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日報 2009-07-20
一個“瘋狂”又“不修邊幅”的CEO成了雇員心中的最佳CEO。在華爾街的最佳CEO和最佳雇主的評選活動中,亞瑟‧萊文森和他帶領的基因科技排名居高不
下。2008年,在美國Glassdoor.com網站所舉辦的網路無記名投票評選2008年度“最佳和最失敗CEO”的活動中,萊文森又高居最佳CEO
名單的榜首,支持率高達93%,連約伯斯都遜其一籌。
亞瑟‧萊文森用15年的時間把基因科技從一個瀕臨破產的小公司變成年收入134億美元、市值約1000億美元的生物領域巨擘,創造了一個典型的
化腐朽為神奇的華爾街神話。這是一個讓人垂涎的神話。而正當亞瑟‧萊文森以滿腔的理想主義激情穩步從容地帶領基因科技公司邁向“2010年全球銷售收入最
多的生物科技公司”時,卻傳來了瑞士巨頭羅氏集團要收購基因科技的消息。
經過長達8個月的談判,基因科技最終同意了羅氏468億美元的現金並購意向。對於擅長行銷,注重市場效益的羅氏,並購基因科技後,還會尊重和保持它曾經的自由獨立的科研精神嗎?亞瑟‧萊文森的科學理想又會遭遇哪些與現實的矛盾衝突?
“另類”的創新理念
1995年,亞瑟‧萊文森繼任基因科技CEO時,公司的狀況很不景氣:公司前CEO因資金問題被逐;大股東瑞士羅氏又見風使舵地拋售其42%的股份聚斂財富;臨危受命的亞瑟‧萊文森並不被公司的眾多人士看好;員工士氣不振,很多人不看好這個科學家創業的基因科技公司。
對於基因科技公司,這實在不是如日中天的時刻。不過,對於向來追求自由的亞瑟‧萊文森,這卻是一個很好的發展機會:公司的變故為其股票在之後5
年內設置了上下限,他不用再擔心股價的問題而可以專注於產品的研發。他擁有了非同尋常的自由來重組公司的產品線。對於一個科學家出身的CEO這是一種難以
體驗到的喜悅。
“我們對壓力產生了免疫力”,他輕鬆地對《華爾街日報》說。他不管外界的評價,把公司對研發的投入比例提升到公司收入的50%。在對基因科技公
司的研發領域給與前所未有的重視和投入的同時,他還對公司這支由科學家組成的研究隊伍的研究理念和自由進行了極大地釋放:不為商業利益牽引,只把病狀的療
效作為根本的驅動力,進行藥物的研究創新,並不在意所研究的藥物市場需求比例有多小。他還大刀闊斧地將公司原有的讓科研隊伍不堪負荷的75個專案消減到
25個,以便使現有的科研隊伍集中全力進行研究。因而,科研隊伍的創新熱情被大大激發。
這在慣常的商業理念中是一個逆流而上的另類之舉。亞瑟‧萊文森的做法最初也不被人理解。但萊文森以“另類”的堅定,用超常的定力和沉著,最終證明了他這一創新理念的成功。
在這種創新理念的指導下,基因科技公司成功地研製出了一系列產品。其中一個典型的成功案例就是赫賽汀。這是一種只針對過多產生HER2基因的乳
腺癌病症而研製的藥物。HER2基因乳腺癌患者只占乳腺癌患者群體總人數的1/4。赫賽汀的市場從一開始來看就不喜人。但投放市場後它的療效相當顯著。僅
2003年單赫賽汀的銷售額就達到了4.25億美元。
“很多公司根本不願意去開發這種藥物,因為市場份額太小,他們不願看到自己開發出來的藥物75%的群體都不適合。從這種情況來看結果往往可能是
入不敷出的。我們不怕這個。”亞瑟‧萊文森堅定地說,“萬物是平等的,我並不是裝作我們要以少數病患對抗多數病患者的樣子。如果我們能找到一種有效的治療
方案,而這種方案又能給很多患者帶來福音的話,即使市場機會微乎其微,我們也會去投入研製”。
萊文森的科學家本質決定了他即使在繁雜的商業大潮中也會固守“另類”自由的態度和鑽研的精神,始終堅持尊重科技的本質,始終相信科技才是成功的
根本。正是這種理念,讓他帶領基因科技穿越迷霧,驅散陰霾,走上了蓬勃發展之路。他的這種商業理念,蘋果公司總裁約伯斯極為尊重和推崇,萊文森因而也被約
伯斯當作良師益友。
先天科學家+後天商業精英
亞瑟‧萊文森成為CEO後,一方面加大對研發的投入,一方面又盡可能地降低藥物的價格(癌症藥物的價格向來都貴得驚人)。在日漸增加的研發投入和不斷攤薄的商業利潤之間,亞瑟‧萊文森如何尋找一個平衡點?
