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報 2009-09-07
澳洲最近有研究指出,愈來愈多幼兒患上自閉症(autism),而歐洲、美國和中國的調查亦不約而同錄得患
者上升的趨勢。目前,醫學界對自閉症的成因仍未定論,但隨覑醫學進步,患者於年幼時期便可以被辨別出來,可惜很多父母未能及早察覺,錯失了治療的最佳時
機。不過,患上自閉症,不一定就是不幸,也有可能隱藏了天賜奇才——今年一名患有自閉症、弱聽及語言障礙的應屆會考生取得六優佳績,符合拔尖升讀大學的資
格,在校內被稱為「不擅辭令的天才」。另外,早前有一名患自閉症的廿一歲英國男子,七年來都不敢邁出家門一步,卻在電視節目比賽中,憑覑出色的歌唱表演,
變身成為明星。
英國《每日電訊報》曾有文章指,愛爾蘭都柏林大學三一學院的精神病學教授Michael
Fitzgerald認為很多歷史名人其實有「泛自閉症障礙症候群」(ASDs)的病徵,包括科學家牛頓及愛因斯坦、作家H.G.
Wells、哲學家維根斯坦、政治家戴高樂及美國總統傑佛遜等。其實,我們在尋找治療自閉症的方法時,也要確保這些「隱蔽天才」能發揮所長,讓他們也能得
到和常人一樣的照顧及看待。副刊視野版邀請專家分享治療和研究心得。
自閉幼童 全球關注
自閉症又稱孤獨症,是一種精神障礙,據去年美國心智學院(MIND
Institute)研究指,患者早於三歲前已開始呈現人際交往和溝通障礙,行為表現較同齡兒童刻板,興趣和活動異常。澳洲墨爾本拉籌伯大學(La
Trobe
University)最近調查了兩萬名零至兩歲的兒童,發現每一百一十九名幼兒中便有一位自閉症患者,比率遠超早年的一百六十比一,而英國和美國的比率
亦相當接近,每一萬名孩童中便有超過四十四名患者。中國最新殘疾人士普查報告也顯示,自閉症發病率已佔全國各類精神疾病首位,平均每五百名兒童便有一位患
者,全國零至六歲精神殘疾兒童每年新增一點五萬人。本港大學研究報告亦指,每一萬名十五歲以下兒童,便有十六人患自閉症。
有關研究分析,近年幼兒自閉症比率上升,主要原因是沒有及時為幼童檢查及診斷。不過,目前國際醫
學界對自閉症的真正病因還未有共識。近年醫學臨床研究證實,幼兒患者愈早接受治療,康復機會便愈高。本港瑪麗醫院精神科顧問醫生、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主管
陳國齡指,要處理自閉症兒童問題,除了要分析自閉症兒童的行為和表現外,更重要是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
關懷患者 由心出發
「自閉症是一種先天性發展障礙,約七成自閉症患者會同時患上智力障礙。」陳國齡指,在兒童及青少年
精神科求診的孩子中,兩至三成被證實為自閉症患者。「自閉症患者主要缺陷是欠缺解讀他人情緒及想法的能力。」要成功發展正常的人際關係,最重要是閱讀別人
的「眉頭眼額」,從對方的表情和動作中,了解別人的喜怒哀樂及意念思緒,但患者卻無從掌握這些一般人輕而易舉的「技倆」。
陳國齡解釋,這些「心智解讀」能力屬於非言語表達,協助初生及年幼兒童與別人溝通,在未學懂說話
前投入小朋友的社交圈子。但自閉症患者在出生不久,便遭遇個人成長中最嚴峻的障礙。近年愈來愈多家長表示,有些孩子一歲大仍未能牙牙發聲,十六個月大也不
能說出單字,兩歲還不能主動說出兩個字的詞語,對玩遊戲也缺乏興趣及專注力。
