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流擊楫
注釋:比喻立誓收復失土,報效國家。見擊楫中流條。
出處:宋˙張˙安慶模˙渺長江詞:中流擊楫酬初志,此去君王高枕。宋˙文及翁˙賀新郎˙一勺西湖水詞:簇樂紅妝搖畫舫,問中流擊楫誰人是?
祖逖年輕時很有志氣。一次,他和朋友睡覺,半夜裏聽見雞叫,祖逖叫醒朋友,說:“你聽聽,這是在督促我們奮發圖強啊!”兩人就披衣起床,拔劍起舞,苦練本事。
後來匈
奴人佔領了中原,西晉滅亡了。東晉王朝偏安於江南,不思進取。為了收復失地,祖逖克服種種困難,組建起一支部隊,北渡長江。船到江心的時候,祖逖用船槳拍打著船舷,大聲說:“如果不能收復中原,我就再也不渡過這條江!”
由於作戰英勇,祖逖的部隊幾年之間,收復了長江以北、黃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區。“中流擊楫”比喻雄心壯志。
碧血丹心
釋義︰滿腔正義的熱血,一顆赤誠的紅心。形容十分忠誠堅定。
【名稱】中流擊楫
【拼音】zhōng liú jī jí
【字詞解釋】
擊:敲打。
楫:槳。
【成語解釋】比喻立志奮發圖強。
【用法】作謂語、定語;指人立志
【成語性質】褒義詞
【近義詞】奮發圖強、擊楫中流
【反義詞】委靡不振
2成語出處編輯
《晉書·祖逖(tì)傳》:逖將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複濟者,有如大江!”
譯文:祖逖手敲船槳(中流擊揖),向眾人發誓說:“祖逖此去,若不能平定中原,驅逐敵寇,則如這濤濤江水,一去不返!”
3成語故事編輯
東晉時的祖逖,是一位仗義好俠、憂國憂民的志士。魏晉時期,天下大亂。祖逖看到自己國家失去了北方大片領土,無數同胞處於侵略者的鐵蹄之下,非常痛心。他決心要收復失地,重振國威。晉元帝司馬睿遷都建康的時候,祖逖在北府京口召集了一批壯士,日夜操練,準備北上抗敵。他給晉元帝上了一份奏摺,文中說:晉朝之所以遭到侵略,皆因藩王爭權。今百姓在外族的蹂躪之中,都有奮擊之志、報國之心,陛下倘能夠發威命將,任我做統主,則四方豪傑都會回應而來,由此敵兵去除,國恥可雪矣。晉元帝見奏,十分高興,立即命祖逖為奮威將軍,並撥給他大量給養,讓他在當地招兵買馬、打造兵器,以期早日實現北征。戰備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一切準備停當後,祖逖帶領部下千余人渡江北上。他們的戰船駛離南岸,來到波濤滾滾的大江中流,上下將土回望南土,心中像浪花一般翻騰。祖逖神情莊重地站立船頭,手敲船槳(中流擊揖),向眾人發誓說:“祖逖此去,若不能平定中原,驅逐敵寇,則如這濤濤江水,一去不返!”祖逖的錚錚誓言極大地鼓舞了船上的勇士。他們緊握刀槍,紛紛表示要同仇敵愾,殺敵報國。祖逖率軍渡江之後,厲兵秣馬。東晉道民聞訊,接踵而至,很快組成了一支強大的軍隊。祖逖知人善任,果敢勇武,愛護士卒,體貼部下。士卒們都願為他出生入死、捨命戰鬥。因此所向披靡,一連打了幾個勝仗,收復了不少城池。他治軍有方,賞罰嚴明;對戰死者,收屍埋骨,親自祭奠;對投降的敵軍將士寬厚相待,反戈有賞;所到之處,秋毫無犯。他的這些做法得到軍民的廣泛擁護,每當他們凱旋歸來,百姓們總是自發地送來豬羊、美酒,犒賞三軍。江北一帶有人編出民謠頌揚他的功德:幸哉遺黎免俘虜, 三辰既朗遇慈父。 玄酒忘勞甘瓠脯, 何以詠恩歌且舞。祖逖戰功卓著,被晉元帝封為鎮西將軍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