“自從1976年公司創建到現在,生物科技產業總體已損失900億美元。我個人認為,這是一個賠錢的行業,很多企業都是‘大出血’狀態。但是你
也可以換種方式來看待這個行業:你看看整個社會付出了多少心血來投資癌症治療的研究?因為對健康狀況的疏忽,42%的人都有得癌症的可能性。這42%中有
一半的原因可能死於癌症。在美國,年齡85歲以下的人群中,癌症是導致死亡的主要原因。我們有上萬億的國內生產總值,我們僅花費150億在癌症藥物的研發
上。如果這樣計算的話,微不足道的1/800的研發投入是導致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很多人說癌症藥物幾乎讓美國破產,但你分析一下就知道,這句話的真實性
與否。”只用資料說話的亞瑟‧萊文森以這種“書呆子氣”而又充滿穿透力的眼光分析說。
在萊文森的主導下,基因科技公司研製成功並向市場推出了赫斯汀、阿瓦斯汀(直腸癌藥物)、雷珠單抗注射液、Rituxan(中文名稱B細胞單克
隆抗體)鹽酸厄洛替尼片等一系列針對性治療藥物。其中赫斯汀和阿瓦斯汀兩種抗癌藥物,萊文森本人都是主要技術攻關力量。2004年2月26日,阿瓦斯汀獲
FDA(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的批准,成為美國第一個獲准上市的抑制腫瘤血管生成的藥物。阿瓦斯汀是通過中國倉鼠卵巢細胞系統生產的,通過體內、體外檢
測系統證實IgG1抗體能與人血管內皮生長因數(VEGF)結合並阻斷其生物活性。
儘管最初華爾街對阿瓦斯汀充滿質疑,但萊文森堅定地要把它推向市場。“很多人說阿瓦斯汀和其所謂的抑制腫瘤理論是無稽之談。我們的股票因此應聲
下跌,”基因科技商務部副總裁喬‧邁開恩說,“但萊文森沒有因此減少一分一毫對阿瓦斯汀的投入,他明白當前所發生的一切是什麼原因,事實證明他的預見力是
完全正確的”。
阿瓦斯汀推出後又成為生物科技和商業運作成功結合的一個典範。 2004年基因科技公司銷售額達46億美元,比2003年增加40%,比
2001年翻兩番。在2004年第二季度公司的銷售額首次突破10億美元大關。公司在科研界和商界得到越來越廣泛的認可,成為美國雇員心中的最佳雇主之
一。2004底,公司員工達到9000人,也比2001年翻兩番。萊文森的出色表現不僅讓競爭對手又羨又妒,也讓同事們對其敬重有加。他還成為洛杉磯時報
評選出的年度CEO。
“第一眼看到萊文森,你會覺得他是一個實驗室的研究員,而很難想到他是一個CEO”,這是外界對萊文森較為一致的評價。的確,這個華爾街神話的創造者,並非具有與生俱來的經營管理天分,他更像是一個天生的科學家。
在西雅圖圖書館工作的叔叔給幼年的亞瑟打開了一扇知識的天窗。在圖書館裏,小萊文森無比好奇、興奮地徜徉在知識的海洋裏。1962年的夏天,年
僅12歲的亞瑟多次出現在西雅圖所舉辦的世界展覽會上。當別的孩子都湧進遊樂園時,他卻忘我地沉浸在科技展覽館裏。他被21世紀的科學——生物科技打動
了。他小小的腦瓜裏在開始思索“腫瘤、癌細胞”這些讓人類困惑了許久的神秘力量。他似乎天生就是一個“癌症鬥士”。
1980年,當萊文森走進基因科技公司時,他避開行業常規的基因改造細菌的方式來生產蛋白質,而是開始研究哺乳動物細胞,看它是否能生產特殊的
蛋白質。時任基因科技公司高級顧問傑克‧奧比耶斯基回憶說,“對於萊文森截然不同的研究理念,我感到非常震驚。萊文森認為改造細菌成蛋白質很可能會引起不
良的反應。果然不出他所料,後來行業研究發現,細菌有一種衍生出複雜的蛋白質的特性。不久這引起了全行業的高度關注。最終萊文森成功地用中國倉鼠的子宮細
胞研製出了蛋白質。”於是,阿瓦斯汀誕生了。
當初,萊文森因為出色的科研能力而被公司寄予一些做管理工作的期望時,他對進入管理層表示擔憂和懷疑,直到公司允許他保留他獨立的實驗室和進行
獨立的科研時他才接受。1990年,他被擢升為研發部副總裁。從那時開始,他用自己獨特的理念拓展並形成基因科技公司今天的產品線格局。如今,這些產品為
公司掙得驕人的利潤。
在萊文森的辦公室裏,往往是一邊堆放著大量的科學刊物,一邊是華爾街日報等商業類期刊。是什麼促使亞瑟‧萊文森諳熟於商務管理呢?很簡單,靈感
依然源自他對科學堅定的信念。他期望基因科技這個商務團隊以充分的資料佐證來做決定。基因科技的員工們說:“他完全是用他管理科研隊伍的方式來管理基因科
技的整個工作團隊的。”
在他把個人嚴謹的工作作風帶到基因科技的同時,他還懂得給員工,尤其是科研隊伍高度的自由度,尊重他們工作的獨立性。他規定員工可以抽出1/4
的工作時間用於自己個人興趣的選擇性研究。“很多生物科學和醫藥業中的失敗都來源於管理過於僵硬的環境,這種情況下,管理者往往認為他們知道每一種問題的
答案,以一種非常僵硬的管理理念去做決定,然後讓科學家們去執行。”萊文森說,“普通的科研人員往往會服從這種管理,但是獨立有見地的科學家們則能超越這
種局限”。
何去何從?
