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新聞上看到一個很震驚的標題,就是【暖化失控! 聯合國警告︰全球瀕臨大災難】
為了不讓全球暖化,大家開始減少二氧化碳的產生、少開車、少開冷氣...等等的
可是我想我們傷害地球已經很嚴重了,所以地球就失控了 =.=
進入二十一世紀後,全球生態系統最大的問題莫過於環境急劇惡化,其中又以全球暖化所引起的氣候異常,帶來風災水害不斷,土地沙漠化等問題最為嚴重。面對這一波全球環境大災難問題的同時,以「人」為思考的傳統生態哲學,逐漸被取代,以「自然萬物」為主的新深層生態觀念正醞釀成為未來的主流生態觀。
傳統生態觀念在世紀交替之際的大逆轉,二氧化碳扮演相當大的催化作用。二氧化碳無色、無味、無毒,普遍存在於大氣層中,任何碳氫化合物,只要經過燃燒、裂解,最後的產物都是水及二氧化碳。如果燃燒不完全,就會產生影響人類身體健康的物質,包括一氧化碳、多環芳香烴化合物,其中不乏是致癌化學物質。為了保護人類,科學家窮盡各種可能方法,促使碳氫化合物完全燃燒。
這種以人為本的自然生態環境,一直是過去的生態觀主流。各種技術的發展、或生活品質的提昇,也都以人為思考。天生萬物為人類所用,成為推動工業化原動力,凡是對人類有害的事物,都要藉由科技力量排除。但這種思考不到二百年,就受到挑戰。
自然界生態體系大體可分成生產者、消費者、及分解者三大類。綠色植物吸收大自然界中二氧化碳以及水,行光合作用,產生能量(碳氫化合物),第一級消費者的草食性動物再以綠色植物的食物;第二級消費者肉食動物則以草食性動物為食物。這些消費者與生產者死後,則靠著細菌分解者分解成為氮、磷及水等物質,再提供綠色植物所使用。生產者、消費者及分解者成為地球生態系循環不已,生生不息生態鏈。
地球生物第一個生存要件是地球維持一定的溫度體系,不能忽冷忽熱。地球白天經過太陽光照射,溫度升高;夜晚溫度急劇下降。為克服日夜溫差的問題,大氣層中產生二氧化碳等溫室效應氣體,由其在白天中吸收太陽光熱能,到了晚上再釋放出來,以提高夜晚溫度,減緩地球日夜溫差的問題。因此,二氧化碳在保護人體健康,維持地球適於人類生存上,是主要功臣。但隨著工業化革命後,二氧化碳的角色發生顯著改變,甚至成為廿一世紀最大的環境殺手。
地球上的二氧化碳濃度是維持一定的,大約是二百八十PPM(一PPM為一百萬分之一),如此地球才能維持恆溫狀態。要維持二氧化碳濃度的穩定,就是靠著生產者、消費者以及分解者的生態鏈。
自從十八世紀工業革命後,整個生態系起了極大的變化,人類開始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並且大量砍伐森林,造成二氧化碳急劇增加,目前大約是三百五十三PPM,每年仍以○‧五%的速率增加,也就是說,包圍地球的溫室氣體變厚了,地球被包在更厚的「毯子」裡,全球暖化問題於焉誕生。因此造成許多地區出現怪異的天氣。原本冬天溫暖的美國加州,頻頻被風暴偷襲;墨西哥灣東南各州龍捲風不斷;太平洋颶風不斷;加拿大和美國佛羅里達州發生暴風雪;熱帶地區出現百年以來第一場雪;巴布亞新幾內亞在遭地震引發大海嘯前,面臨五十年最嚴重的乾旱。各種環境災難還包括乾旱引發森林大火、海域珊瑚白化、食物鏈的基礎海中浮游生物嚴重減少,沒有食物可吃的魚類及鳥類因此不是死亡,就是到別處覓食,嚴重打擊當地生態。
二氧化碳的例子說明了,人類大量的使用化石燃料,創造工業文明,但卻帶來毀滅性的環境災難。這個例子說明了技術不是萬能,必須尊重自然才是長治久安之道。
在生態體系中,人只是其中一份子而已,並非主軸。但人類藉由聰明智慧,利用科技,讓天生萬物為人類使用、差遣。但科技可以滿足部份人類的生活慾望,人類卻無法扭轉可能帶來的大自然破滅的大災難,也因此產生以萬物為本的新生態觀。人類究竟如何面對此一重大問題,將成為二十一世紀最主要的課題之一。
