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0-04-23 10:24:12| 人氣19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同濟大學教授:大學缺乏蘊含工匠精神的教育

原標題:同濟大學教授:大學校園很熱鬧,卻缺乏蘊含工匠精神的教育

  從個體來說,工匠精神體現在對自己所從事的職業善始善終、堅韌不拔、一絲不茍和對卓越與完美的崇高追求。

  今年全國兩會以後,工匠精神開始受到很多人的關註,教育界人士紛紛呼喚,“中國制造”需要一大批大國工匠來實現,人才培養必須蘊含工匠精神的教育。

  從國傢層面來說,工匠精神是教育和社會發展的體系性構建

  從個體來說,工匠精神體現在對自己所從事的職業善始善終、堅韌不拔、一絲不茍和對卓越與完美的崇高追求。“匠”在一定程度上,還有“平庸板滯”之意,我們各行各業,需要的正是那種堅韌與執著的“板滯”。

  從集體、企業或者行業來說,工匠精神是品牌的塑造和核心價值的建立。工匠精神,是所有願意買你企業東西、願意花錢在你企業身上的消費者的體驗。同樣四個輪子上面加兩排沙發,為什麼消費者願意花大價錢去買德國汽車? 難道可以用“崇洋媚外”一言以蔽之? 為什麼我們不願意用工匠精神去提升產品的價值,而自願賤賣產品? 

  事實上,價格低廉極易帶來過度消費,造成對資源的極大浪費。工匠精神,不僅僅帶來優質的產品,還帶來資源的節約。稍作拓展,一個具有工匠精神的人力資源成本也一樣,年薪30萬元的“工匠型雇員”,其價值遠遠大於3位年薪10萬元的平庸雇員。這,就是工匠精神的附加值。

  可現實生活中,我們卻對這樣的圖景司空見慣:全體大中小學生,目標隻有一個:分數;絕大部分傢長,追求的目標也無二:高考。全部大學,都喊同一個口號:爭創一流的研究型大學。但是,在大學的出口,我們卻發現,有不少學士、碩士、博士畢業後卻就業難。

  學生找不到工作、企業又找不到人,原因無外乎,人才培養的專業結構出問題瞭,稱之為“結構性矛盾”。目前的教育困境是:傢長們和學生們不是走投無路,而是隻有一條路,面臨沒有選擇的苦惱。孩子們全部被趕到一個籠子裡進行雷同的圈養。愛動手的孩子不適合做題考試,但是,他們可能是電機愛好者、是機械組裝的愛好者,是電腦制作的愛好者,為什麼不去做一個優秀的“工匠”呢?

  不追求浮華、不追求同質化、踏踏實實有針對性地做好自己的事情,是辦企業、辦教育都需要的質樸的思維模式。

  我國高等教育工匠精神培養處於囧境之中

  我們的大學生,都是“高考”這一途徑的競爭勝利者,但是知識再多,如果“手不巧”,從大學的入口上說,培養具有匠人精神的工程師,已經輸在瞭起跑線上。

  再從工程師教育上來看,如果我們希望把一個十七八歲的小夥子或者大姑娘精雕細刻成“卓越工程師”,起碼,應該讓他們具有“工程師氣質”,而這個“工程師氣質”,課堂教學是一部分,課堂之外的企業或車間裡的教學也應該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孰重孰輕,不言而喻。

  但如今,無論是研究型或者是應用型大學,實踐環節教學,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實習,幾乎都不處於主流或者次主流地位。舉個例子,給學生上電機課程,我們現在的教學模式是寧可把學生關在教室裡用幻燈片去講解,也很少把學生帶到車間裡在電動機旁邊拆拆裝裝。於是誕生瞭一個笑話,一個電機畢業的博士研究生,連起碼的電機的接線也接不好。

  我們可以設想,如果“實踐教學的課時能夠占到總課時數的三分之一、來自實踐一線的工程師授課占總授課時數的三分之一、學生們在車間或者企業的時間能夠占到總學制的三分之一”,這樣的三個“三分之一”培養出來的人,哪怕不是“卓越工程師”,也會是“合格工程師”。

  本來,應用型大學應該在倡導工匠精神的氛圍上有更多作為,而現實是,很少有學校能靜下心來做這方面的工作。現在的大學校園很熱鬧,有熱衷創新創業教育的、有熱衷學英文出國的、有熱衷考研改變命運的……掩卷深思,我們有沒有營造腳踏實地做好“工匠”的教育,哪怕是營造一點氛圍?

  “螺絲釘”精神,這個字眼距離我們已經很遙遠。大學裡,投入很多精力教學生們去創業、去實現自己的遠大理想,這本沒有錯,但是,如果忽視根本的腳踏實地的精神,也許得不償失。

  從師資隊伍上說,現在大學的教師多是從“校門”到“校門”,有企業經驗的人甚少,我們是不是可以在以後的工科教職的晉升條款中增加有企業經驗這一條呢? 哪怕是短暫的實習也可以。

  現在的大學生,大部分是拿到文憑之後就去上班。毋庸置疑,他們一下子肯定“上不瞭手”,而企業裡招人一定是要有“工作經驗”的——這個悖論有無解決辦法? 博士畢業以後有“博士後”這個過程去銜接“讀書”和“工作”之間不和諧的尷尬,那麼,我們能不能有“學士後”這個階段解決大學本科教育和企業用人之間的矛盾呢? 

  在筆者看來,可以騰出兩年時間,制定特殊政策和特殊訓練過程給剛剛走出校園的大學生,讓他們在充分接觸社會和企業實際的同時,又能接受有針對性的教育和培訓,姑且稱之為“學士後”階段。“學士後”既能解決“本科畢業理論不聯系實際的窘境”,也能為企業尋找合適的人選提供“人才庫”和“蓄水池”。

  培養高技能人才要有營造工匠精神的專業設置

  最後,談及工匠精神的營造,不得不提的就是目前大學的專業設置。大學教育的“專業”必須是在一定的“專業目錄”框架下進行專業申辦和學生培養,但現在很多大學遇到的一個難題是,專業設置有相對的穩定性和封閉性,專業與專業之間交叉少、專業從形式到內容的變更很難。

  現在的社會是一個“日新月異”的社會,新生事物的出現猶如“雨後春筍”,社會、經濟、行業的發展對用工的需求是以社會的貼合度為標準的,即企業需要的工程師或者工匠,必須緊密結合社會發展、科技進步和經濟增長的需求。但現在面臨的困境是企業能夠挑選的對象是“專業目錄”框架下培養出來的“溫室花朵”。

  新型技術的發展,不僅僅是“快”,也是多種技術融合、多項技能的結晶,而我們面對的現實是學院、專業之間的壁壘,所以,機器人的設計和制作,在現在的大學校園裡,是機械、電子、力學的跨學科而成就的。這個“跨”何時能變成渾然一體,是培養未來卓越工程師成敗的關鍵,也是目前突出的矛盾之一。

  社會和經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類文明的進步,需要的是能夠解決具體問題、具有工匠精神的工匠。大學,尤其是冠有工程應用型名稱的大學,應該用工匠精神去培養學生,而不是試圖將每個學生都培養成科學傢和領軍人物。人才培養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當先從工匠培養做起,從工匠精神的培養做起。

  作者張輪系同濟大學教授 圖片來源於網絡

移民公司 投資移民 技術移民 移民顧問 歐洲移民 加拿大移民 澳洲移民 馬來西亞移民 台灣移民 新加坡移民 德國移民 荷蘭移民 波蘭移民 希臘移民 愛爾蘭移民 香港移民 紐西蘭移民

台長: aggartpra
人氣(19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