“看看吧,這是一篇好文章,我剛從《科學週刊》上讀到的”,亞瑟‧萊文森每天只休息4個小時,他給自己的員工發這樣的郵件時是從來沒有時間概念
的。他的手邊一直放著一本精裝封面的筆記本,任何人來彙報工作他都有詳細的記錄,以便幾個月後員工再彙報時他能在30秒內梳理出對方的工作進展。對此,有
人稱他很“瘋狂”。
萊文森的工作服是隨意的便裝。在他的辦公室裏永遠放著一套備用的西裝,必要時他隨時整裝待發。這位看似不修邊幅的CEO還有一種不照鏡子即可很專業地打好領帶的本事。
就是這樣一個“瘋狂”又“不修邊幅”的CEO卻是雇員們心中的最佳CEO.在華爾街多次評選最佳CEO和最佳雇主的活動中,亞瑟‧萊文森和他帶
領的基因科技總是名列前茅。2008年在美國Glassdoor.com網站所舉辦的網路無記名投票,評選2008年度“最佳和最失敗CEO”的活動中,
萊文森又高居最佳CEO名單的榜首,支持率高達93%,他獲得評價是:“他引領著一個權威作用本能降低到最低水準的決策機構,同時又提供無限嘗試機會和用
實踐來檢驗真知的矽谷生物科技公司。”蘋果公司的約伯斯遜其一籌,以90%的支持率位居第二。
的確,萊文森以理想主義的激情全身心投入基因科技,在帶領它脫離泥沼走上快速蓬勃發展的正軌時,也以科學家的精神,奠定了基因科技高度嚴謹而又
自由獨立,充滿激情的文化基調。萊文森距離他的2010年目標只剩一步之遙,本來一切都在掌控之中。然而,天有不測風雲,2008年6月22日,瑞士羅氏
在基因科技毫無準備和毫不知曉的情況下,高調對外宣佈要收購其在基因科技剩餘的44%的股份。消息公佈幾個小時後,羅氏CEO休謨才撥通了萊文森的電話。
掛斷電話時萊文森很平靜,但他內心的震驚和失望可想而知。
早在1990年,瑞士羅氏就已趁基因科技當時資金困難之際,低價購入其股票,成為基因科技最大的股東。此後雙方在18年中一直保持著不錯的合作
關係。而這次瑞士羅氏在不曾透露任何風聲和意向的情況下,單方面宣佈收購基因科技,這對與其建立長期夥伴關係的基因科技和CEO萊文森來說,無疑是個“晴
天霹靂”。有人指出,瑞士羅氏此舉不夠義氣,有點“背後襲擊,攻其不備”的不磊落。
歷經長達8個月的漫長談判後,基因科技最終同意了羅氏的收購。這8個月對於基因科技和萊文森來說,恐怕是最漫長和艱難的一段時光。儘管羅氏在並
購成功後馬上明智地表示,整合基因科技的重點在於其科研力量,但外界依然有諸多擔心:羅氏的理念能否與基因科技相融?羅氏是否能順利實現合併,防止基因科
技人才流失?尤其是CEO亞瑟‧萊文森在新的形勢下將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他的科技主導觀念還能得到充分的尊重和支援嗎?他宣導的嚴謹、獨立、靈活自由的工
作作風在新的環境中還能適應嗎?他的科學理想在現實的資本運作面前還能一如既往保持暢行無阻嗎?
其實,真正懂得科學的萊文森,早在2008年8月羅氏宣佈其並購意向後不久就不惜動用3.71億美元鉅資,向其1萬多名員工發放留任鼓勵獎金。這足見萊文森的用心良苦。這是為了一旦並購發生,能最大限度地維持基因科技的人才結構。
目前,羅氏已經正式開始了對基因科技的整合行動。羅氏對外表示,他們將任命羅氏集團的一位高官接任萊文森的CEO職位,萊文森將成為基因科技董事會的主導力量。
從產品和行銷的角度而言,羅氏並購基因科技可能是一個完美的結合。但是資本本性和科學理想的本質衝突估計在所難免。在這樣的情況下,萊文森將如何在新的現實中為自己的理想突圍,讓我們拭目以待。
(大陸國研網專供,作者:胡霞)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