圖:地球暖化就像冰淇淋一樣
全球暖化/上海、東京、曼谷... 2015年前恐被淹沒
由於人類的各種活動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全球暖化日益嚴重,南北極的冰山也正在迅速的融化,有專家估計,如果人類再不解決全球暖化的問題,2015年之前將會有至少20個主要城市被上升的海水淹沒,包括曼谷、東京和上海。
世界觀察機構的科學家估計,如果人類再不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全球暖化導致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的情況下,2015年之前將會有至少20個沿海大城市有被淹沒的威脅,其中中國的上海和天津首當其衝,日本東京,印尼雅加達,美國紐約和洛杉磯也都會直接受到衝擊。
專家表示,全世界有超過十分之一的人口住在沿海地區,受到全球暖化威脅最嚴重的國家當中,中國排第一名,日本排第六名,美國則排第八名。
專家也指出,泰國曼谷的海岸線正以驚人的速度消失,由於曼谷的土壤比較鬆軟,再加上工廠大量抽取地下水,曼谷目前正以每年以10公厘的速度下陷,如果人類再袖手旁觀,曼谷有可能在15年內就淹沒於海底。一旦曼谷消失,泰國將失去國家經濟的火車頭,世界各國的民眾也將少了一個觀光勝地。
圖:長期乾旱是全球暖化的一種徵兆
IPCC:氣候變遷沒救了 只能努力適應
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IPCC)十七日表示,就算各國每年花費數十億美元全力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效果仍然有限,氣候變遷已「急遽且不可逆轉」,各國要努力適應,學習與氣候變遷共存。這是IPCC對全球暖化威脅所做的最嚴厲最直接警告。
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十七日在西班牙瓦倫西亞公布名為「綜合報告」的氣候變遷對策草案。此報告接續先前發表的「氣候變遷2007」三冊報告,整合大量科學資訊,為各國政府提供一份簡潔可讀的決策參考文件。
一般認為,今年十二月三日在印尼峇里島舉行的跨政府會議,會以此報告做藍本,達成新的協議,以取代2012年到期失效的京都議定書。參與撰寫報告的專家說,去年所取得的更新更明確科學證據顯示,前三冊報告指出的氣候變遷危機,其實比先前預測的更嚴重。
IPCC代表認為,氣候變遷造成的食物短缺、乾旱、沿海地區洪災與強烈暴風,可能威脅近十億人口。
美國前副總統高爾和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因為呼籲各國採取行動對抗全球暖化有功,上月才獲頒諾貝爾和平獎。
「適應變遷」的方法,包括在海岸建立高牆防止海水倒灌、種植抗旱農作物,甚至遷移整個社群。專家強調,富有且科技先進的已開發國家適應氣候變遷的能力較強,但仍可能面臨乾旱。馬爾地夫、帛琉等溫室氣體排放量很少的低窪小島國家,卻可能受到最嚴重的洪災威脅。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說,他前不久造訪逐漸崩解的南極冰棚與正在消融的智利冰河,還親眼目睹了因全球暖化「窒息」的亞馬遜雨林。他說,人類親手傷害「地球上最珍貴的寶藏」。
在瓦倫西亞參加會議的美國代表團表示,對抗氣候變遷事不宜遲,問題在於目前學界對氣候變遷的危險「仍無明確科學定義」。
參與草擬報告的學者說,新報告中的主張雖然不如學者料想的強烈,仍然比美國代表團所偏好的結論要強烈。美國政府還是反對立法嚴格限定溫室氣體排放量。
2100年全球氣溫可能上升6.4度 1/3物種瀕臨滅絕危機!
