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洋插隊”博士後石嫣:當農民從未後悔
保送人大,碩博連讀。從本科到研究生,從小在城市長大的石嫣卻一直與農業結緣。這一切的改變,是一次去美國“洋插隊”的經歷。
每天手上沾滿泥土,皮膚變得黝黑,身體變得結實……通過健康新鮮的蔬菜和水果,將農戶與消費者串聯在一起,實現“食在當地,食在當季”。
2008年,石嫣將這種社區支持農業的模式帶回國,做瞭農民。“農業是立身之本,農民更是一個偉大的職業,選擇這個職業我從未後悔。”
“曾經我五谷不分”
沿著順義區龍灣屯鎮的龍尹路,一路向北。沒有密集的高樓大廈,大片大片的莊稼地在道路兩旁,一覽無餘。
深秋的清晨,微風。天空湛藍,沒有雲彩。在“分享收獲”農場的牌坊門後,便是一排排的大棚。尚有綠色的葫蘆藤,映著斜照進院子裡的陽光,看起來倒很溫暖。
石嫣和丈夫就住在附近的村子裡,距離農場不遠,走路十分鐘左右就可以到。
石嫣是個閑不住的人。除瞭外出開會,她幾乎都要每天“下地”看看作物生長情況。借著采訪的空當,石嫣又跑去瞭大棚,看瞭看尚未變紅的西紅柿。
“這個應該是患瞭蟎蟲。”石嫣指著一個表皮像獼猴桃粗糙,有淺色紋裂的青色西紅柿果說道。而在隔著幾排的其他植株上,她發現瞭這種情況,眉頭一緊。
農場裡一直堅持讓農作物按自然規律和周期生長,不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藥、化肥等添加劑。為瞭避免患病傳染,造成後期大面積受損,石嫣更多地是從作物生長初期便開始介入、防禦。
“像這種感染蟎蟲的,就用礦物油防治。不過好在這些果實馬上就要變紅,不會大面積傳染。如果是在開花期間感染就麻煩瞭。”
30度左右的大棚裡,濕度在50%左右。從室外進來,眼鏡上便會結哈氣。從大棚的這頭走到那頭,“巡視”結束回來的石嫣,手上、指甲裡盡是泥土,但她卻不怎麼在意。
“我之前在美國農場幹活,都習慣瞭。那時候因為經常拔草,手上裂瞭很多口子,根本洗不幹凈。”石嫣說,自己從小在城市裡長大,五谷不分。大學、碩士雖然學的跟農業相關,但卻從來沒有真正下地幹過農活。直到讀博士前,自己去美國,完成瞭一次“洋插隊”,徹底改變瞭自己的生活。
讀研得到赴美機會
石嫣說,自己從河北農業大學畢業後,恰巧有一個保送到中國人民大學讀研的機會。然而接下來的兩年裡,石嫣每個月都要去農村待上一周。從山東萊州到河南蘭考,幾乎走遍瞭大半個中國。
看得多瞭,思考得多瞭,困惑也變多瞭。“每次在農村時,我都想著能夠竭盡所能地為他們做點什麼,改變些什麼。但是,一回到學校裡,便又覺得他們隻是我的采訪對象,離我很遠。”石嫣坦言,可能是因為從小在城市中長大,總感覺自己與農村缺乏一種連接感,“就像生活在兩個世界。”
研二時,通過一位剛從美國訪問回國的教授介紹,得知美國有個研究所,有意向資助一名學生在當地一傢農場工作,進行深入交流。“正好那時候我還沒有定下來讀博研究的方向,想著借這個機會可以思考下。”
2008年4月,石嫣來到瞭美國明尼蘇達州的一個農場,開始瞭她近半年的美國農民生活。
每年的4月到10月,是當地的生產季。而初到美國的第一個月,石嫣無論從身體上,還是精神上,都有些不太適應。
她在自己後來寫的《我在美國當農民》這本書中講道,自己的生活逐漸步入一個“枯燥”的循環。每天的工作從早晨8點到下午5點半,中間有一個小時的吃飯時間。從澆水、移植、耕地、播種到學習自己制作耕作用的小機械、開拖拉機。“連續一天的工作,暴露在太陽底下,經常自己一個人在一片區域裡除草,很孤獨。再加上大風吹著,很容易使人一直消沉,因為你無法抵抗。”
去美國時帶瞭幾件幹凈的衣服,後來已經洗不出原來的顏色。右手的食指因為經常拔草,有很多裂紋,也根本洗不幹凈。每天工作結束後回到宿舍,把飯端到自己的小桌子上,坐在床上,就不想再動瞭。等再站起來,就渾身酸疼。