「自閉症兒童比較固執和自我,其實正常的兒童喜愛與別人接觸認識世界,但自閉症兒童的興趣卻放在不會和人有互動能力的物件上。當治療者能成功進入患者的內心世界,與他們成為朋友並獲得信任後,便可逐步改變他們單一的行為模式和興趣,引導到較為人性化和互動的層面。」
「當患者年紀漸長,家長可從遊戲和生活細節當中,發掘他們的長處,再利用一己之長為家人服務,例如
做家務,從實際生活中,提升患者的學習能力及自信心,在做家務當中慢慢適應社交生活,融入更複雜的社群。」隨覑近年各地自閉症問題漸趨嚴重,很多地方已增
撥公共服務資源,搭建有關網站,協助家長教育和訓練兒童。
「自閉症症狀多數在一歲前出現,家長可留意孩子有否常常迴避大人的眼神,以及對身邊發生的事情聽而不聞。」若孩子對事物過分勇敢,對別人的動作和聲音沒有太大反應,家長便要密切留意孩子是否有自閉症傾向,盡快尋求專業人士協助並進行評估。
不少香港人對自閉症欠缺認識,一般會當作孩子性格內向,期望兒童長大後「回復正常」。「五歲是孩子的學前年齡,這是改善行為模式的黃金機會。但家長要留
意,孩子在訓練中會遇到很多困難和挫折,甚至會出現情緒、行為及學習問題。照顧自閉症兒童最需要的,是家長極大的耐性與愛心。」陳國齡指,家長更需要學會
處理自己的情緒,才能與孩子攜手渡過難關。
從基因與肢體 分析病因
臨床研究證明,及早訓練患者,很大機會可以回復標準。除治療外,國際醫學界亦積極研究病症的成因,最近專家便嘗試從基因入手破解發病機制。這個世界真的是有「自閉」基因嗎?
英國劍橋大學(University of
Cambridge)研究人員,調查三百四十九名普通人和一百七十四名已確診患者,懷疑二十七個人類基因與病症有關,當中二十二個更是首次發現。這研究奠
下基礎,讓研究人員建立模型,研究基因間互相的反應,希望破解其成因。專家嘗試把基因分為三類:第一類與指導社會行為有關;第二類與神經發育有關,說明大
腦發育異常或導致自閉症,而第三類則與性激素有關。研究初步相信,男性患者比女性多是源自基因問題。
「一些易感基因可能與自閉症有關,當確認有關基因種類便可製造疫苗,但相信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實
現。」北京市兒童自閉症康復協會會長楊曉玲教授表示,自閉症病徵於四到五歲時最明顯,男女發病比例約是五比一,很可能是性激素發揮作用,又或是X號染色體
出現問題,自閉症患者的十五號、X染色體及七號染色體多數會出現異常。
「我們也不能忽視其他因素,有研究指出免疫及感染因素,先天性風疹病毒感染、巨細胞病毒感染也可能與自閉症有關。」楊曉玲教授解釋,北京有醫院提供個別化的治療方案,以家庭為基礎,檢查患者的家人有否出現自閉症症狀。
其他國家的專家亦嘗試從心理、教育和臨床診斷學方面覑手研究,英國最新一期的《神經心理
學》(Neuropsychologia)期刊指出,自閉症患者的大腦無法正常處理視覺訊息,所以才不觀察及評估其別人的肢體語言和情緒變化。根據英國德
倫大學(Durham
University)的研究,人類辨識他人動作時,大腦顳上溝部位扮演重要角色,但自閉症患者觀察他人動作時,大腦顳上溝的反應和一般人不同。肢體語言
可以表達很多感覺和情緒,也代表許多意義,一般人多數依賴肢體語言來溝通。觀察其他人的肢體語言、表情、聲音,可大概了解其他人的感覺,這說明了為何患者
在四至五歲病徵最為明顯,因為他們的視訊障礙,導致他們出生後缺乏肢體溝通訓練,四年後的成長速度便被同齡孩子超越。而在未來,以肢體語言表達訓練克服視
訊處理障礙,將會是治療自閉症的主要方向。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