今年和美國副總統高爾一起同獲諾貝爾和平獎的聯合國氣候變遷小組IPCC,17日在西班牙瓦倫西亞發表一份措詞嚴厲的報告指出,2100年全球氣溫可能上升6.4度,有三分之一的物種瀕臨滅絕危機,而紐約上海等城市可能會因為南極融化而淹沒,顯見解決氣候問題已經刻不容緩。
國際環保團體「綠色和平組織」16日在西班牙瓦倫西亞海岸抗議一艘運煤的貨輪,由於燒煤排放二氧化碳導致全球溫室效應越來越嚴重。和美國前副總統高爾一起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IPCC,17日在瓦倫西亞發表一份最新的氣候評估報告,集合了全球2500多位專家的研究調查,警告全球正瀕臨大災難。
IPCC主席帕查尤里:「我希望這報告讓大家了解氣候問題是極度嚴重,氣候變遷的影響會導致毀滅性的後果。」
這份報告中指出,2100年全球氣溫將會上升攝氏1.1度到6.4度,海平面可能上升將近60公分,而只要氣溫上升1.5到2.5度,就有大約百分之二十到三十的動植物瀕臨絕種危機,一旦上升4度,將會造成物種顯著滅絕。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也警告,目前南極一處岌岌可危的冰棚如果崩塌融化,將會導致海平面上升6公尺,淹沒紐約、上海等許多國際大城市。
由於京都議定書將於2012年期滿,下個月3日,各國領袖將在印尼峇里島舉行會議,討論新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而這份IPCC的氣候變遷報告,也將作為會議的決策依據,希望能夠以報告中的強烈科學根據,達到警告的作用,有效減緩地球暖化的速度。
馬爾地夫群島共有1,000多個珊瑚礁島嶼,全國平均海拔卻只有0.9公尺,許多度假飯店都將客房建於沙灘海面上,遊客一打開房門就可以直接跳入溫暖的海水中,與熱帶魚徜徉寧靜美麗的湛藍大海。自從地球暖化後,印度洋水位逐漸上漲,科學家在上個世紀末就預言,假使地球環境持續暖化,馬爾地夫在百年內終將被海水滅頂,成為另外一個「消失的亞特蘭提斯」。
以冰河景觀聞名世界的瑞士,過去 20年來,因為地球氣溫愈來愈熱,瑞士冰河開始蒸發,面積也 少了15%,境內上百條冰河的外緣開始溶化而崩塌,每年消退3~5公尺,長度愈來愈短
預料在本世紀可能全部消失。瑞士觀光局趁冰河溶化前,乾脆把冰河溶化的狀態排進旅遊行程中,帶領遊客看溶化中的冰河、進入冰洞聆聽溶化水聲,用軟性的包裝呼籲遊客關注地球暖化問題。
瞧多可愛的北極熊寶寶
自一九五○年以來,阿拉斯加州北岸夏季平均氣溫上升攝氏二到三度。
加拿大哈得遜灣,一九八七年北極熊的數量為一千一百九十四隻,2003年卻已減至九百三十五隻,減幅達二十二%。
俄羅斯東北海岸的北極熊因賴以生存的浮冰不斷融化,必須游泳穿越更長的旅途移居及覓食,終因爭食而出現互噬的慘狀。
在過去的20年來,北極冰帽所覆蓋的範圍已經退後了5%,崩落漂流的冰山也失去了至少30%的厚度。平均來說,北極熊的授獵季節因此減少了兩個星期。這對需要儲存足夠脂肪,度過懷孕時期的母熊來說,是個非常嚴重的問題。
地球暖化造成南極冰帽融解(EPA)
圖:暖化 阿拉斯加北極熊將絕跡
美國地質調查所昨天公布的一篇報告指出,溫室效應造成夏季北極冰層逐漸消融,全球北極熊數量在2050年前可能銳減三分之二,甚至從阿拉斯加消失。美國政府為了探討北極熊是否應列為保護動物,針對氣候及北極冰層改變對北極熊的影響做了一年的綜合分析,得到上述發現。
科學家估計目前的北極熊數目約為2萬2000隻,預測隨著全球暖化加劇,北極熊的生存前景並不樂觀。
生物學家及研究氣候變化的科學家根據現有資料對地球暖化所做的預測,進而做出推斷,認為到本世紀中葉,北極熊大多會出現在加拿大北部的北極群島及格陵蘭島北部外海,因為這一帶的冰層即使碰到溫暖的夏季,仍不容易消融,但隨著北極冰層面積縮小,可能就足以導致北極熊數目劇減三分之二,將來美國阿拉斯加可能再也看不到任何北極熊的蹤影了。
科學家表示,無論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如何受到控制,全球暖化導致北極海冰層消融,進而影響北極熊生存的趨勢仍難以避免,至少未來幾十年的情況是如此。
