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悶熱的台北街頭,人像是要被蒸發成一縷的濕黏的熱氣
週遭的景物持續的加溫,煩躁不安的情緒醞釀高升著
城市的上空沸騰,沸騰,險些就要把天空給掀了開來
去誠品吧,心裡這麼的告訴了自己
既使假日那裡活像個廟會,為了吹吹冷氣,還是不免進去朝拜一下
隨手的閱覽了架上的書,一連串的問句吸引了我的目光
愛是什麼?為何有些人找不到愛?
寂寞是什麼?寂寞為何令人痛苦?
如何讓人與人之間產生情感上的連結?
這幾個問題,正是我最近的疑惑。當愛破裂時,不免讓人思考著愛的本質、愛的動機、愛的形成、愛的……,總之,多了質疑,情愛到底和我們是怎麼樣的互動著,牽連的又是什麼。
我迫不及待的往下翻閱,首先是陳質采醫師的推薦序 ~ 尋找情感世界的機制
光是標題就夠令我心動了,浮浮沉沉的情海世界裡,若真能找到一種機制或是一個依循,而更能讓自己悠遊在其中,那是再好也不過了。序裡提到詩的本質介於感性與理性之間,而人類的感情生活也大半如此。因此,作者不僅以許多實證的資料理智的來解讀所謂的情感與愛,也引經據典了不少詩作,讓整本書不流於枯造乏味,這也是我最愛的地方。
這本書是由3位作者共同完成的,每個人的背後都有著豐富的精神醫學和心理學的資歷,可貴的是他們卻不因此而自滿受限,就如他們在自序裡所言 ~ 本書雖然深入科學的領域中,卻隨時不忘保有使得這一切富有意義的人性。我們將研究者及實證經驗者的想法,與詩人、哲學家,以及君王的思想並陳。他們個自的出發點也許在空間、時間及性情上有所不同,但本書的各種聲音卻朝著共同的目標邁進。
接下來的幾篇,較多的論述在於大腦的結構和情感間的交互關係,以及心理學和生物學的種種觀察及理論,筆法深入淺出,提供了我們一個更精細的角度去看待愛,而後續的幾篇則著重在於情感與愛對於人的影響,和依附關係與情感間的交互作用,以及不重視情感在社會層面所造成的種衝擊,這本書實在是精采,更有幾個段落讓我再三的回味,所以,接下來就寫寫自己的感想吧
~ 現代神經科學對於散撥一種索然無味、空虛枯槁的主義也同樣負有責任,如果說精神分析學家建構出虛幻的空中樓閣供人類居住,那麼,神經科學家則為人類提供了實在卻簡陋的骯髒住處。所有的情緒或心態是否都是腦中的分子互相碰撞產生的結果?出現情感問題的時候,讓小孩服用利他林(Ritalin)以及讓成人服用百憂解(Prozac),難道是我們唯一能夠採取的對應措施?一位婦人若因失去丈夫而變的憂鬱,則她的憂傷是否具有代表意義呢?抑或這只是化學作用出錯的結果?在理解人類本質的這門學問中,科學還是新手。但截至目前為止,科學仍與人文主義楚於對立狀態,追尋意義者均被拒於門外 ~
~ 佛若斯特曾經寫到,有許多詩人自欺的以為大腦是危險的東西而必須加以排除,類似的想法也出現在大腦研究中,許多專家因為純粹的害怕,而絕口不提愛的存在 ~
~ 理想的與真實的,可證實的與不可證實的,心與腦,均以相反的力量互相拉扯,一旦調和即會產生光和熱,在這燦爛明亮的交會處,愛顯露出真實面貌 ~
看到這幾段文字,內心激動的很,最真的現實唯有在夠廣的寬度下才看的見,該怎麼學會不去簡約一件事,甚至是一個人,不讓自己陷於滿足空泛的意義呢。我想,不論是在生活中,或接觸所謂的患者,我都該提醒自己學習保有這等的修養和心胸,才能觸碰到所謂的真實及人生。
~『關愛』與『戀愛』的邊緣系統性質是不同的。關愛是種相互關係,關愛是同步的協調與調節,正因如此,成人的愛必須奠基於對彼此的了解。『戀愛』則需要短暫的相識就足以建立一種情感的粗略架構,而不需要對彼此的心靈有徹頭徹尾的了解。『關愛』源自於親密的關係,也就是對別人心靈一種長久而仔細的了解 ~
讀到著一段,對現在的自己,好似來個正增強,更加明白自己所追求的非虛無飄渺,即使它被某些東西打倒了,本質上仍繼續存在,仍值得去追尋,我又有了信心,喊出真愛不死了,真愛不死。
太多精采的地方,寫不完了,總之,這是本好書,很值得一讀。
究竟出版 ~ 愛在大腦深處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