我們的自心,本體它是光明、沒有無明,所以就隨順修智慧度。我們在修六度是隨順我們自性來修行,是依止修六度的方便來開顯自性本具的這些善法。所以持攝善法戒叫作『修方便行』,是有這一層的意思,因為這些都是走在回家的路上,做這些法門都是一種方便而已。然而使令眾生現在乃至於未來這些安樂的事情,都可以稱為善法,這些事情太多太多了。菩薩面對這樣無量無邊的六度萬行的善法,內心怎麼做呢?這事情那麼多,那怎麼做?內心就了知一切法,它是心的因緣所生--自性本空,只要因緣具足,它都能成就。菩薩就是依止這樣無邊境界來歷事煉心而已,就成就內心這種『空解脫門』的智慧。空解脫門他就知道一切無自性空,未來都能成就。我們凡夫在修善法的時候,總是認為善法是很難成就的,可是我們了知一切法是空無自性,一切都會改變的,就不會再受到過去業力的束縛,就能恢復真如本來的『自在』,證得『報身佛』。報身佛是酬報這些殷勤的功德--我們六度萬行的這些功德,然後顯現出來一種莊嚴的身,叫作『報身』。這個報身是登地菩薩所建的,有種種的『威神德用』,像讚佛偈裡面講:「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這是報身佛的境界。報身是一種智慧契合法性之理,當智慧契合理性,前面法身是一種理性的開顯,這邊是智慧契合理性。 報身這個身呢?就智慧契合理性,就報得此身,稱為『報身』。可見我們修一切六度萬行,所成就的攏總來講就是內心的一種智慧,有智慧光明如實照了萬法,這一切的造作就能成就安樂的善法,所以稱為『智德』。我們再看第三個。約『度』眾『生』來講,內心就先立下度眾生的誓願,來納受菩薩的『攝眾生戒』。就是用布施、愛語、同事、利行這四攝法來度脫眾生、饒益有情,這是攝眾生戒。菩薩如果見到眾生可以度化,你不去攝受他,你要犯戒的。未來持攝眾生戒,就修給眾生拔苦予樂的『慈悲行』,趣向『無相解脫門』,為什麼叫『無相解脫門』?因為眾生是處在無明顛倒當中,所以菩薩去饒益眾生,眾生往往不能感恩的,領會菩薩的苦心,沒有辦法如實來接受菩薩的教化。所以像《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裡面講,一人是專門憶念,另外一人是專門忘記, 眾生就是專門忘記的。如果說是一般人他沒有智慧,他就是失望了。可是菩薩了知萬法都是心的因緣所生起,是空無自性,所以眾生相也是會變化的,它是像做夢一樣的夢相,像魔術師所變現的幻相,不真實、變來變去的。所以菩薩在人群當中度化差別眾生,內心是沒有眾生的差別相的。譬如菩薩去攝化很虔誠的眾生,這學生非常的虔誠,他也沒有生起歡喜;去饒益很剛強、很難調的有情,他也沒有生起憂惱的,如此不斷的在人群當中就這樣歷事煉心。因為無相,就眾生相無自性、如夢如幻,就這樣歷事煉心,成就菩薩無相解脫門的智慧。在菩薩的眼中看到一切相,都如夢如幻的,內心離開這些差別相的執著分別,沒有人我事非的對立,沒有。這時候就恢復真如本來『平等』無相的境界,就證得『應身佛』。這應身佛就是智慧契合理性,依這種本體生起利益眾生的作用,隨著眾生的機緣應現,然後說種種法門去攝化有情。所謂的「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這是應身佛的境界。由於救拔眾生,對眾生有大恩德,就成就『恩德』。半年多以前先師圓寂,學人去參加告別式、參加抬棺的行列。親自看到沿路的信徒,自動的跪在地上,一邊拜一邊很大聲的號哭,那種難割難捨的情景,比世俗人死了父母親還要嚴重的。學人就深深體會到這種菩薩度化眾生,雖然眾生還在迷惑顛倒當中,可是那種菩薩的大恩是很深層的,一點一滴都栽培在有情的心當中,一點都沒有流失。以上是把凡夫如何的流轉,如何的轉染成淨,整個由來大意、來龍去脈說過了。html />

台長: 生死戰場
人氣(58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