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 2009/08/17
走在街上,你一定忍不住會注意進入眼簾的人,是胖還是瘦。瘦身是美容的黃金要素,尤其是現今論斷女子美醜的首要條件。
不過最令人稱奇的,胖瘦和腸道細菌有關。
許多人認為肥胖是因意志力薄弱,無法克制貪吃的結果。最近的研究的顯示,肥胖與基因有關。更進一步,會與個人腸胃道的微生物基因有關,亦即腸胃中的微生物,會影響人體外觀。
人的腸胃道裡有數量驚人的細菌,所有的腸道微生物細胞數目總數超過人類本身的細胞數目。因此,如果我們說的「人體」應該還包括所有腸道菌,亦不為過。
美國聖路易華盛頓大學的研究團隊,分析雙胞胎以及他們母親的腸道菌相。發現腸道菌的多源基因體序列中,存有核心功能的基因群,數量占所有基因體的9成以
上,主要是醣類水解以及蛋白質代謝有關的酵素基因。有趣的是,人類腸道菌的功能基因,有人人皆有的核心功能群,但是每個人腸內提供這些基因的細菌種類卻不
相同。
研究發現,雙胞胎的腸道菌相最像,母親與小孩間的相似性次之,無親緣關係者的腸道菌相最不像。
另外,肥胖者(BMI≧30)的腸道菌有較多的放線菌(Actinobacteria)和較少的擬桿菌(Bacteroidetes)。
同時,肥胖者體內腸道菌的多樣性偏低,可能是肥胖者提供過多的能量,反而抑制了許多微生物的生長。
從小鼠的試驗也發現,肥胖鼠和正常鼠有不一樣的腸道菌相,肥胖鼠的腸道有較少的擬桿菌,但是含較多的厚壁菌(Firmicutes)。
若將胖鼠和瘦鼠的腸道菌,分別移植到相同的無菌鼠的腸胃道中,結果若移入源自肥胖鼠的腸道菌,會變得較肥胖,表示腸道微生物的組成,確時會影響老鼠的胖瘦。
研究人員從生化分析結果推論,這是因肥胖鼠的腸道菌,從食物攝取能量的效率較高所導致的結果。進一步把這個研究結果應用在人類身上,他們找了一些肥胖自願者,提供低卡路里食物,隨著體重下降,肥胖者的腸道菌相有越來越多的擬桿菌。
目前腸道菌與個人胖瘦關係的研究仍在起步階段,不過現有的成果顯示,未來利用腸道菌治療人們肥胖症,是有可能的。
幽門桿菌 追溯人類遷徙史
 |
約到20年前,醫學界才弄清楚,原來幽門桿菌才是造成胃潰瘍的禍首,而不是生活緊張。 圖/于宏燦提供 |
|
20多年前,要是看到一個久不見的老友,臉龐變得削瘦難看或是面有菜色,都會禁不住想,是不是得了胃潰瘍,接著就勸說放鬆心情、減緩生活步調等。
台灣大學動物研究所教授于宏燦說,當時,沒有人知道胃潰瘍是細菌引起的症狀,胃潰瘍被視為生活緊張引起且難以治療的慢性病。今天,碰到胃潰瘍的病人,醫師就會開出抗生素殺死胃腸中的幽門桿菌,幾乎是藥到病除。
「人類知道幽門桿菌引起胃潰瘍的時間很短,但是幽門桿菌和人類的共存的歷史卻是很長很長。」于宏燦解釋,目前已知人類是幽門桿菌唯一的宿主,傳染途徑經由
飲食感染,它不像流感病毒常感染廣大人群,通常僅在家族間傳播,「由幽門桿菌的親緣關係,即可看出兩家人的親緣關係遠近。」
另一方面,幽門桿菌具有很高的遺傳多樣性,其基因序列變異,約為人類遺傳變異的50倍。
因此藉由研究幽門桿菌的遺傳分化及親緣關係,可探討全球人類過去的遷徙歷史。
研究族群遺傳演化和基因體學的于宏燦說,一個以德國科學家為首的團隊,研究全世界27個不同地區的人類幽門桿菌,一共找到370種不同的品系,從中發現不少人類歷史足跡。
他舉例,紐西蘭的毛利人與其他玻里尼西亞人,都源自於亞洲,因為他們的幽門桿菌與亞洲人的親緣最接近。
美洲印地安人也是從亞洲遷徙過去,因為印地安人幽門桿菌的基因多樣性不低,表示早期遷徙的人數眾多,或是有多次遷徙。
另一方面,許多美洲的黑人,特別是路易斯安那州和田納西州的非裔美人,他們胃內的幽門桿菌,與西非人的有很高的親緣關係,代表了過去西非黑奴被擄去美洲歷史。
美洲、澳洲白人分離出的幽門桿菌,與歐洲的分離菌株有很高的相似性,反映過去有大量的歐洲人移民拓殖美洲和澳洲的歷史。
然而,當嘗試將200個歐洲的幽門桿菌品係細分成不同的亞群,結果均失敗,再加上歐洲人分離出的幽門桿菌擁有最高的遺傳多樣性的現象,佐證了歐洲過去複雜的遷徙歷史。
也就是說,從幽門桿菌就可追溯出人類的史前活動。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