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引述以色列赫茲利亞跨學科研究中心(Herzliya Interdisciplinary Center)心理學教授米古林瑟(Mario Mikulincer)的發現,如果有人很需要愛,甚至為了感情而焦慮,那就有可能把金錢當作工具,以得到周遭人們的愛與感謝。例如送人錢、禮物,或是花大錢買新車、新衣服,以得到別人的關注。在投資時,則會跟著其他人的感情走。更危險的是,如果身邊有人抓到這個弱點,這個缺乏愛的人,就可能被當成別人的提款機,因為缺乏安全感,讓他難以說「不」穴位按摩。
另一種典型是,因為渴望愛,但是缺乏信心、或怕被拒絕,而變得逃避情感。這種不安全感,可能會導致在金錢上拼命存錢,因為不希望有一天要依賴人幫忙,而受人宰制。但這樣的人如果有機會可以作主,就會用存下的錢當作工具來影響別人,例如,願意幫大家支付旅費去玩,但是何時去、去哪裡、做什麼,都要聽他的輸卵管檢查。
這些現象對家庭關係與親子教養,有什麼啟示呢?
如果孩子從小缺乏愛,長大就可能在金錢上也做出奇怪的決定。除了上述的狀況,還可能會陷入購物狂,因為能夠從買東西、快遞到家的紙箱中,得到彷彿有愛抵達的滿足感。
擔任財務顧問的羅威(Dave Lowell)還發現,很多人欠了很多信用卡債、或是買了付不起房貸的房子,陷入財務困境,並不是因為缺乏理財知識的問題,而是缺乏愛與安全感、情緒的問題,所以明知故犯第三代試管嬰兒。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