“如果不是在國外,不是學校交流的項目,我可能早就跑回傢瞭。直到6月初,我第一次吃到瞭自己種出來的菠菜。”石嫣還記得那天自己炒瞭個雞蛋,做瞭菠菜和生菜沙拉。“一口就能吃出不一樣,真的完全不一樣,很好吃。肉有肉味,菜有菜味。”
在她的印象裡,農場的人們感覺像是生活在另外一個世界。他們看起來,對手機、對網絡沒有那麼強的依賴。從種植到收獲,從尋找銷路到市場售賣,那段時間,石嫣每天都和農民在一起。
“那半年的生活在我心裡埋下瞭種子,而我的職業選擇也變得越來越清晰,我要做一個農民。”
回國推廣農業新模式
“在國內時,每次從農村回來,帶著發現的問題回到學校,寫幾篇論文,完成課題,感覺這個才是有價值的。”後來在美國的農場裡,每天的工作讓石嫣開始思考自己來這裡到底是幹什麼。
石嫣發現,自己所在的農場在種植期間,就會有附近社區的會員前來預訂,等到蔬菜成熟後便開始配送。至於剩餘的,有時她也會和其他夥伴到鎮上的市集去售賣。這種在當地流行的社區支持農業(CSA)模式,結合此前在國內的調研,石嫣覺得也適合在中國推廣。
2008年回國後,石嫣完成瞭關於社區支持農業信任研究的博士論文,順利畢業。2012年5月,她同丈夫一同研究並推廣“分享收獲”社區支持農業項目,並獲得瞭清華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博士後學位。
提及目前所做的工作,石嫣解釋道,社區支持農業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在種植季節之初,農民聯系當地的消費者。在蔬菜和水果收獲時,再將此前預訂的份額運送到消費者手中。而另一種則是消費者組成集體,去聯系相應的農場。
“簡單一點說就是,農場和消費者之間建立瞭一種直銷、互信友好的關系。既讓中小型的生產者有瞭穩定的市場保障,又讓消費者吃到更健康的食物。”
團隊成員一半“新農人”
為瞭讓消費著不用擔心食品安全,石嫣說,“分享收獲”農場按照有機種植理論和技術,不使用農藥等添加劑,讓農作物和養殖動物按照自然規律和周期生長。菜不催熟,蛋不催產,豬不催長。
五年來,石嫣及其團隊通過努力,減少化肥用量15萬斤,服務覆蓋北京的社區近2000戶傢庭。而在他們這個團隊中,一半成員都是80後90後大學畢業務農的“新農人”。除瞭北京,還在上海、江蘇、河南等多個省份、1000多個農場推廣社區支持農業的模式,直接影響瞭成千上萬返鄉青年、創業者、農民,凈化保護土地十萬畝以上。
“聽到分享收獲已經五歲瞭,有點兒嚇一跳,因為發現我基本不去菜市場已經有五年瞭。”在眾多的會員口中,分享收獲的蔬菜新鮮,口感好,綠色健康,成為瞭長期信賴的保障。
而這些對於石嫣來說,則更加堅定瞭她的信念。“人無‘良心’,便種不出‘良食’。一步步堅定地走下去很重要。選擇當農民,當一個幫助農民的人,我從未後悔,也永遠不會棄業而去。”
私人貸款, 低息私人貸款, 低利息貸款, 低息, 特低利息, 即時批核, 大額貸款, 大額私人貸款, 業主貸款, 業主大額貸款, 業主私人貸款, 物業貸款, 按揭, 網上貸款, 清卡數, 清數, 借錢清卡數, 財務公司, 財務, 無須入息證明, 無須露面貸款, 彈性還款期, 急需現金周轉, 低息貸款, 信貸公司, 網上借錢, 轉數快借錢, 循環貸款, Revloving loan, property owner loan, 業主循環貸款, 低息快批, 免入息證明, 貸款利率, 財務貸款, 低息借貸, 網上低息貸款, Personal Loan, 低息清卡數, 無抵押貸款, Mortgage, 循環現金, 循環備用現金, 找Min pay, 物業按揭, 樓宇按揭, 樓按計數機, 一按, 二按, 轉按, 加按套現, check TU, 物業套現, 按揭成數, 物業估價, 物業一按, 物業二按, 物業轉按, 物業加按套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