美國地質調查所所長馬克.麥爾斯表示,即使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未來20、30或40年大氣系統中仍有同樣數量的能量,北極的環境料將不會出現重大改善。
假使將來出現所有大國一致同意大幅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這種不太可能發生的狀況,未來50年漂浮在北極的冰帽仍將快速縮減。
至於是否要把北極熊列為瀕危物種,這篇報告並未提出建議。另一個內政部機構「魚類暨野生生物管理局」明年元月可望就這個問題做出決定。美國《瀕危物種法》正是由這個單位負責執行。
適應環境 改從垃圾覓食
有些地方的北極熊已經適應環境變化,開始吃雪雁等其他食物,甚至在找不到獵物時會從垃圾覓食。不過地質調查所的報告說,北極熊的命運與北極冰層面積息息相關,相關程度高達84%。
美國國家海洋大氣總署的科學家將於今天發表一篇新的分析報告,預測北極海的冰層覆蓋率在2050年夏季之前,將比1979到1999年的平均值減少逾40%。
全球暖化/你願面對真相嗎? 台灣CO2排放密度世界第一
根據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最新報告指出,全球二氧化碳濃度已由工業革命前的280ppmv,增加至現今的380ppmv;而台灣的二氧化碳總排放量,以土地面積平均來說是世界第一,每人平均年排放量超過12噸,是全球平均值的三倍。全球暖化,已成為台灣人最「不願面對的真相」!
什麼是全球暖化?簡單來說,全球暖化是二氧化碳及其他溫室氣體排放到地球大氣層,吸收太陽的熱能所造成的。這些氣體就像厚厚的毯子,把日光的熱能困住,造成地球的溫度上升;溫室氣體愈多,地球的溫度就會愈高。這些溫室氣體來自汽車的化石燃料、發電廠以及森林、農地的流失。
在聯合國IPCC今年發表的第一份報告指出,從現在開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氣溫將升高1.8至4度,而4月公佈的第二份報告,則將範圍擴大為1.1至6.4度。有研究表明,如果全球平均氣溫升高2度,地球上15%至40%的物種將瀕臨滅絕;若氣溫上升4度,全球就會有30多億人口面臨缺水。
在此份報告中也直指,人類活動非常有可能是過去250年來大氣中溫室氣體增加的主因;二氧化碳濃度已由工業革命前的280ppmv增加至現今的380ppmv,增加了約35%。而由冰核鑽探分析中可確認,現今二氧化碳濃度已超越地球大氣過去65,000年以來的紀錄。
二氧化碳排放量與全球暖化密切相關,而台灣的二氧化碳總排放量,從1990年到2004年倍速成長111%,是全球成長值的四倍,每人平均年排放量超過12噸,是全球平均值的三倍,而且以土地面積來說,台灣CO2排放量竟然勇奪世界第一,排放密度驚人。
氣象局氣象科技中心主任鄭明典表示,在聯合國的報告中,台灣屬於氣候變遷的高危險群,過去一世紀以來,平均溫度就增加了1.3℃,暖化速度是全球平均值的兩倍,也比鄰近的日本、中國大陸高。台灣必須正視這個問題,減小氣候變異的衝擊。
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許晃雄分析,以過去約100年的氣象觀測資料來看,台灣夜間暖化現象比白天明顯,夏天暖化比冬天明顯;1980年之後,台灣發生高溫的機率增加,發生低溫的機率減少,1970年以後的寒潮發生次數也明顯減少,而台灣城市發展的熱島效應,對於暖化現象則有加成效果。
在降雨變化特徵方面,許晃雄指出,台灣連續不下雨日數逐漸變長,年降雨日減少,年降雨量變遷趨勢大多不顯著,但是整體而言:東北部增加,西南部減少,南部地區的乾季逐漸變長。全球暖化在降雨方面的影響尚不顯著,但是用水需求增加,缺水問題仍應重視。
全球暖化的嚴重性一直是人們「不願面對的真相」,電影「明天過後」中的災難情節是否有一天會真實上演?許晃雄認為,全球暖化的具體影響可能無法預測,但正確的應對方法是「給地球買保險」,政府不應該因為「不確定性」而延誤應對全球暖化的時機。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