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0-08-03 11:12:50| 人氣28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媒體:院士身份對楊振寧隻能是榮譽而非利益


  原標題:院士身份對楊振寧隻能是榮譽而非利益

  2月21日,楊振寧、姚期智放棄外國國籍轉為中科院院士的消息引發熱議。對楊、姚兩位先生的做法,各種議論均有,筆者不再贅述。筆者想談的是:學術界長期以來根據人才頭銜、身份進行學術評價,給予有顯赫學術頭銜者特殊學術權力和待遇的問題。

  在美國,諾貝爾獎獲得者或者美國科學院院士參加學術活動,沒有任何的學術特權,他們會和年輕學者平等對話;大學和科研機構聘用教師和研究人員時,主要看其本人的教育和學術能力,而不是其曾經獲得的顯赫身份。院士在美國學術界就是一個榮譽,沒有任何與這一頭銜掛鉤的特殊利益。這是美國科學研究保持創新活力的重要原因。

  國內學術評價卻高度“頭銜化”。以院士制度為例,一名學者當選院士後,不但能獲得對應的經濟待遇,還享有高人一等的學術特權,成為很多重大學術課題的負責人、評審人。院士評審存在“跑、要”現象,院士四處兼職,一直不退休,都是院士“頭銜化”的表現。近年來,國傢提出進行院士制度改革,包括建立院士退出制度,但較少涉及院士制度“利益化”的問題。剝離瞭院士的利益,回歸學術榮譽的本質,院士何時當選,是否退休有什麼關系呢?

  有人說,楊振寧放棄美國國籍,可能對其他海外學者產生示范作用。其實,吸引海外人才的是平等、開放的學術環境,而不是看重學術頭銜、身份的環境。包括楊振寧在內的許多科學傢都曾指出國內學術界的一大弊病:處於學術黃金期的學者,由於沒有頭銜,難以獲得學術資助;過瞭學術黃金期的學者,因為有學術頭銜,各種資源紛至沓來。

  近年來,我國高校和科研機構加大瞭對海外人才的引進力度。可是,引進人才都存在重頭銜、身份的問題,有的學校高薪引進已過學術黃金期的知名學者,除瞭以此裝點門面外,對學校教育教學和學術研究並無多大實質性貢獻。而且,這種做法還會引發青年教師群體的不滿——有限經費不用於提高青年教師的待遇、改善其科研環境,卻用於謀求人才政績。

  對於曾經作出重大學術貢獻者,當然要尊重,但是,學術頭銜和學術利益必須分開。如果允許學者在學術黃金期利用海外學術環境,創造學術成果,獲得學術頭銜,然後在難以做出一流成果的時候,憑頭銜到國內高校、科研機構獲取資源,就無益於國內學術環境的改善。



台長: aggartpra
人氣(28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