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日報 2009年07月27日
台灣已落實了選擇性公費免疫計劃,首項計劃於2007年12月在台北市進行,對象為9-26歲、家境貧窮或擁有子宮頸癌家族史的女性。
台大醫學院附設醫院小兒部副主任黃立民教授:自子宮頸癌疫苗被選擇性納入國家疫苗計劃後,共有70%女性完成3劑療程,反應踴躍。
(韓國
首爾)雖然逾70%的子宮頸癌是由人類乳突病毒(HPV)16及18型造成,但是台大醫學院附設醫院小兒部副主任黃立民教授提出,台灣最常見的HPV致癌
類型為52及58,因此已上市並以HPV16及18為防禦主打的子宮頸癌疫苗,能否對有關致癌毒株發揮效益,迄今仍是未知數。儘管如此,台灣已於兩三年
前,在台北、金門縣及馬祖縣啟動子宮頸癌防治工程,讓符合條件的群組免費接種子宮頸癌四價疫苗。
也是台大兒童感染科主任的黃立民,早前在首爾舉辦的首屆亞太區及中東HPV大會上,發表“子宮頸癌疫苗在台灣的上市狀況”論文。他說,子宮頸癌疫苗可分為四價及二價,前者涵蓋了HPV6、11、16及18的防禦功能,並被納入台灣部份的國家免疫計劃中。
他披露,根據估計,台灣每年共有2290宗子宮頸癌病例,並造成1058人死亡;若接種疫苗,感染及死亡個案預計可下降至670及308例,下降率達71%。
多攝取維生素C和E“在子宮頸癌疫苗尚未面市前,公眾只能靠戴避孕套及抹片篩檢來預防HPV。此外,一些研究顯示,多加攝取含有維生素C、E及胡蘿蔔素的保健品,有助於減低HPV的持續性感染風險。”
他指出,即使感染上HPV,目前也無藥可治,不過已有科學人員著手從事這一方面的研究。
“只有當HPV入侵形成了癌腫,醫生才能採取手術切除、放射治療及化療方式來對抗此症,但是療效會因疾病的嚴重程度而有異。”
提早治療存活率提高
他說,在台灣,子宮頸癌若在第一期獲得治療,3年存活率為94.9%;若延遲至第4期才醫治,存活率僅為27.1%。
“在先進國家,由HPV引起的癌症經治療後,5年存活率達70%,相信這和公眾勤於健康篩檢而獲得提早診斷有關。在落後國家,由於篩檢設備不齊全,加上缺乏這方面的醒覺意識,一旦被驗出HPV相關癌症,病情已很嚴重,所以5年存活率也較低。”
全台灣9至26歲女性注射
黃立民教授指出,台灣已落實了選擇性公費免疫計劃,首項計劃於2007年12月在台北市進行,對象為9-26歲、家境貧窮或擁有子宮頸癌家族史的女性。
“第二項在馬祖縣推行的計劃是在去年9月落實,接種對象為此縣12-15歲的女性。3個月後,台灣政府在金門縣展開了第3項計劃,全面為9-26歲的女性免費施打子宮頸癌苗。台灣也是亞洲首個區域性為所有9-26歲女性接種此疫苗的國家。”
他也說,隨著同性戀人數的增高,同性之間的性交也提高了肛門癌的罹患率,而HPV是引起肛門癌的主因,因此男性是否該接種子宮頸癌疫苗,也成了一項爭議性的課題。
“截至今年1月,四價疫苗在台灣已售出大約15萬劑,至於較四價疫苗遲1年半才在台灣上市的二價疫苗,則數目不詳。為了進一步評估疫苗的有效性,目前台灣林口長庚醫院、成大醫院、奇美醫院等正展開兩項小型的註冊研究。”
爭取四價列疫苗計劃
2007年12月
政府購入少量的四價疫苗,以供貧困女性施打。有立委挑戰台北衛生局長,指這種做法有貪污及歧視之嫌。
有立委召開記者會,以“這些都是他們沒告訴你的:HVP疫苗”為主題,指診所及疫苗制藥廠誇大疫苗功效。
有立委利用歐盟兩宗接種子宮頸癌疫苗致死的案例,籲請台灣女性不要接種此疫苗。
2008年6月
厚生基金會呼籲台灣政府協助女性遠離子宮頸癌。
衛生署長考慮啟動子宮頸癌防治工程,即把子宮頸癌疫苗列入國家疫苗計劃中。
有立委要求耽擱子宮頸癌疫苗被列入國家疫苗計劃的決定。
2008年8月
有立委召開記者會,以“國家疫苗計劃 為何這麼急促 ”為討論議題。
黃立民披露,在這項過程中,子宮頸癌疫苗受到了某些女性組織及立委的反對,但是衛生署在衡量利與弊後,決定先在3個地區試驗性推行此項接種計劃。他補充,由於公費有限,其他縣市女性若要施打子宮頸癌疫苗,目前只得自掏腰包。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