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1-01-28 14:42:18| 人氣32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王晶:上清華靠智商是對我講座的斷章取義

  本報記者 堵力《中國青年報》(2015年06月01日12版)

  最近這一周,王晶忽然成瞭名人。因為有媒體報道瞭她在廣東一個傢教論壇上的話,她“對清華500個學生的傢庭教育深入調查發現,這些孩子能考上清華的核心原因並不是傢庭背景、個人努力程度等,而是他們的平均智商在129~131之間”。

  一時間,釋然的有之,“怪不得沒上名校,智商不夠”;憤怒的有之,“這是否定個人努力”;譏諷的有之,“我智商170,什麼都不學,怎麼上清華?”

  更多的是傢長的疑惑:我到底應該怎麼培養孩子,如果他智商沒到120,就給他快樂,讓他混嗎?

  就此,中國青年報記者專訪瞭事件漩渦中的當事人王晶。

  她第一句話就是:“‘能考上清華的核心原因不是努力,是智商’,是對我當天講座內容的斷章取義。”她說這跟龍生龍鳳生鳳無關,與生理遺傳有關,在人類基因組破譯之後的今天,對個體差異的認同,已經很普遍瞭,自己的核心理念是,“虎媽們要承認個體差別,因材施教,不要盲目跟風。這樣才能實現傢庭教育的最終目的——讓孩子成為他自己”。

  中國虎媽先要學會因材施教

  傢庭教育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現在教育理念多元,各種流派紛呈。

  “我提倡的是優勢教育”。據記者對王晶其他講座和公開場合的一貫言論分析,王晶推崇傳播的觀點並非她首創,而是國際上流行多年的哈佛心理學傢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主張人的智能優勢方向各不相同,要發現孩子的長處,包容孩子的弱項。因為人最終都是靠特長為社會服務的。

  談到她最近忽然被廣泛議論的研究,王晶說,她的被試對象隻針對660分以上裸考到清華大學的學生。所以,結論隻能說明部分問題,“清華有很多高考成績不到660分的學生,還有自主招生降分進入的,還有很多體育文藝特長生,都不在我測試對象當中。”

  “教育不是萬能的,最有效的教育是‘匹配’,一些傢長總希望把自己孩子塑造成名校生,不僅孩子特別辛苦、父母巨大的付出也沒有相應的回報,反而造就瞭很多厭學生。”王晶的觀點多半針對現在社會上特別熱門的“虎媽”。她指出,隻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這話誤導瞭很多人。鐵磨成針沒有問題,但很多孩子是寶玉,是寶玉就要按照它的紋路雕琢使之成器,還有的孩子是鉆石,鉆石就要切割打磨,使它的每一個側面都發出璀璨的光芒,這隻是3種物件成才的方法,而我們的孩子何止3種、5種。重要的是父母要做孩子的伯樂。

  王晶認為,當代認知心理學和腦科學已經證明,人的大腦存在先天差異,這已是不爭的事實,從學習模式來講,人類有5種吸收外界信息的渠道——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每個認知渠道都鏈接相應的腦區。而腦結構存在差異,每個人接受外界信息的渠道也有差別,為此,人的學習模式、行為模式及溝通模式也各有不同,包括660分以上考來的清華學生。

  低頭不與人目光接觸就是心懷鬼胎?

  王晶說的5種認知能力,包括視聽觸嗅味。以視覺為主渠道學習的學生,喜歡看書,上課一直看黑板或老師,與人交流喜歡目光對視,語速較快;而以聽覺為主渠道的學生,他們上課多半低頭聽講,必要時才看黑板,與人交流很少有目光對視,喜歡用點頭表示肯定。這類人說話語速較慢、聲音低。王晶講瞭一個案例,一位來自核能院的學生,在找她做測評,確認自己是以聽覺為主的學習類型後釋然瞭。他告訴王晶,從小,媽媽就批評他,“你不抬頭,人傢會說你心懷鬼胎”。

  在王晶的理論裡,這類學生是因為關註點一多,大腦的能量就會被耗散,思考的效率就會減弱,低頭聽講隻是為瞭不分散精力而已。

  而以觸覺為主要學習渠道的人,他們的特點是思維跳躍,專註度弱,最喜歡的學習方式,是有肢體參與和感受的情境教育。目前中小學裡一些“小淘氣”,多半是觸覺比較發達的孩子,他們都很聰明,隻不過是傳統課堂的教學模式,束縛瞭他們發揮自己的優勢。在這一點上,愛迪生的成長道路是最好的證明,他兩次被學校開除,是她媽媽根據他的特點,為他設計瞭以動手實驗為主的學習路徑,使他從做實驗開始,進入感興趣的學習,最後走上發明傢的道路。

  王晶認為,我們今天的教育模式對觸覺發達的孩子有失公平,與讀書背誦相比,他們更擅長參與式學習,這也是國外課堂,情境教育內容設置比較多的原因之一。

  除以上三類,還有嗅覺和味覺認知渠道靈敏的人,如聞香師、品酒師,等等。

  智商高隻決定瞭書本的學習能力

  王晶用瞭兩年半的時間,訪談瞭清華大學500個660分以上的本科生,研究他們的特點。

  她的問卷涉及三個方面:

  第一,考量學生與父母的關系。“你最感謝父母的什麼?”

  有超過60%的學生回答,感謝父母不怎麼管我,從小告訴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父母不包辦)。

  第二,考量學習態度。“你覺得學習快樂嗎?”

  絕大部分學生都認為很快樂,很喜歡學習,一天不學習就有失落感。

  “你認為自己聰明嗎?”

  超過80%的學生不認為自己聰明,說班裡其他同學比自己聰明,也比自己更努力。

  第三,考量城鄉教育差別,“中小學期間你上過多少種補習班?”

  結果發現,從縣、鎮考來的孩子,他們上補習班的數量不及城裡學生的一半。盡管如此,考到660分以上階段的各地域學生,他們書本學習能力都是超強的。

  王晶說,她觀察,不少孩子沒受過訓練,就會對角線看書,閱讀速度快,領會能力強。

  面對曲解她意思的人,王晶很坦然,她說:“每個人都是生理遺傳和社會文化遺傳的混合體,不片面誇大某一方面的力量是我一直的主張。我相信大傢會理性地看待我的研究。”

  王晶最後強調,她這個調查結果,隻能說明660分以上的學生有一個共性,就是他們的書本學習能力很強,這並不代表其他能力也很強。最近有心理學傢調查過近30年的高考狀元,結論也證明這些昔日的狀元,在創新等其他領域優勢不明顯。

  “我認為孩子的起跑線不在孩子本身,而在於父母對教育功能的理解,對孩子的未來的‘設計’。虎媽們喜歡把自己的欲望當成孩子的目標,而不顧孩子其他方面的特長與天賦。”王晶反問,為什麼別人上瞭清華,自己的孩子也必須上清華呢?

(原標題:考上清華和智商到底有多大關系)



台長: aggartpra
人氣(32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