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22 09:32:20.0央地啟動新一輪培育舉措 資金組合拳力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中小企業融資,中小企業創新28971經濟要聞/enpproperty--> 央地啟動新一輪培育舉措 財政獎補、股權融資精準發力 資金組合拳力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 力促“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壯大,多元資金保障網正加速形成。《經濟參考報》記者獲悉,央地多方正加緊開展新一輪培育工作,支持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的發展道路,“十四五”期間,我國將培育十萬傢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萬傢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針對企業融資需求,財稅金融等支持舉措將齊發力,包括百億元獎補資金、股權融資、掛牌上市等多元投融資渠道將進一步完善。 多位受訪專傢表示,系列惠企政策效果正逐步顯現,“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融資難題有所緩解,但仍需進一步發力開展精準化服務,包括拓展直接融資渠道、完善動產融資管理機制等,提高企業融資的便利性和可獲得性,進一步激發其經濟增長活力。 “專精特新”企業壯大擴圍 北京軟體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傢將軟體機器人技術應用於工業自動化領域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公司CEO高少龍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當前政府部門對企業發展提供瞭一系列政策支持,包括使用第三方軟件服務的“服務券”、銀行貸款優惠、國際專利補貼、高端人才落戶支持等,築牢企業健康發展基礎,增強瞭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這是我國力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壯大的一個縮影。工信部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初,我國培育瞭1832傢國傢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596傢單項冠軍企業,帶動瞭各地培育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3.7萬傢,入庫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1.3萬傢。 在此基礎上,央地正在密集部署新一輪培育工作。工信部日前組織開展第三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培育工作,並提出完善相關支持政策,推動技術、人才、數據等要素資源集聚。地方上,近期包括北京、湖南、青海、新疆、黑龍江在內的多地密集公佈新一批培育企業名單,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生物醫藥、高端裝備等成為重點培育方向。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劉向東對記者表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長期專註於細分市場,創新能力較強、配套能力突出,是產業鏈供應鏈的關鍵環節。大力培育和支持相關企業,有利於增強產業鏈創新能力,對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具有重要支撐作用。 更多支持舉措將進一步發力。記者獲悉,“十四五”期間,工信部將實施中小企業創新能力和專業化水平提升工程,形成“百十萬千”專精特新企業群體,通過“雙創”帶動百萬傢創新型中小企業,培育十萬傢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萬傢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以及千傢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在資金保障上,工信部聯合財政部在“十四五”時期將通過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累計安排約100億元獎補資金,分三批重點支持1000餘傢國傢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高質量發展。 地方也將支持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作為政策佈局重點。其中,貴州今年將通過加大資金支持和人才培訓等措施,培育100傢以上“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湖南則計劃“十四五”期間全省每年重點培育300傢左右省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織密多元資金保障網 針對“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面臨的“融資難”問題,多元資金保障網正進一步完善。 日前海南省股權交易中心設立“專精特新板”,現場30多傢企業集體掛牌,金融機構現場為掛牌企業授信20億元。5月31日,湖南召開全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股權融資對接會,旨在為中小企業和投融資機構搭建對接的平臺,幫助企業暢通融資渠道,擴大直接投資。 記者從多方獲悉,更多“真金白銀”將進一步湧向“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財政方面,6月17日,大連發佈穩市場主體12條政策措施,提出對2021年首次認定為國傢級和省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分別給予60萬元和30萬元的一次性獎補。日前印發的《山東省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2021年行動方案》提出,將用好中央財政獎補資金培育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工信部數據顯示,通過部省聯動目前已有29個省市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提供專項資金支持。 金融支持上,銀保監會日前進一步明確,對掌握產業“專精特新”技術、特別是在“卡脖子”關鍵技術攻關中發揮作用的小微企業,要量身定做金融服務方案,及時給予資金支持。此外,包括上海農商銀行、浦發銀行等多傢金融機構正面向“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提供有針對性的金融產品。 值得註意的是,鼓勵掛牌上市為相關企業開辟瞭新的融資渠道。例如廣東提出,力爭未來五年推動300傢“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登陸滬深交易所主板、創業板、科創板、新三板等,助力廣東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山西將開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上市及掛牌培育,積極組織“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集中入庫,推薦優秀“專精特新”企業成為省級重點上市後備企業。 加快拓展直接融資渠道 在專傢看來,隨著一系列惠企政策效果的逐步顯現,“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融資難題有所緩解,但仍需要發力改善相關企業的融資環境,拓展直接融資渠道、完善動產融資的管理機制。 “從融資情況來看,股權和債券融資對‘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融資支持力度仍有不足。同時動產融資發展較慢,管理機制上不順暢,如應收賬款融資面臨棘手的確權問題等,導致企業雖有融資需求卻無融資能力。”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規劃所工業投資研究室主任李楊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 對此,李楊建議下一步一是拓寬直接融資渠道,加強“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上市輔導,鼓勵有實力的企業登陸創業板、科創板、新三板等。加大對“專精特新”中小微企業債券的增信支持,簡化發行註冊流程。探索完善投貸聯動機制,加強對“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融資支持。二是發展科技貸款,建立科技信貸產品體系,開展信用貸款、知識產權質押貸款、股權質押貸款等融資業務,滿足“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技術研發、成果轉化、裝備購置、並購重組等融資需求。三是推行普惠型貸,重點增加對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的中長期信貸支持,對在“卡脖子”關鍵技術攻關中發揮作用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給予量身定做金融服務方案。 劉向東表示,當前“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在拓展市場和融資方面尚需獲得更精準的服務,特別是針對其研發創新投入需要更多財政稅收優惠政策。除瞭通過多元化資本市場增加直接融資渠道外,還需要優化間接融資渠道,降低間接融資成本,提高“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融資的便利性和可獲得性。(郭倩)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